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父母慢慢变老的时光(四)这里的守望静悄悄

罗晓军

<p class="ql-block"> 作家苏岑说:“世上最奢侈的人,是肯花时间陪你的人”。</p><p class="ql-block">  每个失能的晚年,都是自己无法主宰的“我命由天不由我”。这个天,就是守望你的人。在父母生命的最后时光,守望者当“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他们守望生命、守望生活、守望幸福。</p><p class="ql-block">  发生在无数中国家庭的守望,寂寞无声是相似的,故事却各有各的不同。此文作为《时光》(四),与世间曾经、正在或者即将乌鸦反哺、孝亲敬老的子女们共勉。</p> <p class="ql-block">  守望生命,就是在生死线上,尽己所能。</p><p class="ql-block"> 2008年7月10号,我为父亲主持80大寿生日庆典。</p><p class="ql-block"> 7月20日凌晨1点26分,父亲突然脑中风,脑出血50多毫升,医院下病危通知书。我们与大姐、二姐及妹妹四家,8小时一班轮流护理。</p><p class="ql-block">  脑部微创钻洞引流手术的当晚,是最危险的一夜。我和妻子主动请值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7点的班。</p><p class="ql-block">  术后病理性焦躁和极度不适,使父亲性情大变。一会乱发脾气,一会抓着输液架狂摇,一会非要强行下地大便。通宵疏导、细心护理,帮助父亲闯过术后生命第一关。</p> <p class="ql-block">  换班后,妻发现我的腿脚严重浮肿,一按一个大坑,劝我珍惜来之不易的第二次生命。我说:“爸的生死关头,当儿子的,岂能惜命自保、袖手旁观!”</p><p class="ql-block"> 父亲住院期间,我们白天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做饭送饭;晚上参加父亲的住院轮流护理。</p><p class="ql-block"> 8月29号,父亲出院。我抽时间去武汉复查。</p><p class="ql-block">  同济医院刘教授看我腿脚肿得一塌糊涂,蛋白尿3个加号,很吃惊。问明缘由后说:“我反复强调,你们随时都行走在生命悬崖的边缘。不能感冒!不能感染!不能熬夜!不能劳累!稍不注意,前功尽弃。你是我的老病号,这些年一直很稳定,一下子蛋白尿就升这么高。照顾老人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你这是在以命换命啊!”</p><p class="ql-block">  自此,5年来父母9次住院累计8个多月。每次参加倒班守护等老人康复出院后,立刻去同济医院找专家降蛋白尿、消腿脚浮肿。</p> <p class="ql-block">  守望生活,就是在日常居家护理中,用科学护理和康复训练知识,用无微不至的精心呵护,为被病魔折磨的父母提升生活质量,使父母的预后良好,有尊严、能感知亲情温暖。</p><p class="ql-block">  2010年8月26日,父亲第二次中风更为凶险,医生确诊为血管性痴呆。</p><p class="ql-block">  在两个月的住院护理期间,正值我右手骨折打了石膏。妻心疼,就自己白天照顾母亲,做饭送饭,奔波于医院和家之间,夜间承担护理。我白班护理时,父亲两小时要翻一次身,一只手翻不动,我就请护士或其他病友家属帮把手一起翻,一直到父亲出院。</p> <p class="ql-block">  预后良好,需要科学护理。医生告诉我们,中风康复的尽头,一定是居家康复。</p><p class="ql-block">  2008年父亲第一次中风出院后,为了争取康复、预防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我们抓住术后半年黄金康复窗口,科学康复训练,姐妹各家也在双休日尽力分担。</p> <p class="ql-block">  脑出血发病三周后,抓紧早期功能锻炼,每天3-4次给父亲作缓慢的活动关节等被动运动。</p><p class="ql-block">  逐步进行仰卧伸手、抬脚、逐渐起坐、站立、杵拐行走等主动运动。</p><p class="ql-block"> 进一步训练抓握、扣钮扣、用匙筷等生活技能。</p><p class="ql-block"> 同时辅以语言康复训练。</p> <p class="ql-block"> 半年如一日的康复护理后,父亲基本恢复了语言交流和行走能力。</p><p class="ql-block"> 术后半年,父亲绕二医院小草坪锻炼时,偶遇路过的主刀医生。</p><p class="ql-block">   刘医生看父亲一次走了四百多米,就问:“认不认识我是谁?”</p><p class="ql-block">   父亲说:“你是刘主任。手术成功。谢谢你。”</p><p class="ql-block"> 刘医生感叹地说:“老爷子,80岁中风康复这么好。你是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  2010年,父亲二次中风后,被确诊为血管性痴呆。</p><p class="ql-block">  语言和情感功能丧失,对外界几无感知也无反馈,情感淡漠,不再接受和感觉家人的爱。医生说今后基本上就是躺在床上的植物人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甘心、不灰心。</p><p class="ql-block"> 在原有康复护理的基础上 ,从坐床边几秒钟开始,逐步每天两次把父亲抱到轮椅上,通过看电视、外出散步等方式,进行5-8小时有意义的感官刺激。 </p><p class="ql-block"> 自创一些互动游戏,帮助父亲与外界联系。如桌面滚苹果拦截。</p><p class="ql-block"> 把一个苹果,滚向父亲,最初他麻木不仁,漠然地任苹果滑落。到后来,他能“手疾眼快”地拦截住每一个即将掉落的苹果。每每成功,面露欣喜和得意。</p> <p class="ql-block">  通过练习,父亲对听数字比手势、剪刀石头布对接等互动游戏,从茫然无措到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 无数次的重复,逐步使父亲恢复了交流沟通、感情认知的重要功能。</p><p class="ql-block">  半年后一直到去世前,父亲都较好地保持了能感知亲情温暖并与家人互动的状态,能用表情和动作,回应家人。甚至,最后几个月,能喊出我和妻子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医生说:“你们创造了又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  守望幸福,就是简单的事重复做 。通过日复一日的细心护理 ,在提升生命质量的同时,让父母有安全感、尊严感和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2009年12月,父亲因前列腺导致尿道梗阻,做了膀胱造瘘手术,长期靠导尿管排尿。为了防止炎症和堵塞,我和妻子按医嘱,用医院开的冲洗液和注射器,每天在家为父亲做一次冲洗膀胱、清洁造瘘口、更换引流袋,光引流袋就用了40多箱。每月用轮椅推父亲到住院部换一次尿管,三年多来风雨无阻。</p> <p class="ql-block">  父母与子女只有今世的亲缘,来世不会再重逢,此生当且行且珍惜。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监护人;我们的长大,父母付出的是青春年华。到晚年,我们是父母义不容辞的守望人;父母的安度晚年,子女付出的也注定是生命年华。</p><p class="ql-block">  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父亲临终前三个月,由于浓痰多器官衰弱,自己咳不出来。大姐从医院拿来一次性吸痰管,以备不时之需。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用一次性吸痰管,为父亲吸痰。经常因为痰的浓淡不均或情况紧急,将苦涩的浓痰误吸入口,从不嫌弃,多次使父亲化险为夷。</p><p class="ql-block">  父亲二次中风后,需要更长时间卧床,二姐网购了专用气垫。我们不分昼夜,两小时为父亲翻一次身,同时按摩舒缓被压部位。父亲卧床多年,从未生过褥疮。</p> <p class="ql-block">  父亲气虚无力排大便,我就戴上一次性薄膜手套,小心翼翼地为父亲一点点地抠出来。</p><p class="ql-block"> 父亲看电视、坐轮椅外出,每天需要六次抱坐轮椅,主要由妻子抱上抱下,非常幸苦。</p><p class="ql-block">  妹妹从山东回来参加双休日轮班,怕不能及时听到父母卧室动静,一直在客厅沙发睡觉。</p><p class="ql-block">  5年来,我们为启动父母穿衣起床,刷牙洗脸,抱坐轮椅,喂饭喂药,血压监测,康复训练,沟通互动,疏通大便,擦身洗澡,端屎倒尿,热水泡脚,足底按摩等近乎固定的生活模式,周而复始。</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为失能父母不离不弃守望的家庭,何止千千万万。</p><p class="ql-block">  幸好,《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分享了一个值得心生敬意的词语——守望。</p><p class="ql-block"> 也让世人关注到:这里的守望静悄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中除自拍照片外,其他图片均来自网络,在此一并向原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