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古代雕塑》展

雲游昰方

<p class="ql-block">2025.7.20.午后,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参观青铜馆、红山古国文化特展后,到二楼展室参观《中国古代雕塑》展,</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大量多种材质的雕塑作品出土。夏、商、周三代在早期雕塑的基础上,形成了玉、石、骨雕刻和青铜铸造等瑰丽的工艺性雕塑。秦汉时期的雕塑,品类繁多、技艺精湛,基葬雕塑形成规模,画像砖石艺术具有时代特色。</p><p class="ql-block">东西方雕塑艺术的交流,随着东汉时期佛教造像艺术沿丝绸之路传入汉地,掀开新的篇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中蔚为大观。石窟、寺院宗教雕塑进入繁盛时期,墓葬雕塑继续发展。五代、两宋时期,墓葬、石窟雕塑由盛转衰,寺观、建筑雕塑日渐兴盛。元、明、清时期,雕塑艺术更加程式化、世俗化。此时汉藏雕塑艺术的融合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象征,呈现别开生面的气象。</p> <p class="ql-block">形致以礼·商周、秦及雕型</p><p class="ql-block">先秦雕塑在漆木、玉石、泥塑、陶塑以及青铜器铸造等工艺美术领域中广泛发展。其中具有强烈礼制色彩的青铜器、玉器,是该时期雕塑艺术的代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墓葬中逐渐以俑替代人殉,客观上促进了古人塑造形体的能力。</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已然成熟。陶塑题材丰富:乐舞歌伎、生产劳作、庄园楼阁,这些都表现了人们向往安乐富裕的生活。墓葬神道石雕、石享堂和墓室浮雕画像石,表现出朴拙、苍劲的时代美感。实用铜器以人物、动物、仙山等为造型,制作精巧,形象生动,体现了工艺雕塑的高超水准。东汉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经丝绸之路初传我国,对以后中国雕塑艺术产生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商、周雕塑</p><p class="ql-block">先商周带有一种神秘、柠厉的美感。这與期虽然有自然主义雕塑出现,但写实性并不被注重。象征主义与礼仪制度是该时期雕塑基本的基调。夏禹"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吴知神奸"的故事,是对先秦雕塑艺术</p> <p class="ql-block">魏晋雕塑上承两汉雕塑的强健气象,下启南北朝雕塑秀逸隽永的格调。天下动荡丧乱,当时的造型艺术多有潦草之作。但乱世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魏晋雕塑艺术便在这新旧文化制度打破与重建的过程中摸索发展。</p> <p class="ql-block">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在中国雕塑史上是两汉向南北朝的过渡时期。</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第一个繁荣期。在丝绸之路沿线及各政权的国都周边出现了众多拥有精美佛教雕塑的石窟寺。与石窟寺造像多为高浮雕不同,这一时期也制作了大量圆雕作品及铸铜佛教造像。犍陀罗艺术和笈多艺术多次沿丝绸之路各线对我国佛教雕塑产生影响。该时期还出现了近似士大夫着装的"褒衣博带"式佛像。陵墓石刻与工艺雕塑在继承秦汉传统的基础上,多与外来文化产生互动。交流与融合是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举全国之力,调用技艺高超的艺术家与工匠营造的大型艺术杰作,足以体现时代风范。其艺术风格影响了北中国各地的佛教石窟造像,也波及到南朝早期造像艺术,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昙曜五窟(第16至20窟),是由北魏佛教领袖昙曜于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在得到皇室支持下开凿的,为云冈石窟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的洞窟群。它分布在云冈石窟中部窟群偏西的区域,五窟相互毗邻,洞窟形制相同,都是雕凿巨大佛像的大像窟。</p><p class="ql-block">这批云冈造像为1939至1940年,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等人组成云冈调查队在清理"昙曜五窟"(第16至20窟)时采集的,于抗战结束前被运回日本藏于京都的东方文化研所。抗战胜利后,经李济、张凤举等先生努力,这批造像于1948年被追索回国。新中国成立后,遵照中央政务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批示,这批文物于1955年入藏上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唐、五代雕塑</p><p class="ql-block">初唐雕塑还保留有南北朝到隋代的特征。高宗、武周时期,唐代雕塑样式正式确立,以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雕像为标志,雕塑艺术达到全新高度。开元、天宝年间,盛唐雕塑对形体刻画的雍容华贵几近逼真,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高峰。中晚唐雕塑的形体逐渐臃肿,华丽有余而气韵不足。五代雕塑继承晚唐肥硕、块面化的特色,但刻画较之前简洁。该时期政权割据助长了地域风格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白石供养菩萨像·唐(公元618-907年)</span></p><p class="ql-block"> 这尊菩萨像是主尊佛像和众胁侍组像中的一件,即位于佛下方的供养菩萨。此像源自玄宗时期的长安,以大理石的细腻材质,充分展示肌肤柔软弹性的质感,是盛唐白石造像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漆金彩绘木观音菩萨像菩萨的躯体和四肢由多块木料拼接而成,表面经过后代妆銮。据工艺和造型判断,这尊观音像可能源自山西地区。其舒相坐姿源自印度笈多至帕拉时期的造像姿态,但表现方式特别是五官刻画,已经中国化。</p> <p class="ql-block">铁罗汉像</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博物馆调拨</p> <p class="ql-block">由圣入凡</p><p class="ql-block">两宋雕塑在继承唐、五代饱满瑰丽作风和洗练圆熟手法的基础上,更多表现出写实性与世俗性特点。辽、金、大理国的雕塑艺术既借鉴了唐宋雕塑,又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此时的宗教雕塑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本土化、世俗化方向发展。</p><p class="ql-block">宋、辽、金时期,陶俑制作衰落,堆塑罐和砖石雕刻特色鲜明,成为该时期墓葬雕塑的重点。</p> <p class="ql-block">两宋(南宋北宋)雕塑</p><p class="ql-block">宋代雕塑从唐五代以来理想化的夸张表</p><p class="ql-block">现,向注重世俗情趣的写实主义方向发展。相较于唐代雕塑外放的、绚烂的表现,宋代雕塑是内敛的、克制的、平易近人的。</p> <p class="ql-block">白石迦叶像</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白石迦叶像</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白石天王像</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铜泗州大圣像</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上海松江区兴圣教寺塔地宫出土</p> <p class="ql-block">辽、金、大理国雕塑</p><p class="ql-block">辽代雕塑继承了唐代北方地区的雕塑传统,结合契丹民族的审美,风格雄强华美,与宋代雕塑有明显区别金代雕塑主要继承辽代遗风,也受到宋代雕塑影响,部分区域如汾河下游地区雕塑风格,较辽代更加敦厚强壮。大理国地处西南,其雕塑艺术受到唐宋、吐蕃、中南半岛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风格多样,造型奇特。</p> <p class="ql-block">这尊大势至菩萨木雕坐像</p><p class="ql-block">源自山西南部汾河流域。金、元时期该地区木雕造势至菩萨像 像繁盛,表现出身材出硕 装饰华 雕刻立体,线条流畅 有张等特征。下游地区町金。 元木雕造像艺术造诣高超,地域特征鲜明。其样式影响庙壁画 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群想 星结合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男弟子郑氏造石佛像</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07-1125年)</p> <p class="ql-block">元、明、清雕塑</p><p class="ql-block">世间工巧</p><p class="ql-block">元。明、清时期的雕塑更加世俗化,富有从间退发宗教雕塑通渐向程式化、工艺化为向发展、双专佛教造像对前代的组承多于创新,塑造量心由主事佛像车向了菩萨、罗汉等与现世更加密切的题材,藏传佛教迪像兴起,并与双传造像交流融合,形成了我们今无熟悉的汉藏戴融合的造像样式。</p><p class="ql-block">装饰雕塑、工艺雕塑繁荣,工艺类的文玩雕刻体现了文人的清雅品味,在这一时期隆塑中别具一格,采用各种材料雕刻或捏塑的人物、动物等陈设雕塑和建筑构件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雕塑形式。</p> <p class="ql-block">元、明、清宗教雕塑</p><p class="ql-block">元代汉传佛教造像在继承宋金传统的基础上延续发展。明清时期的汉传佛教造像以继承为主,形象塑造更加世俗化。藏传佛教造像在元明清时期蓬勃发展,传播地域广泛,出于团结藏地、统一国家等需要,藏传佛教受到元明清三朝皇室的崇奉,这一时期汉藏造像艺术多有融合,成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弟子像</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铜观音菩萨像</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佛像</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菩萨像</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像</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p> <p class="ql-block">象牙竹林高士图臂搁</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蟠松纹象牙洗</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元、明、清·工艺、装饰雕塑</p><p class="ql-block">雕镂琢磨百工技艺在元明清时期蓬勃发展。元代工艺、装饰雕塑粗犷大气,洋溢着马背民族的审美趣味。明代工商阶层活跃,市井生活丰富,其工艺、装饰雕塑精致考究,甚至是奢华的。清代工艺、装饰雕塑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做工更加精巧细腻。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明清两朝与西洋国家接触增多,西方雕塑艺术逐渐影响中国。</p> <p class="ql-block">这两件花板表现的是"郭子仪拜寿"和</p><p class="ql-block">潮州金漆木雕人物故事花板 "张公艺百忍九世同居" 此类具有典故性质的题材在潮州木雕中较为常见,蕴含着人们对清(公元1644-1911年) 富贵寿禄、子孙满堂、家庭和睦的向往。工匠运用多层次的镂通雕技法,极为精细,使花板呈现出复杂多变、富有动感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广东省博物馆调拨</p> <p class="ql-block">大都佛儿张造青田石佛像</p><p class="ql-block"> 佛像肉髻高耸,宽肩、挺胸,是一尊标准的大都(北京)地区14世纪中叶造像,极其珍贵。底座刻铭"大都佛儿张造羞",末字为合体种子字,代表这尊佛像的标识和法理。而"佛儿张"应该是张姓元(公元1271-1368年) 造像者的谦称,表示造像者的虔诚。</p><p class="ql-block">上海市松江区圆应塔地宫出土 在大都由掌管梵像提举司的尼泊尔建筑家、艺术家阿尼哥及其弟子刘元等,创立了独特的尼泊尔、藏地和汉地结合的造像风格,并成为元代皇室造像的规制,被称为"西天梵像"。</p> <p class="ql-block">玉鱼</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