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村落里的巴渝》拍摄记

黔江花蕾琴行石柱

<p class="ql-block">石 柱(重庆)</p><p class="ql-block">【正宫·叨叨令】带花蕾琴行小盆友们参与拍摄电视纪录片《村落里的巴渝》记</p><p class="ql-block">其一·晨行</p><p class="ql-block">背包轻晃朝霞沐,竹笛浅逗烟村路。小雀儿喜的春风渡,老师细嘱行相护。你去也么哥,我去也么哥,巴渝古寨云深处。</p> <p class="ql-block">  晨光微露,背包轻晃,我们几个孩子在石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通往巴渝古寨的村路。竹笛声在耳边轻轻响起,像是唤醒了沉睡的村庄,也唤醒了我们沉睡的童心。小雀儿在枝头跳跃,仿佛也在迎接这新的一天。老师走在最前面,时不时回头叮嘱我们注意脚下。我们一路说笑,一路前行,仿佛不是去拍摄,而是去赴一场与古寨的约定。巴渝古寨,就在那云雾缭绕的深处,等着我们去发现。</p> <p class="ql-block">石 柱(重庆)</p><p class="ql-block">【正宫·叨叨令】带花蕾琴行小盆友们参与拍摄电视纪录片《村落里的巴渝》记</p><p class="ql-block"> 其二·石墙听讲</p><p class="ql-block">墙东戏饮清泉露,木檐环抱参天树。指尖点触沧桑句,时光碾入石条路。童谣绕也么哥,山歌对也么哥,苗家往事翻新故。</p> <p class="ql-block">  坐在石墙上的我们,听村里的老人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他指着那斑驳的石墙,说这里曾是苗家人的生活印记。我们伸出手,轻轻触摸那些岁月留下的痕迹,仿佛能感受到时间的脉搏。木檐下的清泉依旧清澈,参天古树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童谣在耳边响起,山歌在林间回荡,古老的故事在我们心中悄然生根。原来,历史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它也可以是一段旋律、一个故事、一块石墙。</p> <p class="ql-block">石 柱(重庆)</p><p class="ql-block">【正宫·叨叨令】带花蕾琴行小盆友们参与拍摄电视纪录片《村落里的巴渝》记</p><p class="ql-block"> 其三·案前习墨</p><p class="ql-block">宣笺舒展鹅溪绣,狼毫轻落云烟透。老贤侧指薪传又,稚眸凝注波澜皱。身醉也么哥,心醉也么哥,墨香漫卷檐前昼。</p> <p class="ql-block">  案前铺开宣纸,墨香扑鼻而来。我们几个孩子围坐在老贤身边,看他挥毫泼墨,一笔一划都透着沉稳与从容。我们睁大眼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老贤一边写,一边轻声讲解,仿佛不是在教书法,而是在传递一种信念。我们学着握笔、蘸墨,笨拙地写下自己的名字。那一刻,我们仿佛也成了这文化长河中的一滴水,虽小,却真实地流淌着。</p> <p class="ql-block">石 柱(重庆)</p><p class="ql-block">【正宫·叨叨令】带花蕾琴行小盆友们参与拍摄电视纪录片《村落里的巴渝》记</p><p class="ql-block">其四·片场留痕</p><p class="ql-block">红灯照彻堂前旧,墨痕题就家风授。小黄闲看人群凑,镜头收尽年华瘦。疯跑也么哥,偷瞄也么哥,古村影里情醇厚。</p> <p class="ql-block">  片场总是热闹的。红灯亮起,镜头对准了这座古老的堂屋。墨痕未干的家风对联挂在墙上,像在诉说着这家人的故事。我们几个孩子在一旁偷瞄,有的在疯跑,有的在好奇地张望,还有小黄旺仔狗儿抢着入镜,安闲之态让镜头写真增强人间烟以之气,来财花猫儿调皮追逐戏耍,让画面更充满童真童趣!大人们忙着调整镜头、布置场景,而我们则在这片忙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古村的时光仿佛慢了下来,让我们可以尽情地笑、尽情地看,尽情地感受这片土地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石 柱(重庆)</p><p class="ql-block">【正宫·叨叨令】带花蕾琴行小盆友们参与拍摄电视纪录片《村落里的巴渝》记</p><p class="ql-block"> 其五·楼头瞻望</p><p class="ql-block">木楼阅尽千年面,依栏眺望钟灵现。指尖点破光阴键,目光望断白云殿。惊叹也么哥,慨叹也么哥,巴渝旧梦今朝见。</p> <p class="ql-block">  站在木楼的栏杆前,我们望向远方。父亲指着那片连绵的山峦,告诉我们这里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我们伸手指着白云下的某处,仿佛能从中窥见过去的影子。目光穿越时光,心绪也随之飞扬。我们惊叹于这片土地的美丽,也感慨于它的沧桑。巴渝的旧梦,原来并未远去,它就藏在我们眼前这片山川之间,等着我们去重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赏析评论:</p><p class="ql-block">童真视角下的巴渝文脉——赏析石柱【正宫·叨叨令】连章五首</p><p class="ql-block"> 这组散曲以孩童参与《村落里的巴渝》纪录片拍摄为叙事线索,借【正宫·叨叨令】的灵动曲牌,将古村晨景、文化浸润、时光对话浓缩于五帧画面。字里行间既有竹笛逗路的童真,亦有墨香浸昼的厚重,在"也么哥"的轻快咏叹中,完成了一次传统与现代的温柔碰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以动写静:古村晨景里的生机跃动</p><p class="ql-block"> 《晨行》开篇便以"背包轻晃""竹笛浅逗"勾勒动态,朝霞与烟村路构成的静景,因孩童的行进与雀儿的欢鸣活了起来。"春风渡"三字既写时令,又暗喻文化如春风拂过童心。结句"巴渝古寨云深处"以远景收束,将一行人的轻快脚步引向历史深处,"也么哥"的叠用恰似孩童踏歌而行的回响,让晨行的愉悦有了余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指尖触墙:历史与童谣的共振</p><p class="ql-block"> 《石墙听讲》将镜头聚焦于"触摸"这一动作——孩童指尖与石墙的触碰,实则是今人与沧桑的对话。"清泉露""参天树"构建的自然空间,与"石条路""苗家往事"的历史空间交织,而"童谣绕""山歌对"则以声音打破时空隔阂。"翻新故"三字点睛,点出传统文化并非僵死的标本,正借孩童的传唱获得新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墨痕透纸:薪火相传的静默瞬间</p><p class="ql-block"> 《案前习墨》转向微观场景,"鹅溪绣"喻宣笺之美,"云烟透"状笔墨之灵,一实一虚尽显书法意境。"老贤侧指"与"稚眸凝注"形成鲜明对照,老者的"薪传又"与孩童眼中的"波澜皱",将文化传承的庄重感藏于细节。"身醉""心醉"的叠用,既是写习墨的专注,更是传统文化沁入童心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片场嬉闹:镜头内外的时光叠影</p><p class="ql-block"> 《片场留痕》巧妙融合拍摄现场的现代元素与古村的历史感。"红灯照彻堂前旧"是光影对撞,"墨痕题就家风授"是文化延续,而"小黄闲看""疯跑偷瞄"的孩童情态,则为严肃的传承主题添了几分烟火气。"古村影里情醇厚"一句,将镜头捕捉的画面升华为情感记忆,让拍摄过程本身也成了古村故事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楼头望断:古今对话的精神升华</p><p class="ql-block"> 《楼头瞻望》以"木楼阅尽千年面"起笔,将建筑化为历史的见证者。"指尖点破光阴键"极妙,既似孩童懵懂的指点,又暗喻现代文明对历史密码的破译。"惊叹""慨叹"的情感递进,最终落于"巴渝旧梦今朝见",让五首曲的脉络豁然开朗——孩童的参与不仅是记录古村,更是让沉睡的文化记忆在当下苏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结语:一曲童声里的文化回响</p><p class="ql-block"> 五首散曲以"行—听—习—拍—望"为叙事链条,借孩童的眼睛与脚步,让巴渝古村的历史有了温度。【正宫·叨叨令】的曲牌特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也么哥"的反复咏叹既合音律,又似贯穿始终的童声背景音,让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童真的轻盈达成奇妙平衡。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让"村落里的巴渝"不仅是纪录片的主题,更成为一曲流动在文字间的文化恋歌。</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次特别的旅程。我们几个孩子,跟着摄制组走进了巴渝的古村。我们听故事、学书法、拍镜头,也在不经意间,触摸到了这片土地的灵魂。那些古老的石墙、斑驳的木屋、悠扬的山歌,还有那一笔一划的墨香,都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不仅是一次拍摄,更是一次文化的浸润,一次心灵的旅行。</p> <p class="ql-block">  工作证别在胸前,沉甸甸的,仿佛也承载着一份责任。我们站在古建筑前,看着镜头一点点记录下这座村落的模样。它不只是影像,更是一种记忆的保存。我们用镜头讲述故事,也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温度。巴渝的村落,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岭上花开,夏意正浓。我们站在山间,看着那片古朴的村落静静躺在青瓦与绿树之间。它没有喧嚣,只有宁静与和谐。我们在这里记录,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成长。巴渝的村落,不只是镜头里的风景,更是我们心中的一段故事。这段故事,会在我们心中,慢慢开出花来。</p> <p class="ql-block">  苍岭的山,像一幅水墨画,静静地铺展在我们眼前。现代化的建筑与古老的村落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转。我们在这里,不只是拍摄,更是在感受一种文化的延续。7月的阳光洒在大地上,也洒在我们的心里,温暖而明亮。</p> <p class="ql-block">  青瓦屋顶下,是岁月的沉淀。我们走进这座古村落,仿佛走进了时光的深处。庭院里的衣物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诉说着这里的生活日常。雾气缭绕的山峦,像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我们在这里,不只是记录,更是在倾听,倾听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山谷中的村庄,静谧而安详。我们站在屋檐下,看着阳光洒在地面上,斑驳而温柔。我们学着写字,学着听故事,也学着去理解这片土地的过去与未来。古老的红色对联依旧挂在门上,仿佛在告诉我们:文化,不只是传承,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石柱,男,苗族,重庆黔江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音乐教师。中华诗词学会,重庆诗词学会会员,渝州散曲社秘书长,黔江区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渝州散曲》微刊主编,《中国当代散曲·微刊》编委。部分作品发表在《中华散曲》,《中华辞赋》,《重庆诗词》等杂志,大部分作品发表在《九州散曲》,《中国当代散曲》,《渝州散曲》,《湄舒河诗词》等,散曲作品曾入编中华散工委人世情《长城情》,《黄河情》,《田园情》,《林海情》,《边塞情》一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