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游记

天之涯

<p class="ql-block">来到洛阳的第一站,便是游览龙门石窟,进入景区沿伊河随人流缓步前行,远处的山峦叠翠,近处的垂柳依依,水光山色相映,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城市的喧嚣被隔绝在外,只剩下自然的宁静与历史沉淀的厚重,让人不自觉放慢脚步,在这份清幽中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一座石拱桥横跨水面,桥栏上“龙门”二字清晰可见,鲤鱼跃龙门的传说便源于此地。相传龙门未凿之时,伊水被龙门山阻挡,在山南形成大湖。黄河鲤鱼听闻龙门风光绝佳,便从孟津出发,经洛河、伊河游至此处,却被高山阻隔。一条红鲤鱼自告奋勇率先起跳,虽被天火灼伤尾巴,仍奋力跃过龙门化为神龙;其他鲤鱼看得心热,纷纷效仿,多数未能成功,有的撞到石壁上,摔回水里时额头磕出了黑疤;有的差了最后一寸,被水流卷回原处。后来人们发现,黄河鲤鱼的额头总带着淡淡的黑斑,据说就是当年跃龙门时留下的印记。如今伊水早已穿龙门而过,石拱桥下流水潺潺。偶尔有游船划过,船娘会指着桥栏上的字讲起这个故事,风吹过水面时,仿佛还能听见鲤鱼摆尾的声响——就像在说,哪怕摔得头破血流,向着光亮跳的勇气,从来都是值得的。</p> <p class="ql-block">站在桥边远眺,对岸山崖连绵,风景依人,葱郁林木间,古老石窟若隐若现。伊水在山间静静流淌,望着河面漾起的碧波,思绪悠悠飘回千年前,似能触到那段凿石造像的旧时光 。</p> <p class="ql-block">前行不远,右手侧山崖上,石窟如繁星密布,一尊尊佛像在岩壁间静立。游客沿台阶与小径缓缓穿梭,似在历史长河中踱步。周边绿树成荫,伊水悠悠,清晰映出石窟庄严轮廓。阳光穿透枝叶,碎金般洒在石壁,佛像于光影里愈发神圣。站在人群里仰望,心中升起一种宁静与敬畏,悄然漫上心头 。</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一刀一凿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每一尊佛像都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感受古代佛教艺术的璀璨光芒。</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洞窟纵贯伊水东西两山,南北长达1公里。可惜90%以上的佛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或被偷盗,虽然龙门石窟完好的造像不到10%,但是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依然不可估量。其中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大佛面容端庄慈祥,面相饱满,嘴角隐含笑意,双目微垂,俯视众生,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内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p> <p class="ql-block">白天的龙门石窟已足够震撼人心,而当夜色漫过伊河,岸边华灯次第亮起时,这里便换了副模样——千年石窟像是从白日的肃穆里轻轻舒展了筋骨,那些在阳光下带着历史沉郁感的石刻,被柔光一拂,褪去了厚重的沧桑,反倒在岩壁上流淌起别样的灵动。</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我们一早来到洛阳博物馆,此时馆内已人流如织,馆藏文物非常丰富,让人目不暇接。其中《洛阳文物珍宝》展厅内专门集中陈列了各类镇馆之宝,这般“底气”可不是所有博物馆都能拥有的。</p> <p class="ql-block">进入到博物馆,我被一件复杂的陶制雕塑吸引。雕塑层次分明,顶部、中部和底部都雕刻着丰富的图案和人物,仿佛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几位观众在旁低声讨论,我也忍不住驻足细看,仿佛能从中窥见古代生活的点滴。</p> <p class="ql-block">金丝楠木塔是馆内镇馆之宝之一,高6米、重4吨,却未用一根铁钉。它原藏于故宫慈宁宫大佛堂,以榫卯结构搭建,周身304个佛龛中各供奉一尊鎏金菩萨,这是乾隆皇帝为母亲七十大寿所献的寿礼。</p> <p class="ql-block">北魏永宁寺出土的泥塑佛面像虽有残缺,但那抹“洛阳微笑”却令人着迷,这份“残缺之美”丝毫不逊色于蒙娜丽莎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女坐俑则是唐代雕塑的典型代表,细腻的工艺将唐代女性的形象、发髻与服饰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既反映了当时的审美与生活风貌,也是研究唐代社会文化与陶瓷艺术的重要实物,静静诉说着盛唐故事。</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件北魏彩绘双髻牵手女俑,虽文物价值不及镇馆之宝,但少女含笑的天真烂漫模样十分讨人喜欢,馆内不少文创都以它为原型。</p> <p class="ql-block">馆内的东汉石辟邪,堪称中国汉代石雕艺术的巅峰之作。这件珍品由一整块青石完整雕凿而成,通高1.9米、长2.97米、宽0.9米,近8吨的体量在一体成型的工艺下浑然天成,既展现了汉代工匠对巨型石料的驾驭能力,更印证了当时石雕技艺的成熟精湛。再看造型,它头似雄狮、身若虎豹,昂首斜侧的姿态里藏着十足动感,脖颈微扬时仿佛带着鬃毛的轻颤,躯体蓄势的弧度恰似即将腾跃的瞬间。那份镇护四方的威严与雄健的阳刚之气交融,让神兽既有威慑力,又不失灵动神采,将汉代艺术中“力与美”的意境诠释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这些文物,每一件都是时光镌刻的“记忆载体”,共同展现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斑斓多彩的历史长卷。从商代早期饕餮纹铜尊的神秘纹饰,到商代晚期母鼓铜方罍的庄重器型;从西周兽面纹铜方鼎的威严气度,到三国曹魏白玉杯的莹润雅致,再到正始石经上留存的笔墨痕迹——它们跨越千年,在岁月中沉淀出文明的厚度。</p> <p class="ql-block">唐代的金银平脱花鸟铜镜、唐三彩黑釉马,也依旧保持着当年大唐盛世的气韵:铜镜上的花鸟仿佛仍在流转光影,黑釉马的姿态里还藏着盛唐的昂扬。而唐彩绘陶马与驯马俑更是堪称“凝固的瞬间”——陶马的肌肉线条似蓄着力量,驯马俑的神情专注而生动,仿佛下一秒就能听见马蹄踏地的声响,看见千年前马场里人与马互动的热烈场景。</p> <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的“王绣牡丹艺术展”,正以一场牡丹绘画精品盛宴,呼应着洛阳“牡丹花城”的文化名片。作为中国当代画坛名家,王绣尤以牡丹题材声名远播——她的作品巧妙融合传统国画技法与现代审美意趣,笔下牡丹既有传统笔墨的灵动神韵,又透着现代审美的鲜活气息。色彩如朝露染霞般绚丽,笔触似春风拂叶般灵动,这般将牡丹风骨与气韵诠释得淋漓尽致的创作,也让“牡丹仙子”的美誉实至名归。</p> <p class="ql-block">离开洛阳博物馆,我们来到隋唐大运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一进馆,巨型浮雕《国脉》便映入眼帘,它完整展现了隋唐大运河贯通五大水系的壮观,也刻画了沿线城市的地标与繁华。</p> <p class="ql-block">“运河一号”古沉船是这里的镇馆之宝,这艘明清客货运输船是洛阳首次发现的古代沉船,站在船旁,仿佛能看见当年商贾云集、舟楫往来的盛景。不远处的“运河二号”古沉船虽残损严重,仅存前半部分,但船首的铁锚与锚链,印证了它当年抛锚的状态。它与“运河一号”同出土于隋唐洛阳城漕渠故道,见证了洛阳运河水系千年未衰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馆内一幅古代市井生活壁画色彩鲜艳、人物众多:画中女子身着传统服饰,商贩与行人穿梭,背景里的马车与建筑勾勒出热闹场景。站在画前,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繁华年代。</p> <p class="ql-block">如今人们常说京杭大运河,却少有人知它起源于隋唐大运河。正是隋炀帝打通南北河道,才实现南北河流贯通,才更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隋唐大运河是一个时代的开始,更是一段文明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后来到那艘木质船模型前,船上的红色灯笼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醒目,仿古建筑风格的船身透着温馨韵味。几位游客在此合影,我也加入其中,将这一刻定格,留下这美好的一刻。</p> <p class="ql-block">夜晚,我们坐地铁来到洛邑古城。灯光璀璨,牌匾上写着“洛邑古城”(北门),两侧红色灯笼点缀其间,街道两旁摆满了小吃摊,人们在夜市中穿梭,享受着美食与热闹的氛围。我站在人群中,感受着这座古城的活力与温度。</p> <p class="ql-block">晚上间九点多时,街道上仍依旧人声熙攘。最惹眼的,当属那些身着古装拍照的身影——唐的雍容、宋的清雅、明的端庄,各式妆造精致妥帖,衬得人光彩夺目。明亮的灯火映着飞檐翘角与青石板路,古意浑然。镜头定格时,仿佛真的一脚踏入了盛唐夜色里,繁华旧梦触手可及。</p> <p class="ql-block">洛邑古城里的文创作品琳琅满目,而洛阳牡丹瓷无疑是最亮眼的存在。这些牡丹瓷绝非简单的“瓷上画花”,而是匠人以釉为墨、以窑火为笔,将牡丹的鲜活姿态真正“烧”进了瓷的肌理里。你看那巴掌大的瓷盘,盘心一朵姚黄正半开着,外层花瓣已舒展得温润,边缘泛着淡淡的柔光,像刚被晨露轻吻过的模样;还有做成摆件的,一株魏紫从瓷瓶里“探”出身子,层层叠叠的花瓣立体又饱满,连花蕊的纤毫都清晰可辨,风一吹过,竟让人恍惚觉得下一秒就会有蜂蝶循着香气落上来。</p> <p class="ql-block">最让人遗憾的是,洛邑古城“天女散花”的表演已谢幕离场,没能亲眼目睹那衣袂翻飞如流云、花瓣纷扬似细雨的盛景,心头便像被晚风拂过的湖面,漾开圈圈遗憾的涟漪,久久未平。为了稍慰这份失落,回到住处后,便急忙打开手机,翻找起相关的表演视频来。</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返程前,我们来到北郊的洛阳古墓博物馆——这是世界上第一座以古代墓葬为主题的博物馆,分为历代典型墓葬、北魏景陵和河南古代壁画馆三大展区。</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邙山是自古就是人们心中的风水宝地。“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北邙山上有二十四座帝王陵,八百多座大型墓葬,还有数十万座无名荒坟。这是一个地下的人,比地上的人多得多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馆内的墓葬从西汉一直延续到宋金,一座挨着一座向里延伸。墓道又矮又窄,人得弓着腰才能进去,稍一抬头,头顶的砖雕花纹便撞入眼帘——莲花舒展、祥云流转,有的砖缝里还嵌着铜钱,据说是用来“镇墓”的。墓壁上的壁画更见神采:车马出行图里,骏马前蹄高抬,仿佛下一秒就要冲破墙壁;另一座墓的“宴饮图”中,主人执杯浅笑,身旁侍女手举灯笼,光晕似在壁上轻轻晃动。最令人称奇的是北宋的砖雕墓,简直是把阳间豪宅按比例缩在了地下:仿木构的门楼古雅精巧,雕花窗棂纹路清晰,连房梁上的斗拱都刻得毫厘不差。角落里的“厨娘砖雕”更是鲜活——她手里拎着鱼,灶台上锅碗瓢盆样样齐全,像刚要下锅做饭似的……墓主人像是把阳间的家宅与日常,原封不动搬到了地下。逛完出来时,太阳正烈,晒得人皮肤发烫。回头望了眼沉在地下的墓穴,忽然觉得古人活得通透:生前盖房安身,死后修墓安息,横竖都是“住”,生死之间,倒也没那么分明的界限。只是得提醒胆小的朋友,别独自前来——墓室里冷气足得像浸在冰里,说不定转角就撞见千年前的“邻居”,正隔着时空与你相望呢。</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在大门口的石牌坊前驻足观望。两侧的石狮子威严伫立,鬃毛与爪牙的雕刻栩栩如生。站在牌坊下,指尖似能触到岁月的纹路,古意从砖石里漫出来,恍惚间,竟像成了洛阳古城里的一抹影子,融进了千年前的古风里。</p> <p class="ql-block">洛阳之旅,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灵洗礼。在这里,历史与自然交融,古迹与生活并存,让人久久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