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悠游24_延安的红色记忆

古井无波

在中国红色革命的历史中,延安作为革命圣地的地位无可争议,尤其是宝塔山的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更是象征着这一历史时期的标志性建筑。作为一名长期接受红色教育的人,我有能力和机会游览各地,延安自然是旅游的目的地之一。 2014年6月20日,我第一次来到延安,原本计划去壶口瀑布,但为了亲眼看看延安宝塔山,特意乘火车绕道而来。之前提到过,多亏西安朋友的帮助,他的延安亲戚在市区一家知名餐厅热情招待了我。作为一个老男人,我不好意思拍桌上的美食,只拍了一排充满历史痕迹和怀旧情感的旧搪瓷缸。 当我提到想在延安看看标志性的宝塔山和山上的宝塔时,当地朋友认为专门上山看塔会浪费时间,怕当天无法到达壶口瀑布。他们建议不必特意上山。我听从他们的安排,在可以看见宝塔山和宝塔的延河大桥附近匆匆拍摄一圈后离开。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代更名为嘉岭山。由于山顶有塔,因此通常被称为宝塔山。宝塔山海拔1135.5米,山上的宝塔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为明代所建。该塔呈八角形,共九层,高度约为44米,属于楼阁式的砖塔。 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塔便成为革命圣地的象征。建国后,国务院将延安宝塔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53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二元券正面图案即为“延安宝塔山”。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独立自由勋章,其核心图案也是宝塔山。 宝塔山隔着延河的对面就是清凉山,因时间问题,又与延安朋友首次认识与接触,我没起贪念要上宝塔山与清凉山,但镜头肯定不会错过,至少要拍两张照片留作纪念。延河大桥北侧,清凉山脚最醒目的建筑就是南麓的“延安新闻纪念馆”。据资料清凉山东侧是延安时期的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总社、解放日报社。 <p class="ql-block">  2014年那次在延安市区的短暂停留,一直让我心有不甘。九年后的2023年8月1日,当准备离开陕西,跨越黄河前往山西省临汾市吉县的壶口瀑布景区时,我特意再次来到延安市区,在数不胜数红色地标中选择了枣园、杨家岭和“鲁艺”旧址这三个红色旅游景点,玩了两个半天,以满足自己的心愿。</p> 枣园革命旧址,又称延园,院内树木茂盛,绿草如茵,“幸福渠”横贯其中。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此办公。1943年10月,中央书记处成员从杨家岭迁至枣园,继续领导全党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筹备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推动抗日民族战争向全国解放战争转变,并为应对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做好充分准备。 1953年,枣园革命旧址开始修复,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枣园占地54万多平方米。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枣园作战室。1943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毛泽东移居枣园办公,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作战部第一局派遣精干参谋在此设立作战值班室。1945年11月,正式成立枣园作战室。其主要职责包括收集日军、伪军、顽军及友军的战略动态、军事情报和作战情况,分析敌我军事斗争形势,研究战局发展趋势,总结作战经验,起草作战指令,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制定战略部署提供依据。1947年3月,随中共中央撤离延安。 1945年9月,中共中央在枣园成立行政委员会并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处理中央书记们的日常行政事务,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如今,该旧址保存完好,既是历史见证,也是当时中央行政工作的缩影。 在依山的斜坡上,分布着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等中央领导的旧居。这里有水井。在中央领导旧居区,我理所当然地先参观毛泽东旧居。1943年10月,毛泽东从杨家岭迁入此居,并在此持续发挥着他的领导作用。在这里,他主持召开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和七大,撰写了《学习和时局》、《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等重要著作。抗战胜利后,他更是从这里启程,赴重庆进行谈判。 随后,我参观了朱德的故居。1945年8月,朱德从王家坪搬到这里,一直居住到1947年3月离开延安,前往华北开展新的任务。 接着,我参观了刘少奇的旧居。1943年1月,刘少奇从杨家岭迁至此处,一直居住到1947年3月离开延安,前往华北开展新的任务。 参观完刘少奇的旧居后,我来到了彭德怀的旧居。1943年9月,彭德怀从前线回到延安,同年10月,他从杨家岭搬到了枣园。1947年3月,他又从枣园迁至王家坪。 任弼时旧居是我参观枣园时看到的最后一处领导人住所。1944年春天,任弼时在此居住,度过了不平凡的时光。1947年3月,他从这里出发,撤离延安,开始了在陕北的艰苦转战。 延安枣园的中共中央管理局旧址,如今是“中央管理局在延安陈列馆”。馆内的展板与旧址一起,讲述了见证无数风云变幻的那段不朽革命历程。 在领导人居住区前的广场中央,鲜花环绕着一组铜像,展现了中央五大书记任弼时、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共同昂首阔步的英姿。五位领导人的雕像栩栩如生,个个神采奕奕,洋溢着即将建立新中国的喜悦之情。 别枣园前的最后,我参观了1941年,为了满足中央书记处成员的会议和活动需求,所建的中央书记处小礼堂。这座苏式小礼堂环境开阔,绿草如茵。除了用于开会,这里还是中央书记的餐厅,同时也是举办舞会和放映电影的场所。1945年,毛泽东接受蒋介石的邀请前往重庆谈判的决策,正是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出的。 按照历史进程的时间顺序,我应该先去杨家岭旧址,再前往枣园旧址。然而,我反其道而行,稀里糊涂的先参观了距离6公里的枣园旧址,并在那里驻车过夜,第二天早上才开车来到曾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的杨家岭。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市城北的杨家岭村,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从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的驻地。旧址整体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1938年11月,由于日本飞机轰炸延安,中央机关从市区迁至杨家岭。在此期间,中央书记处、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运动委员会、妇女委员会和青年委员会等单位均设在这里。 进入杨家岭,我首先看到的是具有西洋风格的‘飞机楼’,这里曾是中央办公厅的驻地。 杨家岭中央办公厅旧址始建于1939年秋季,1941年竣工。这是一座三层办公楼。一楼北侧是中央图书室,南侧是中央领导的中灶餐厅,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此举行;二楼设有任弼时、李富春、王首道等人的办公室和会议室;三楼则是政治局会议室。 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中央办公楼一楼餐厅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文艺工作者有90多人,包括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会议共进行了三次:第一次于5月2日下午举行,毛泽东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解决了文艺工作者需深入实际与群众结合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随后,我前往当年的中央大礼堂。该礼堂位于杨家岭南侧山脚下,始建于1939年,于1942年完工。大礼堂长35米,宽30米,可容纳千人且内部无柱支撑。通过使用高大的窗户来解决室内采光问题,并在缺乏钢材和水泥的情况下,采用了大跨度拱式结构。 两侧设有小型会议室、阅览室和休息厅,以抵御水平推力。大门设于侧面,独具特色。门上方的“中央大礼堂”字样由时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的康生题写。中央大礼堂建成后,成为当时中央许多大型活动的主要场所。 中央大礼堂仍保持“七大”时的会场情景。主席台上面书有环形标语:“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主席台上有六面党旗,正中有毛泽东、朱德侧面画像。礼堂大厅两面的标语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后面标语是“同心同德”。大厅两边挂有24面党旗,代表党从成立已渡过了24年历程。三角木座形同英文“V”,寓意着胜利。 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位于中央大礼堂旁的土坡上。我先参观了周恩来旧居,接着是朱德旧居,最后为毛泽东旧居。在毛泽东旧居,我看到导游带领团队进入,听到导游讲解,才知道立柜右边的那道窄窄的双开门,是毛泽东旧居独有的通往防空洞的暗道。我不明白,为什么导游要强调几位中央领导的旧居,只有这里设有暗道? 中共中央统战部旧址位于杨家岭北侧半山处,由6孔土窑洞组成,曾是中共中央统战部的工作场所,主要负责统一战线相关工作。中共中央统战部成立于1938年11月,首任部长为王明,主要负责联络各党派、军队及少数民族等事务。1943年3月机构调整后,统战部划归政治局领导。 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迁至枣园,而中央的其他单位则继续留在原地。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约3公里处,占地101亩,于1953年修复,并于1959年对外开放,共展出文物772件。 离开延安杨家岭旧址后,我驱车前往距离11公里的“鲁艺”。‘鲁艺’全称‘鲁迅艺术文学院’,其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桥儿沟,现存罗马式天主教堂和52孔石窑洞,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中的天主教堂曾是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会址,建筑融合西方风格与陕北窑洞特色。 如今的‘鲁艺’已发展为‘延安鲁艺文化园区’,包括核心遗址保护区、延安文艺纪念馆、东山革命文艺家馆群、西山艺术实践体验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培训研学基地及精品民宿七个区域。主要展示革命文艺家在艰难岁月中的战斗生活历程,以及他们以文艺为武器对中国革命所作的贡献。 <p class="ql-block">  这些‘区’如何划分,作为外地人初次来到这里,我完全无法分辨清楚。只知道它们被一条宽阔的大道相隔,分布在山谷底部和两侧山坡上。山谷底部的平地上有教堂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鲁艺’的校舍是利用原西班牙一位神父在桥儿沟修建的一座当时延安唯一的西式建筑教堂,以及周围的窑洞。左边,应该是西边的山坡,我没有去,而是按照保安的指引,直接前往闭馆中的文艺纪念馆前,然后向右走,跨过天桥到达对面东山山坡,参观了纪念茅盾、丁玲、沙可夫、冼星海、贺敬之等20位革命文艺家的博物馆。</p> 据资料曰,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杨联名公布《创立缘起》,指出“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是当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此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是不容稍缓的工作。” 为了纪念已故文豪鲁迅,该学院被命名为鲁迅艺术学院,并于4月10日在中央大礼堂举行了成立典礼。1940年更名为‘鲁迅艺术学院’,1943年4月并入延安大学,成为延大文艺学院。1945年抗战胜利后,鲁艺迁往东北。在延安时期,赵毅敏、沙可夫、吴玉章、周扬先后担任院长和副院长。 “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艺术学校。1940年,毛泽东题写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从1938年3月至1945年11月迁往东北,共开办了四届文学系,五届戏剧、音乐和美术系,培养了685名学生,其中文学系197人,戏剧系179人,音乐系192人,美术系147人。 后来成为知名作家和艺术家的郑律成、刘炽、莫耶、王昆、成荫、罗工柳、钟惦棐、李波、贺敬之、时乐濛、于蓝、秦兆阳、黄钢、康濯等,都是“鲁艺”的学员。当时,西北黄土高原上的这个小山坳里,人才济济,星光璀璨,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鲁艺”在革命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新文艺圣殿’,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我呢?参观完“鲁艺”,便准备离别陕西,前往山西境,去看不是陕西独有的壶口瀑布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