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杉青闸是古代大运河上的著名水闸,亦称“杉青第一闸”,它位于浙江嘉兴城北运河段。“杉闸风帆”为“南湖八景”之一。明代李肇亨有诗句云:“柳枝沙岸夕阳边,依旧帆樯卷暮烟。”《嘉兴市志》记载杉青闸旁有落帆亭,因有杉青闸的存在,船至闸前便要落帆,是为内河与外河的一个分界处,可惜的是古遗迹均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据有关资料介绍,杉青闸是嘉兴运河历史上重要的水利设施及管理机构之一,为运河入浙第一闸。现围绕杉青闸,分布有分水墩、秀城桥、秋泾桥、落帆亭等嘉兴风景名胜。它建于北宋之前,在管理船只、节制流速和灌溉农田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运河的开掘于隋唐时设置,由朝廷直接派官员管理,因此建有官署。古时迎送官员友人,多在此处洗尘饯别。后来嘉兴一段运河淤塞,杉青闸废。杉青闸也是宋孝宗赵昚的诞生地。</p> <p class="ql-block"> 作为地名,杉青闸地域范围比较广泛,在我印象中运河沿嘉丝联一带以前都被泛指杉青闸。另外与杉青闸有关联的就是闸前老街。至今具体在那里,已无从考证,但杉青闸作为地名却留存至今。据我了解,现在大运河边百步桥,确实是杉青闸遗址旧迹处,也是大运河嘉兴段仅有的两处古纤道遗迹。还有一处,据说也是杉青闸的遗址旧迹,它就端平桥,它横跨古运河,曾是嘉兴城北连接城内和乡村的主要交通要道,这里旁边还竖有一块“国保”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杉青闸遗址”。古时,这里过往船只到杉青闸前,必须拉下风帆,拔倒桅杆,才能穿过端平桥和北丽桥,附近的名胜落帆亭也因此而得名。在嘉兴段的大运河上,除了百步桥,端平桥和北丽桥现在还留有遗存,端平桥位于嘉兴市区的芦蓆汇,北丽桥则坐落在嘉兴的月河老街区。这里还有个秋泾桥,为单孔石拱桥,修于明代,造型舒展美观,气势壮观,是研究拱式石桥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附近还有鉏家桥、鉏家滩、鉏桥弄等。除此之外,杉青闸两岸古迹屡遭废毁,现仅存落帆亭。清代许瑶光有诗云:苏州估客布帆轻,买醉枫桥趁晓晴,一路东风吹酒醒,夕阳红泊秀州城。诗中“杉闸风帆”之意境曾是“嘉禾八景”之一,可惜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 在嘉兴杉青闸一带,除了我上述谈到古桥,这里的人文地理景观还很多。这是嘉兴的落帆亭,它过去是“嘉兴八景”之一,始建年代无考,据旧志记载,是在宋熙宁初年(约1068年)重建于杉青闸官舍旁,为当时官吏商贾的游憩之处。它和范蠡湖,都不妨可以看作是宋代园林的遗构。历史上,嘉兴城是大运河的重要码头,过去杉青闸一带的运河上南来北往的船舶不断,樯帆如林,商旅与游人停靠,闸口成为繁华热闹的集市。由于船经闸门必落帆才能驶过,后来有人在闸西侧建造了一座亭,命名为“落帆亭”。由于亭修建在河闸堰上,它成为过往商旅特别是文人墨客的游乐休憩所所。有人留诗描绘亭周边景色,道是“浓绿暗宫柳,肥红绽野梅”。明代文人 李肇亨以诗句摄下亭畔特有的风光:“柳枝沙岸夕阳边,依归帆樯卷暮烟”。</p> <p class="ql-block"> 落帆亭后头,还有个汉朱买臣妻崔氏墓,嘉兴人叫"羞墓"。民间传说朱买臣年轻时穷厄潦倒,其妻崔氏逼夫休她改嫁杉青闸吏。后买臣成了高官荣归故里,崔氏羞惭而死。这个传说流传甚广,京剧《马前泼水》就是据此编的。在“羞墓”的西南侧(今老“嘉丝联”后面一带),该是“嘉禾八景”中的“禾墩秋稼”旧址了。嘉兴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吴大帝孙权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的出处即在这里。大约在清末,“嘉禾墩”依然是名胜,所谓“绣壤纵横晚稻田,春林红树起炊烟”,景色还很可观。</p> <p class="ql-block"> 这里附近还有个文生修道院,在光明街153号,为西式建筑群,院内植樟树百余株,绿草成坪,环境安谧。自1903至1908年,嘉兴文生修道院为中国造使会的唯一总修院,1949年修道院停办,后拨为嘉航公司所用,因年久失修,苍苔残墙到处可见。经过改造,现在又成为嘉兴又一道亮丽的风景。它过去是天主教中国遣使会在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延续时间最长的修道院。文生修道院西临京杭大运河,与落帆亭隔古运河相望,为西式建筑群,主体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布局,有教堂和欧式环楼,坐东朝西,左右对称分布。正面两层九开间,东西楼两翼各十二开间。主体建筑有一小钟楼。底层是宽阔的开敞式拱门长廊。两翼楼怀抱着中间的庭院,形成了幽静古朴的庭院空间,与古典的建筑融为一体。最难能可贵的是,院内遍植古老的香樟,而且该区域的古树竟占了嘉兴城区古树名木总数的60%。</p> <p class="ql-block"> 离文生修道院不远,有一个双魁巷,它建于1917年,隐喻“鸳鸯”和“一花双魁”。巷端有过街楼,下有砖砌券门,巷内楼房分列两侧,门户相对,均系砖木结构,门楣浮雕图案,窗棂花格装饰双魁巷建筑粗犷中带有精细,紧凑中保持整齐,具有明清江南水乡风情特色,虽有残破,仍属保存较为完整的旧式民用建筑。在它的马路斜对面,就是嘉兴芦蓆汇的端平桥,也是现在杉青闸难得保留下的遗迹。据有关资料介绍,双魁巷北起光明街中段,东南至鉏家滩,紧邻京杭大运河。巷道全长54米,宽2.5米,石板铺筑路面,建筑群保留清至民国初期"一街一河"的江南水乡布局特征。该巷建于1917年,由绍兴商人宋传箕在原"洋关街"遗址建造,现存26间砖木结构楼房,门楣浮雕与花格窗棂展现清末民初民居装饰特色。1981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升格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芦席汇系习称地名,坐落在南湖区解放街道秀城桥堍北侧。西隔分水墩与嘉禾北京城相望,西南隔秀水与原缸甏汇、风箱汇相对。席汇历史街区地处嘉兴市老城东北部,东临长水塘,南至秀城河(当为秀水),西到京杭运河,中间闸前街河,穿越其中,总面积23公顷。其名称源于这里曾是卖芦席的市场。复建的芦席汇历史街区以芦席汇、秀弄、香缘浜等街巷构成了临水传统民居建筑和垂直河道的鱼骨状街巷肌理,保留着众多的状态较好的传统民居,展现了江南水乡文化内涵。这是芦席汇的秀城桥,它以依傍城郭、横跨秀水得名,原是城外芦席汇、鱼行街一带通往城内的主要行人桥,明清时期秀城桥一带是嘉兴的商业中心和陆水码头集散地。秀城桥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是目前嘉兴城区内最古老的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 在芦蓆汇西边的运河中有个分水墩。分水墩是在运河中的一个小岛,面积2850平方米。据地方志记载,此墩明清以前即有,是开浚城河时有意留下的土堆或堆土而成的,它对于减缓大运河的水流有一定的作用,可以说 是古运河上的一种水利设施。明清时这里曾是一个很热闹的蔬菜集散地。分水墩传说中是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的遗物,墩上有水天庵。这里现在又成了嘉兴的一个旅游热门景点,芦席汇历史街区以芦席汇、秀弄、香缘浜等街巷构成,与月河、梅湾街并称“三大历史街区”。</p> <p class="ql-block"> 这是嘉兴海关的遗址。据有关资料介绍,1896年10月1日作为杭州海关嘉兴分关成立,初期办公于北丽桥下的官船。随着历史的变迁,1900年于闸前街西端建成占地14万平方米的办公房,1934年停办后改为轮船客货码头,后陆续改为国货馆、解放小学等,最终在东升路改建中被完全拆除。至于具体地地,大概在包括现光明街小学部分区域及周边芦席汇历史街区,但需进一步考证,这是位于文生修道院与光明街小学之间,大运河旁的一个洋关码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