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核心素养下的教育阅读(第6季)刘伶俐陪你读书,共读第32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萍乡六中教育集团(翠湖校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语文教研组分享</b></p> 好书领读 读书名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领读者:刘伶俐</b></p> 读书音频 <p class="ql-block"> 《跨学科实践推进与教师能力发展》第四章第二节中提到,跨学科教学可依托“万花筒”设计模型展开实践:以具体锚点(如“系安全带”)为聚焦点,整合多维学习资源(如运动模拟场景材料及相关知识),通过递进式问题链(如“不系安全带的后果?”“如何安全便捷系安全带?”)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原理,最终促成认知升华——从现象洞察本质(如“系安全带关乎生命”),实现思维层级的跃迁。</p><p class="ql-block"> 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学习既包括STEM/STEAM等专项实践,也涵盖各学科教师在常规教学中有机融入其他学科概念或方法(如用科学原理解读人文现象、以数学思维分析文学叙事),作为分科教学的重要补充与拓展,助力学生建立知识关联网络。分科教育与跨学科教育各具优势,在核心素养培育导向下,教师需同步提升学科育人能力与跨学科育人能力:既深耕本学科本质内涵,又善于打破学科壁垒,通过跨学科视角激活知识的实践价值与育人功能,最终以卓越的育人能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71-75页)</p> 生活寻宝 <p class="ql-block"><b>生活寻宝:从东山岛到阳台的“螺壳日记”</b></p><p class="ql-block"><b>(拍摄对象:花坛中挖出的猪仔螺空壳——2025年6月13日埋入时还裹着湿润海泥,7月24日出土时仅剩完整螺壳,螺肉已完全降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降解后的猪仔螺</p> 解码时刻 <p class="ql-block"><b><u>①跨学科1:生物学——生命消逝与自然降解的密码</u></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知识卡片:猪仔螺(一种常见淡水螺类)死亡后,软体组织逐渐被微生物分解,但坚硬的外壳却能完整留存。这体现了生物学中“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螺壳由碳酸钙构成,质地坚硬且具有保护作用,其螺旋结构不仅能分散外力冲击,还通过逐层增厚的设计减轻自身重量,这种精妙的天然构造使其在软体腐烂后仍能保持完整形态。</i></p> <p class="ql-block"> 这些猪仔螺(当地渔民称它“石缝精”,因其总紧紧吸附在潮间带岩石上)是好朋友YOUYOU今年6月从福建东山岛澳角村礁石缝里亲手挖的。6月13日埋进花坛时,螺肉饱满湿润,壳缝里还沾着东海咸涩的海泥;7月24日挖出时,软体组织已全部分解,只剩螺旋纹路清晰的外壳,像被时光小心剥开的礼物盒。</p> <p class="ql-block"> 这背后是生物学的“分解者协作”原理:螺肉富含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埋入花坛后,土壤中的细菌(如枯草芽孢杆菌)、真菌(如木霉)迅速分泌酶类,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养分;而螺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占90%以上)化学性质稳定,微生物难以分解,最终成为唯一留存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就像《蝉》(小思)里写的“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又如《蝉》(法布尔)里写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些话凝练地概括了蝉的生命历程,体现了人们对昆虫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也表达了对生命顽强与美好的礼赞。螺肉完成了短暂生命的使命,而螺壳作为“生存的铠甲”,把大海的记忆带到了内陆阳台。</p> <p class="ql-block"><b><u>②跨学科2:地理学——从海洋到陆地的物质迁徙</u></b></p> <p class="ql-block"> 东山岛澳角村位于台湾海峡西岸,这里的猪仔螺生长在潮间带礁石区,外壳常附着藤壶、海藻,螺尖因长期与海浪摩擦更显圆润。YOUYOU挖回时,螺壳表面还沾着典型的“海泥”(含盐量高、富含海洋浮游生物残骸)。当它被埋进本地花坛的土壤(以红壤为主,pH值偏酸性),经历了从高盐海洋环境到中性陆地环境的转变——这种地理空间的迁移,让螺肉的分解速度更快(盐分降低削弱了微生物的耐受性),而螺壳却因碳酸钙的稳定性,跨越了海域与陆地的界限,成为连接海洋与陆地的“自然信物”。</p> <p class="ql-block"><b><u>③连接点:与语文的关联——在消逝中读懂“永恒”的意义</u></b></p> <p class="ql-block"> <u>这个从东山岛到阳台的“螺壳漂流记”,恰好能与《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生命哲学对话,更藏着语文里最动人的主题之一:有些东西看似消失了,却以另一种方式永远留存。</u></p><p class="ql-block"> 生物与地理的启示:螺肉(代表“短暂的存在”)在61天内彻底降解,回归土壤成为养分;螺壳(代表“永恒的印记”)带着海洋的纹路、礁石的温度,跨越千里来到我们身边。这像极了《鱼我所欲也》里“生”与“义”的选择——螺肉选择了“舍”(分解为生命循环的养分),螺壳却“取”了“永恒”(作为生存过的证明)。</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也会有像螺肉一样必须舍弃的东西(如童年的无忧、某个阶段的目标),但也会有像螺壳一样永远留存的东西(如成长的记忆、珍贵的情谊)。</p> <p class="ql-block"><b>语文的表达:若以此为素材写作(比如写</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封来自东山岛的信》</b><b>或者</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只螺壳的夏天》</b><b>),可以这样设计:</b></p> <p class="ql-block"> 1.细节描写:螺壳上细密的生长纹(像年轮记录着海浪的节奏)、边缘磨损的痕迹(是澳角村礁石的吻痕),这些细节让空壳有了温度;</p><p class="ql-block"> 2.情感升华:从螺肉的消逝联想到发小挖螺时的笑声(“快看!活的!这螺吸在石头上像个小坦克!”),再联想到螺壳如今安静躺在花坛边的模样——有些东西(比如这次跨越山海的分享)不会因为螺肉的消失而褪色,反而因“舍”与“留”的对比更显珍贵。正如孟子所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我们珍惜的从来不是某个具体的物件,而是它承载的情感与记忆。又如法布尔笔下的蝉用“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诠释生命的意义,这只螺壳也用从海洋到陆地的迁徙告诉我们:真正的永恒,未必是永远存在,而是曾经真实地活过、热烈地守护过,并把这份经历化作可供后人触摸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生物学解释了“螺壳为何完整”,地理学讲述了“它从哪里来”,而语文则教会我们——当一只来自东山岛的猪仔螺在花坛里完成降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自然现象,更是一个关于“舍与留”“短暂与永恒”“等待与绽放”的故事。就像《鱼我所欲也》让我们懂得正义比生命更重要,当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舍生取义;《蝉》让我们懂得“生命的质量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这只螺壳也让我们明白:有些东西看似消失了,却永远活在了时光里。这或许就是生活寻宝的意义——用跨学科的眼睛观察平凡,用语文的心灵读懂不凡。</p> 教学启示 <p class="ql-block">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入“螺壳日记”这类生活实例,如讲解生命哲理课文时,引导学生回忆校园植物四季变化,将课文情感与生活相连,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从多学科视角思考,如观察树木变化并从生物、地理、语文角度记录,培养跨学科思维。此外,要深入挖掘《蝉》《鱼我所欲也》等课文的生命内涵,通过关联拓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并设计如“螺壳相关写作”等读写任务,让学生将多学科知识融入表达,提升语文综合素养。</p> <p class="ql-block"> 跨学科教学需加强学科融合,以“自然与生命”等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打破生物、地理、语文等学科壁垒,让学生从多学科视角探究主题,培养综合思维与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全球视野,如通过“螺壳迁徙”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生态文化联系,增强环保意识。此外,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探究式学习,如开展“寻找生活跨学科奥秘”项目;并创新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综合能力表现,提升跨学科教学质量。</p> <p class="ql-block"> 本案例仅作为跨学科实践的一次粗浅尝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我想,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跨学科教学,都应引导学生用跨学科眼光观察平凡事物,以语文心灵读懂其中不凡,让学生明白生命意义、培养综合能力与正确价值观,真正实现知识融合与素养提升,落实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p> 小彩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礁石缝隙里盘出的猪仔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孩子的原创手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只螺壳的夏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