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南华中路,我站在潘氏大院的正门前,眼前是一座黄色的建筑,风格独特,带着岁月沉淀的沉稳与优雅。拱形窗户和阳台透露出百年前的建筑匠心,绿树成荫,游客们在门前拍照留念,仿佛这一刻,历史与现实交汇在光影之间。</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院,一块红色的介绍牌映入眼帘,上面详细记载着潘振承的生平。他是十三行的传奇人物,也是潘氏家族的奠基者。旁边是他身穿官服的画像,目光深邃,仿佛在注视着这座由他开创的家族大院。如今,这里已不再只是家族的私宅,而是作为老干部大学和学堂使用,延续着文化与教育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沿着楼梯上到阳台,铁艺栏杆上的花纹依旧清晰,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洒在地面,斑驳陆离。我站在窗前,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风声,吹过这座大院的每一寸砖瓦,也吹动着一代代潘家人的心绪。</p> <p class="ql-block">从二楼的阳台望出去,远处高楼林立,绿树掩映,现代都市的繁华与这座百年大院的宁静形成奇妙的对话。阳光洒在黄墙之上,时间仿佛静止,只留下风吹树叶的轻响,和远处隐约的车流声。</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阳台上,拍下这张照片留作纪念。红色的连衣裙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身后是百年历史的黄墙,眼前是现代都市的繁华,这一刻,我仿佛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阳光明媚,我倚在栏杆上,望着远方的高楼与绿树,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这座大院,见证了潘氏家族的兴衰,如今又成为知识与文化的传承之地,而我,只是这漫长岁月中的一位过客。</p> <p class="ql-block">抬头望去,楼顶的吊灯依旧华丽,金色与黑色相间的灯架,白色的灯罩,仿佛还保留着百年前的光亮。它曾照亮潘家人的一餐一饭,如今也照亮着老干部大学的课堂与讲台。</p> <p class="ql-block">透过橙色柱子的缝隙望去,远处的高楼与绿树交相辉映,阳光洒在地面,也洒在心头。这座大院,不只是建筑的奇迹,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脚下的地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却依旧光滑如新。六边形的地砖拼接出简洁而优雅的图案,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故事。我轻轻踩过,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脚步声,回响在这片静谧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再次回到正门,游客们仍在台阶上拍照、交谈。黄色的建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庄重,拱门与雕花诉说着百年前的匠心与气派,而今,它以另一种身份继续讲述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彩色玻璃窗上的花卉图案依旧清晰,白色花朵与绿色叶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背景是柔和的粉色与蓝色,边框由金色与蓝色线条勾勒,透出一种静谧与优雅。这些窗花,不只是装饰,更是时光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楼梯上有人缓缓而行,阳光洒在黄墙上,映出“如意吉祥”的字样。彩色玻璃窗旁,一盏吊灯静静悬挂,仿佛也在见证这座大院的新生——从家族宅邸到文化学堂,它的故事仍在继续。</p> <p class="ql-block">站在大院一角,我望向对面的现代化建筑,蓝天之下,“早上好”“健康快乐”的字样格外醒目。而身后的这座百年大院,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温情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再次站在大院正门前,阳光洒在黄墙上,游客们来来往往。这座百年建筑,如今已不再是私宅,而是属于这座城市、属于每一个热爱它的人。它不再只是潘氏家族的记忆,而是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我低头看向地面,那些花砖依旧光滑如新,仿佛时间从未在它们身上留下痕迹。2025年7月26日上午9点40分,我走进这座百年大院,也走进了一段未曾遗忘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