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拼图一课堂汇总之大同(序言)

云文随记

<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老年大学开设了国学文史班,从大同的历史讲起。</p><p class="ql-block">(说明:讲课内容过去快一年了,当时也没怎么记笔记,凭印象和查阅资料所写,题目依第二学期的仍叫汇总)</p> <p class="ql-block">  “大同”一词,最早见于《庄子 在宥》,“大同而无己”。该文“大同”谓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 ,是指“养心”应当“忘物”而言的。现在人们用“大同”来比喻“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则来源于孔子《礼记 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种思想虽为孔子首创,但实际上是儒、道、墨、农各家社会学说。可见“大同”是一个和谐共存、倾注理想的词,作为大同人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城市能拥有如此美好的名字而感到自豪。</p> <p class="ql-block">  文归正传,接下从几部分讲作为地级市的大同。</p><p class="ql-block">一、大同之地理位置及其历史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大同位于山西的北部,说起大同地理位置及其历史重要性,先让我们来看看胡焕庸线”即“瑷珲—腾冲线”。这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5年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人口密度分界线,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云南腾冲。呈东北—西南走向,倾斜约45度,全长约4000公里。该线最初以“瑷珲—腾冲线”命名,后因瑷珲更名为黑河,故现多称“黑河—腾冲线”。其核心特征是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显著差异:线东南侧以平原、丘陵为主,集中了全国约94%的人口;线西北侧则以高原、山地为主,人口占比仅约6%。</p><p class="ql-block"> 胡焕庸线形成与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线东南部地势平坦、降水丰沛,适宜农业与居住;西北部地形复杂、气候干旱,自然条件限制人口聚集。值得一提的是该线与气象、地貌、文化及民族分布等界线高度重合,例如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平行,并成为中原王朝历史控制范围与边疆民族活动区域的天然分界。</p><p class="ql-block"> 大同地理坐标约为北纬40°、东经113°。严格讲位于该线的西北方向。但基本上处于线上点。因此历史上大同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决定了军事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p> <p class="ql-block">二、大同名称来历、历代归属及其地位</p><p class="ql-block"> 大同作为十大古都之一,名称和建城历史源远流长,其来历因此可追溯至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民族融合背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 史前时代</p><p class="ql-block"> 旧石器时代:许家窑遗址发掘出距今10-7万年的人类化石。</p><p class="ql-block">2.夏商周</p><p class="ql-block"> 夏大同区域的部落称熏鬻,商时称鬼方,西周称北戎。</p><p class="ql-block">3.先秦时期</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为北狄所居。(林胡、楼烦)</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00年):初为代国,后赵襄子击杀代王,吞并入赵。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向北扩张,击败林胡、楼烦等游牧部落,并在今大同地区筑城,命名为“平城”(取“平定戎狄”之意),成为赵国北疆军事重镇。</p><p class="ql-block"> 赵武灵王设“平城”是大同建城的开端,</p><p class="ql-block">4. 秦汉时期:汉匈争夺的边塞要地</p><p class="ql-block"> 秦朝:平城属雁门郡,代郡,是防御匈奴的边防据点。 </p><p class="ql-block"> 西汉:刘邦在白登山(今大同东北)被匈奴围困(公元前200年),后平城长期为汉朝与匈奴对峙的前沿。 这一时期,“平城”之名延续,行政上属中原王朝,但实际控制受匈奴威胁。</p><p class="ql-block"> 东汉:南匈奴内附,部分部落迁居于此,民族逐渐融合。</p><p class="ql-block"> 三国:乌桓、鲜卑占据。</p><p class="ql-block">5. 魏晋南北朝</p><p class="ql-block"> 北魏时期:升格为都城“代京”</p><p class="ql-block"> 公元398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并大规模扩建,使其首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史称“代京”或“平城”)。 北魏平城时代又是“丝绸之路”东方起点。 </p><p class="ql-block"> 北魏在此定都近百年(至494年迁都洛阳),期间开凿云冈石窟,奠定大同的佛教艺术地位。后孝文帝迁都洛阳,置恒州,平城仍是北疆军事枢纽。</p><p class="ql-block"> 北魏分裂后:先后属东魏、北齐,北齐在此设“恒安镇”。期间修筑长城。</p><p class="ql-block"> 北周灭齐后,改太平县为云中县,大同称云中之始。</p><p class="ql-block">6. 隋唐时期</p><p class="ql-block"> 隋朝:为马邑郡,雁门郡治所,防御突厥。</p><p class="ql-block"> 唐朝:称云州,是河东节度使辖下的边防重镇。(突厥一度占据)安史之乱时,此地为叛军与唐军争夺要地。唐末沙陀人李克用据此崛起。</p><p class="ql-block">7. 五代十国</p><p class="ql-block"> 后唐所占</p><p class="ql-block"> 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予辽(938年),云州(大同)自此归属契丹,直至辽代升为西京(1044年)。</p><p class="ql-block">8.辽金时期(907—1234年):改名“大同”</p><p class="ql-block"> 辽代(契丹):938年,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予辽,平城归辽统治。 </p><p class="ql-block"> 1044年,辽兴宗升云州(唐以后改称)为“西京大同府”,始称“大同”,取“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融合多民族共治之意)。成为辽陪都,政治地位提升。</p><p class="ql-block"> 经济文化:作为辽朝西部中心,佛教兴盛,华严寺(今大同华严寺)即建于此时。</p><p class="ql-block">金代(女真):西京(陪都)</p><p class="ql-block"> 1125年,金灭辽,仍以大同为西京,延续辽代建制。</p><p class="ql-block"> 手工业与贸易:大同是金朝西北部的重要商业城市,冶铁、制瓷业发达。</p><p class="ql-block">9. 元代(1271—1368年):山西省治所。军事与驿站枢纽。</p><p class="ql-block"> 1211年,蒙古攻占大同,后纳入元朝版图。行政归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设大同路,管辖范围扩大。</p><p class="ql-block"> 交通地位:位于元大都(北京)通往漠北的驿道上,是军事与商贸中转站。</p><p class="ql-block"> 宗教多元:藏传佛教(萨迦派)传入,五台山与大同一带成为宗教文化交流要地。</p><p class="ql-block">10. 明代(1368—1644年):九边重镇之首</p><p class="ql-block"> 军事防御:</p><p class="ql-block"> 明朝为防御蒙古,设“九边”,大同为九边之首,驻重兵。徐达重修大同城(1372年),城墙坚固(现存大同城墙为明代基础)。</p><p class="ql-block"> 战争频繁:</p><p class="ql-block"> 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大同成为明蒙交锋前沿。</p><p class="ql-block"> 16世纪,俺答汗屡攻大同,后因“隆庆和议”(1571年)实现互市。</p><p class="ql-block"> 经济与文化: 官方马市(如得胜堡)促进汉蒙贸易,带动边贸繁荣。</p><p class="ql-block">11. 清代(1644—1912年):边疆变内地</p><p class="ql-block"> 行政调整: 清初沿袭明制,设大同府,属山西省。 随着蒙古归附,大同军事地位下降,转为区域性行政中心</p> <p class="ql-block">12. 近现代</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1913年废府存县,设大同县,后为雁门道治所。</p><p class="ql-block"> 1937年日军侵占大同,建立伪政权,煤炭资源被掠夺。</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p><p class="ql-block"> 1949年设大同市,因煤矿资源成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p><p class="ql-block">从大同名称演变可看出:</p><p class="ql-block"> “平城”:战国至北魏,强调军事平定与边疆稳定。 </p><p class="ql-block"> “大同”:辽代定名,源自儒家“天下大同”理念,反映辽、金时期多民族融合的统治策略。</p><p class="ql-block">大同的来历可概括为: </p><p class="ql-block"> 战国建城(平城)→ 汉匈边塞 → 北魏都城 → 辽金西京(改名大同)→ 延续至今。其名称变迁背后,是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冲突、融合的历史缩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唐朝“大同军”、“大同节度使”与辽“大同”之区别</p><p class="ql-block">1. 唐朝“大同军”的设立</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为防御突厥、契丹等北方势力,唐朝在河东道(今山西北部)设立“大同军”,驻地在云州(今大同市),属边防军镇。</p><p class="ql-block"> 职能:统领云州及周边军事防务,与朔方、河东等节度使互为犄角,维护北部边疆安全。</p><p class="ql-block">2. 唐末“大同节度使”的出现</p><p class="ql-block"> 背景: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加剧。9世纪末(唐僖宗、昭宗时期),为镇压叛乱,朝廷临时增设“大同节度使”,但存在时间较短。</p><p class="ql-block"> 关键人物:</p><p class="ql-block"> 赫连铎:吐谷浑首领,曾被唐廷任命为大同防御使,后与李克用争夺云州。</p><p class="ql-block"> 李克用:沙陀族首领,最终夺取云州,成为河东节度使,奠定后唐基业。</p><p class="ql-block">3. 与辽代“大同”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唐末“大同”:仅为军事建制(军镇名),云州仍是行政名称。</p><p class="ql-block"> 辽代“大同”:1044年辽兴宗升云州为“西京大同府”,才使“大同”成为正式政区名,并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后续还会有许多与大同相关的人物、事件、文物等。该文相对于大同历史来说,可可以算作是序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