881行摄乐亭81——乐亭文园采风(含乐亭大鼓文化墙全文)20250714

闲庭信步

2009年,在乐亭县城的北部,在一片堆满积建筑垃圾的废弃荒地上,一座新建的城市公园—文园闪亮登场,这是乐亭县第二个城市公园。2016年末,我认识了美篇并开始记录收藏。2017年我的美篇第50篇里,第一次记录与文园相关的照片,那时候手机拍照片清晰度不够,美篇里的照片还是用单反拍的,美篇里只放照片记录,文字介绍很少,也知道说什么。偶有文字介绍不详细,也不完美。2018年10月作为生态公园开始对外开放,公园有很大提升。然后抓时间去过几次,虽说公园面积不大,风景有限,但每一次去都是收获满满。今天是2025年7月14日,又来到文园,纯属是散步健身,溜达观景避暑。门口标识被存放的车辆遮挡,无法拍清楚。还好,现在有了AI,咱也用一次高科技,让人工智能把我几年前冬天拍摄的文园标识跨越时光,从隆冬到春夏,蓝天白云,杨柳绿荫,仔细看看,清晰度提高了,颜色更鲜艳了,还是蛮像回事。<div><br></div> 文园的文字内容,我以前美篇(第452、854篇)里有简单介绍,已有的不再重复。这次的照片是用手机用以前没拍过的位置和视角拍摄,更自由、更随便,这样也许会让美篇更有新意。文园坐落在长河旁,景点以冀东三枝花为构架,内有健身器材、休息椅、长廊、凉亭,灯光布景,湖光水影,绿树婆娑,百花争艳。乐亭是冀东三枝花的原产地,也是锣鼓唢呐之乡,这是文园内,乐亭唢呐雕塑,彰显乐亭文化的特色。 滦河从乐亭入海,境内有不少滦河的古道和支流,其中一条分支叫长河的小河,由北向南从文园中穿过。这条长河穿越乐亭县城流经乐亭镇、胡坨镇、姜各庄镇、汤家河镇、王滩镇的河流,在海田村入海,查阅相关资料,没有查到入海口的名字。这条河现在已经是滦河送水路的一部分,滦河水的流入增加了公园的灵性,人工湖上的长廊和小亭子,还有盛开的荷花,使夏日文园充满生机。 滦河岸边文园里的秧歌元素,可惜文字介绍不多。 河畔的三枝花戏苑 皮影元素,有铜制的皮影雕塑,皮影的介绍风吹日晒的已经看不太清楚,没有专门拍摄和编辑,关于老呔影,也叫乐亭皮影或落子,发展于冀东。因为历史上乐亭属于滦州,现在是属于唐山市,所以也有滦州皮影、唐山皮影一说,说白了其实是一码事,都是“老呔影”。都是冀东大地,都在渤海之滨,燕山脚下,都属同一支文脉,都有一样的文化历史文化,都需要更多的人传承发展,支持助力。 长河风景 健身的人们每天都来这锻炼 评剧文化雕塑墙 人工湖旁 大鼓文化墙雕塑正面文字:<br> 乐亭大鼓<div>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发源于乐亭县,流行于冀东京津及东北广大地区,乐亭大鼓又称乐亭调,史料记载,清代初年乐亭流传一种“清平歌”,民间盛行传唱。后来艺人弦子始以三弦伴奏。平新韵调,被称为乐亭腔,在演唱中又经过了改进提高,增加了书鼓木板击节,渐渐脱离民歌的演唱形式,发展为说唱艺术。<br> 约在嘉庆五年(1836年)前后,初步形成乐亭大鼓这一曲艺形式。1850年前后,艺人温荣改用铁板击节,规范了唱腔板式和伴奏。音乐,一次封地乐亭的旗人在家进京贡奉。带着艺人温柔到恭王府献艺,深得王爷的欢欣,并确定了“乐亭大鼓”名称,一直沿用至今。</div> 大鼓文化雕塑墙 文化墙背面已经被绿色植被遮挡,这是几年前拍摄,用PS重新编辑后的照片,让内容更真实,文字更清晰,说明更具体。 墙上的文字挺好的,按照原文校对编辑和大家共享。<div> 乐亭大鼓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一般只需要一鼓一板一弦一人演唱。演唱者打鼓又打板。边说边唱。描绘场景,刻画人物,议论得失,都集中在演唱者的嘴上,表情上和动作上。<br> 乐亭大鼓使用的鼓与其他流派使用的鼓基本相同,一面小鼓底下有一个支架,一支鼓键敲击,还有着固定的鼓谱和套路来烘托气氛。<br> 乐亭大鼓使用的板是两片月牙型的金属板,最初这板是用梨花片磨成的。调节起来比较响亮,名叫梨花板。戏梨花梨花版的谐音够实用同特制的银色更好,外形更美,打板也有固定的套路,起着掌握节奏,随剧情变化烘托气氛的作用。</div><div> </div> 乐亭大鼓的演唱。乐亭大鼓伴奏的主要乐器是大三弦。大三弦杆长。共鸣箱大,发音响亮,音色平实,传送较远。有三弦伴奏。能紧贴演员的发生,使音乐与演唱更能融为一体。演员演唱有固定的曲牌,伴奏依据固定曲派的旋律。前奏、间奏无固定模式,而是靠伴奏人员按照上下上段下段曲派的要求自行发挥,使上下唱腔更好的衔接起来。 <br> 乐亭大鼓演唱唱腔、优美、丰富,要求字正腔圆,韵足、味浓,气氛真实、色彩鲜明、口气得当,鼓板合宜。乐亭大鼓的唱腔自成体系,独具一格。固定的唱腔是九强曲十八调,有的抒情,有的激昂。有的悲沉,有的诙谐。用这些唱腔来表现不同的场景、意境,情感和情绪。九腔十八调的主要唱腔有四大口,八大句,四平。妾口、双板、紧流水、慢流水、中流水、凄凉调、快单程、 慢起程、昆曲尾子、蚂蚱蹬腿等。演员在演唱中根据剧情变化灵活运用这些唱腔。<br> 乐亭大鼓表演说唱兼而有之。唱腔就是九曲十八调。而宾白,更与评书相似。乐亭大鼓宾白,既不是差唱也不要求押韵,全部使用乐亭的地方语言,如果不用乐亭话就缺乏了乐亭大鼓的韵味儿。所以外地人学唱乐亭大鼓,都拜乐亭艺人为师。先学说乐亭话,这在收徒中叫正口。<br> 乐亭大鼓艺术一人说唱一人表演。各有风格,要表现不同年龄、不同人的不同人物的各自特点即所谓一板一弦说千古兴替,一人一口。一口演百味人生,这样才能更逼真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增加说的感染力。因此更增加了学唱乐亭大鼓的难度。 乐亭大鼓的书目<br> 乐亭大鼓的书目很多,有传统书目,有现代书目。有长篇,中篇和短篇,还有一种微型书目,乐亭大鼓叫书帽儿。老亭大鼓世代相传的传统曲(书)目达300多个,长中短篇均有《东汉》,《隋唐》《三国演义》《胡延庆打擂》《金陵府》《小上坟》《蓝桥会》,《古城会》《玉唐春》《长生殿》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br> 现在保存下来的,保存下来。和有据可查还的中长篇书词有200多部。短篇和书帽就更多了,长篇的传统书目《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中篇传统书有《瓦岗寨》《回杯记》《胡延庆》等。长篇的现代书目主要是《烈火金钢》《桐柏英雄》《平原枪声》等,中篇的现代书目主要有《夺印》《火烧钟家滩》等这些书目大多是根据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由作者进行再创作的,更多融入了乐亭地方语言,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鼓书目。 清代中业社会局面稳定,乐亭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乐亭人闯关东。上京津经商做买卖,清末形成高潮,乐亭经济空前繁荣。为诞生乐亭大鼓等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温荣,齐祯,陈继昌,王恩鸿、陈俊山、翟于芳,商秀安,回紫阳、伤刑案孔子阳,张国玺,吕占山、戚永胜,陈文焕,胡少兰,戚文峰,韩香圃,靳文然,陈俊山,戚德旺,佟文斌,杨来凤以及王佩臣等一大批乐亭大鼓著名艺人,先后对乐亭大鼓的发展和改革作出了贡献。<br> 据乐亭县志记载,清嘉庆年间乐亭大鼓始传入滦县、昌黎,进而迁安、永平(卢龙)、俞关一带。随着乐亭人去东北经商则日益增多乐亭大鼓也展向东北。光绪四年奉天小东门的老君堂江湖行祖师牌上已有乐亭大鼓艺人杨长久之名。民国六年艺人胡绍兰于唐山开辟乐亭大鼓演出场地,进而扩向汉沽,后来又打入京津。从此乐亭大鼓盛传整个冀东、京津乃至东北地区。 乐亭大鼓还衍生出流派他之如,天津王佩臣的铁片(缸溜大鼓)。<br> 进入二十世纪后,乐亭大鼓进入了以继承为主的较稳定的历史时期。大鼓艺术发展成熟。著名艺人各自唱出独有风格,流派纷呈,百花齐放。这些鼓书艺人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都根据自身的演唱条件,创立自己的声腔、曲调,编写适合自己特点的书目,树立自己的演唱风格,并形成了各种艺术流派,乐亭大鼓套路。乐亭大鼓东路乐亭大鼓西路两个大流派影响最大。东路以韩香圃为代表,其特点是音调高亢,旋律质朴,节奏严整,一字一板,腔调丰富。西路以靳文然为代表。其特点是唱腔委婉抒情,旋律起伏较大,采用各种版式的间插套用,使节奏多变,对比鲜明,刻划人物生动细腻。<br> 1950年乐亭县成立了大鼓曲艺队,使乐亭大鼓的艺人们第一次有了政府认同的自己的组织。并在政府<br> <div>支持下,连续培养了众多的大鼓人才,他们长期活跃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为繁荣农村文化传承传统民间艺术做出过突出贡献,还为家乡赢得荣誉。</div><div> 1975年,肖云霞参加全国部分省市曲艺汇演。演唱《刘大帅》获一等奖。1991年陈立琴创作的乐亭大鼓《气贯长虹》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2007年,刘书宇演唱乐亭大鼓《小两口分家》获得全国鼓曲唱曲邀请赛二等奖,并成为第一个走向中央电视台的乐亭大鼓明星艺人,又在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演唱《猪八戒拱地》获得银奖。<br> 2008年,张近平,王立岩先后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亭大鼓代表传承人。2008年张近平获国家曲艺奖牡丹奖。乐亭大鼓与乐亭皮影、评剧并称“冀东文艺三枝花”,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乐亭大鼓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br></div> <p class="ql-block">这是今天录制的文园小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