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官渡古镇(Ancient Town of Guandu),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主城东南郊8千米处,地处滇池北岸,东南邻矣六乡,南濒临滇池,西连六甲乡,北接小板桥镇,面积约17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 官渡古镇历史悠久,是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南诏大理国时期,已是滇池东北岸一大集镇和交通要冲。因临近滇池,先人们以捕食螺蛳为生,长久以往,螺蛳壳堆积如山,古称“蜗洞”。现存的许多古建筑就建在这一新石器时代贝丘文化遗址上。宋以前设渡口,渔舟及过往的官船都在此停靠,又改坐轿或骑马过状员楼入昆明城。因此得名“官渡”。</p> <p class="ql-block"> 元代与昆明同设县,明清时期已成为商业,手工业发达的集镇。官渡古镇内汇聚了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以及上百间保存完好的“一颗印式”民居。古时有“小云南”之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与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余处,文物古迹30余处,其中尤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刚塔”最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 2004年,官渡古镇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小城镇”;2006年,被评选为云南十大名镇;2008年,被授予“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官渡区官渡古镇汉族文化保护区”;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被批准为全国特色旅游景观示范名镇;2012年,建立“昆明市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2024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同年5月,列入第一批云南省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 官渡古镇历史悠久,距今一万多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的贝丘文化遗址在滇池东岸广为发现,螺峰村等6处有堆积如山的螺蛳贝壳。</p><p class="ql-block">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益州郡,辖24县,官渡为谷昌县所辖。</p><p class="ql-block"> 唐武德元年(618年),废谷昌县,置益宁县。</p> <p class="ql-block"> 约南宋淳熙七年至南宋绍熙元年(1180~1190年),驻守鄯阐(昆明旧称)的高生世,常乘舟至蜗洞游览,传说因高生世的船停于该岸边,便把蜗洞命名为“官渡”。高氏似乎对官渡情有独钟,干脆把官渡划为自己直接管辖的治所,于窝洞置官渡县治,并修建了城池。官渡成为达官贵人修建行宫别墅,名流贤达光顾流连的宝地。“多少行人此来往,马蹄踏破五更霜”,“此地酒帘邀我醉,隔船笙鼓送我归”,古老的官渡沉浸在一片丝竹管弦之声中。</p> <p class="ql-block"> 元代至元十二年(1275年),官渡与昆明同时设县,后鄯阐府改善州,领昆明、官渡二县,废州后置中庆路,并官渡县入昆明县,为路治。官渡建孔子楼,这对官渡子弟读书习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明清已成为商业、手工业非常发达的乡镇。到了清代,官渡古镇在今螺峰、秀英、西庄和尚义4个村子的范围内已形成具有浓郁文化色彩的“六寺七阁八庙”建筑群。壮观的建筑与自然风光相融合,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图,形成了官渡八景。</p> <p class="ql-block"> 官渡古镇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主城东南,距市中心约10千米,地处滇池北岸、宝象河下游,处于昆明的南入口。面积约17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官渡古镇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东北向西南成阶梯状倾斜,为城市近郊和沿湖平坝地区,属滇池断陷溶蚀盆地的一部分。平均海拔为1900~2000米,官渡古镇地处昆明的东南部,以湖盆岩溶高原地貌形态为主。在中国三大阶梯地势中,处于第二阶梯面上。</p> <p class="ql-block"> 晚古生代这里为滨海—浅海环境,该地址区域内沉积了上千米的石灰岩、白云岩,为形成本区地貌奠定了基础。经受后期地壳运动的抬升作用成为陆地,多期次遭受地下水、地表水沿岩石裂隙进行溶蚀,最后形成了组合类型多样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最早一期喀斯特地貌景观形成于2亿5千多万年前的早二叠世晚期,而最新一期还正在形成。其间经历了玄武岩和湖泊碎屑沉积的覆盖以及多次的抬升剥蚀。在独特的地质、气候、水文条件下,多期喀斯特地貌景观继承发展,相互叠置,层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 官渡古镇地处梁王山系断陷盆地东北部,普渡河断裂带东侧和小江断裂带西侧之间的新生代。地质构造属第四系砂砾石,厚度约3~10米,下层为第三系黏土、砾石及草煤层,最大厚度在1000米,由东向西、自北向南逐渐加厚。</p> <p class="ql-block"> 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滇黔褶断区,康滇地轴轴缘坳陷南段,属昆明坳陷四级构造单元。区内断裂和褶皱均为发育。断层展部和褶皱轴线均以南北向为主。境内地层,除白垩系外,以震旦系到第四系均有分布,其中泥盆、石炭、二叠系发育分布较全。</p> <p class="ql-block"> 官渡古镇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变化主要受西南季风热带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干湿分明的气候特点。</p> <p class="ql-block"> 年平均气温14.9℃,极端最高气温31.5℃,极端最低气温-5.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9.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7℃,全年无霜期285.7天;多年降雨量900~1100毫米,降水量集中在5~10月,占总降水量的88~90%,年平均降雨日数134.6天;全年盛行西南风,风频20%,年静风频率30%,年平均风速2.2米每秒。年平均气温14.7°C,平均相对湿度72%,年平均气压810h帕,蒸发量1870~2120毫米;年平均日照2448.7小时,日照率65%;风速变化通常白昼大于夜晚,旱季大于雨季;年平均雾日数56天,雾天多发生在10月至次年2月。</p> <p class="ql-block"> 官渡古镇附近地表河流为西北侧新宝象河,新宝象河最终汇入滇池,属金沙江水系滇池流域。宝象河在小羊甫村开挖宝象分洪河,即新宝象河,分流宝象河洪水。</p> <p class="ql-block"> 新宝象河是1978年新开挖的分洪、灌溉人工土堤,渠道顺直,沿渠设有6座节制闸。从小羊甫村起,经官渡,穿广福路,在海东村汇入滇池,全长8.8千米,下段河宽13.5米,深3.5米,排洪最大流量每秒40立方米。</p> <p class="ql-block"> 根据《云南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2010~2020)》,新宝象河水环境功能为一般鱼类保护、农业用水,水质类别为Ⅲ类,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p> <p class="ql-block"> 官渡古镇文化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官渡古镇在多年的开发下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整体空间结构布局,在整体上呈一个矩形,并非是完全的正南正北。建筑以院落的形式用多个单体建筑组合到一起,达到一种精妙和博大的平衡和谐,从实际出发满足了对建筑的空间需求和使用需求。</p> <p class="ql-block"> 在官渡古镇中以妙湛寺为中心的空间布局,包括十三层密檐实心方形的东、西塔。核心区位于古镇西侧,历史上官渡古城所在区域。并通过水岸、十字街、中心广场等联系观音寺、法定寺、土主庙、金刚塔、魁星阁等文物点,构筑遗产网络。整体风貌以传统城镇商业街区风貌为主,以一颗印等传统院落为辅。西庄、六谷传统院落文化休闲体验区,位于古镇东侧,整体风貌以传统村落一颗印院落风貌为主。</p> <p class="ql-block"> 从单体建筑来观察,官渡古镇建筑的外空间形态多为立体矩形,简洁方正,体量也不是不大。但是由这些单体建筑构成的民居等各种类型的建筑群体几乎都采用中式传统院落的空间形态。所以院落可以说是官渡古镇建筑群体组合的基本构成单元,也是基本空间形态,更是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官渡古镇中的主要院落住宅依旧是“三间挂两耳”传统特色的“一颗印”民居。住宅以堂屋为中心,正屋为主体,中轴对称,厢房、杂屋均衡发展,天井院落组合变化。</p> <p class="ql-block"> 官渡古镇建筑的房屋一般以木构架为主,受力结构和支撑体系也是以木结构支撑,建筑纵向从上至下分为三段式。从俯视图来看古镇中的单体建筑都是呈长方形平面布局,外形为长方体一样的和子,简洁明了。建筑内部主要由柱子规划空间,两根立柱的距离大概是屋子的宽度,古镇建筑“墙倒屋不塌”的特性是由其木构架决定的,柱梁结构是整座古镇建筑支撑框架,起到了建筑的承重作用,墙体主要是切割空间的作用。所以古镇建筑的空间形态灵活而有弹性,是一种有趣的空间形态分布。</p> <p class="ql-block"> "一颗印”民居还是云南最具有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一种合院式住宅形式,它的可分、可连、可缩、可增的单元模式,在其他民居中较少见,显示出了较强的适应性,总体的建筑形制不受约束,和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极富地理特征,使得”一颗印”建筑彻底脱离了北方四合院建筑模式,自成一体。</p><p class="ql-block">介绍: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