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湖北农村老家的瓦房屋檐下,总有一种鸟儿的叫声格外引人注意,它清脆婉转地唱着:"不吃你(的)谷、不吃你(的)米,到你的梁上生窝子——"。这声音伴随着我的整个童年,成为记忆中最为鲜活的背景音。后来我才知道,这种鸟儿就是燕子,正式名称叫家燕,它们年复一年地回到我们家的屋檐下筑巢育雏,与人类和谐共处,成为农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想起这些,眼前便浮现出那些与爷爷奶奶、父母亲、小姑姑和兄弟姐妹们在一起的温馨日子,平淡却充满幸福。</p> <p class="ql-block">## 家燕:屋檐下的忠实伙伴</p><p class="ql-block">家燕(Hirundo rustica)是一种典型的夏候鸟,体长约17-19厘米,上体呈蓝黑色,闪耀着金属光泽,喉部和前额为栗红色,下体为白色或浅黄色,尾羽分叉如剪刀,飞行时姿态优雅敏捷。它们每年春天从南方越冬地飞回北方繁殖,秋季又南迁,这种迁徙习性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早有记载,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p><p class="ql-block">家燕的叫声清脆悦耳,富有节奏感,常被拟人化为各种吉祥话语。在我家乡,人们将家燕的鸣叫听作"不吃你的谷、不吃你的米,到你的梁上生窝子",这既反映了家燕的食性——它们几乎完全以飞行中的昆虫为食,不危害庄稼;也表达了农民对这种益鸟的欢迎态度。家燕选择在人类居所筑巢,被视为吉祥的象征,预示着家庭和睦、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记得每年清明前后,总会有几只家燕在我们家堂屋的横梁上忙碌。它们衔来泥土和草茎,混合自己的唾液,一点一点地筑起碗状的巢穴。爷爷常说:"燕子来家做窝,是好事,说明我们家风水好。"奶奶则会叮嘱我们小孩子不要惊扰它们,说吓跑了燕子会带来晦气。我们兄弟姐妹常常仰着头,看那些黑色的身影在梁间穿梭,听着它们欢快的鸣叫,感受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奇妙。</p><p class="ql-block">## 农家院落的鸟类交响曲</p><p class="ql-block">家燕的叫声只是故乡鸟类交响曲中的一个声部。清晨,最先打破寂静的是麻雀的叽叽喳喳,它们成群结队地在稻场边跳跃,啄食散落的谷粒。母亲起床做饭时,总会撒一把米在院子里,笑着说:"给这些小家伙也开个早饭。"接着是布谷鸟悠远的"布谷—布谷—"声从远处的山林传来,父亲说这是提醒人们该插秧了。而喜鹊则喜欢在高大的白杨树上喳喳叫,奶奶说听到喜鹊叫,当天准有客人来。</p><p class="ql-block">夏天的午后,知了的阵阵鸣叫与乌鸫的清脆歌声交织在一起。乌鸫是模仿高手,它能学其他鸟叫,甚至能模仿人吹口哨的声音。我和弟弟常常试图用口哨与它"对话",虽然从未成功,但这种互动给我们带来了无穷乐趣。傍晚时分,夜莺开始吟唱,那婉转的歌声在暮色中格外动人。爷爷说,夜莺的歌声能安抚人的心灵,消除一天的疲惫。</p><p class="ql-block">雨天前后,斑鸠的"咕咕"声会变得更加频繁。家乡有谚语说:"久晴斑鸠叫天雨,久雨斑鸠叫天晴",这种朴素的天气预报往往很准。而每当听到"豌豆八果,哥哥烧火"的叫声时,奶奶就知道该准备收麦子了,这是四声杜鹃在提醒农时。这些鸟儿的叫声不仅是自然的音乐,更是农耕文化的活态传承,它们的声音与节气、农事紧密相连,构成了乡村生活的独特韵律。</p><p class="ql-block">## 三代同堂的温馨日常</p><p class="ql-block">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中,我们一大家人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爷爷奶奶住在堂屋左边的正房,父母住在右边正房,我们兄弟姐妹住在厅屋的厢房和前头房里,房屋后面有个小院子,有厨房和柴屋。后来又在房子前面接出来个圈子,建了猪屋、牛屋,柴屋。再后来,把后院厨房和柴屋拆了,保留了前头的那些加建的屋。房前屋后都有树木,前面有椿树,楝树,还有杨树和柳树。后院生长着一片水竹,还有独里生长的黄连桠子、青树等,在密密的竹林里,有万年青、紫薇花树和别的杂树,甚至还有一棵桃树挤在里面,我曾望到树梢上结了一个桃子,那桃子已经熟透、开裂了口子。</p><p class="ql-block">清晨,爷爷总是第一个起床的人。他会背着双手在院子里踱步,听着鸟叫,看着天色,预测当天的天气。然后拿起那把用了多年的竹扫帚,轻轻打扫前后院子,小心翼翼地避开燕子窝下方的区域。奶奶则忙着在灶间生火做饭,炊烟袅袅升起,与晨雾融为一体。那口大铁锅煮出的米饭香气,混合着柴火的味道,成为我记忆中最温暖的嗅觉印记。</p><p class="ql-block">白天,父亲和母亲在田间劳作,我们小孩子上学前或放学后也要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喂鸡、拾柴、摘菜。最开心的是周末,爷爷会带着我们去田边的小溪钓鱼,或是到后山捡柴火。一路上,爷爷会指着各种鸟儿告诉我们它们的名字和习性:这是"喳喳婆"(喜鹊),那是"咕咕等"(斑鸠),远处树上的是"黄莺儿"(黑枕黄鹂)。这些乡土名称虽不科学,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长辈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傍晚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夏日里,我们会在院子里摆上小桌子吃饭,听着归巢的燕子呢喃,看着蝙蝠在暮色中飞舞。饭后,奶奶摇着蒲扇,给我们讲那些关于鸟儿的民间传说:布谷鸟为什么不停地叫"割麦插禾";为什么说"喜鹊叫,客人到";燕子为什么喜欢在好人家做窝...这些故事虽然简单,却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敬畏自然、感恩生活的种子。</p><p class="ql-block">冬天,燕子南飞了,但麻雀依然活跃。下雪天,爷爷会在院子里扫出一块空地,支起一个箩筐,撒些谷粒,教我们捉麻雀。虽然十次有九次不成功,但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欢乐。捉到了,观察一会儿就会放掉,爷爷说:"冬天食物少,它们也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鸟语花香中的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在故乡,鸟类的活动与传统节日息息相关,成为岁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清明节前后,正是燕子归来的时候。大人们会说"清明燕来,谷雨燕舞",预示着春耕时节的到来。这一天,全家人会一起去扫墓,路上总能听到杜鹃的啼鸣。奶奶说,杜鹃的叫声是在提醒人们"不如归去",要记得祭奠先人。扫墓回来,母亲会做青团,我们小孩子则忙着在院子里看燕子衔泥筑巢,比赛谁家的燕子最先回来。</p><p class="ql-block">端午节时,布谷鸟和端阳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家乡有俗语说:"端阳鸟叫,粽子香飘"。母亲和奶奶会提前几天准备粽叶、糯米和红枣,全家人一起包粽子。我们小孩子负责洗粽叶,虽然常常把水溅得到处都是,但那种参与感和期待感是无可替代的。煮粽子时,满院飘香,连树上的鸟儿似乎也叫得更欢了。</p><p class="ql-block">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也是许多候鸟开始南迁的季节。院子里,家燕已经带着幼鸟练习飞行,准备不久后的长途旅行。爷爷会说:"燕子要走了,天要凉了。"这天晚上,全家人在院子里赏月,吃着母亲亲手做的月饼和爷爷种的花生,听着秋虫的鸣叫,感受着团聚的温馨。奶奶会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燕子去了明年还会回来。"这句话在我长大后离家求学、工作时,常常浮现在心头,给我慰藉。</p><p class="ql-block">春节是农家最隆重的节日,虽然天气寒冷,但麻雀和山雀依然活跃。父亲会在大门上贴春联,母亲忙着准备年货,我们小孩子则帮着打扫卫生,连燕子窝下方的地面也要打扫干净,虽然那里已经空了。爷爷说,保持燕子窝的整洁,来年它们才会再回来。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屋外偶尔传来夜鸟的啼叫,与远处的鞭炮声交织,构成独特的年味记忆。</p><p class="ql-block">## 消逝的田园与永恒的乡愁</p><p class="ql-block">随着时光流逝,我离开家乡到城市求学工作,那些与鸟儿为伴的日子渐渐远去。偶尔回乡,发现许多变化:老屋翻新了,传统的瓦房檐口被水泥封住,不再适合燕子筑巢;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无力耕种,许多田地荒芜了;农药的广泛使用使得昆虫减少,连麻雀都不如从前多见。</p><p class="ql-block">后来,老房子连同邻居家房屋全部都拆除了,小村夷为平地,改成农田了。去年春天,我特意回到那个小村,看了一眼老屋所在地,小村四户人家的房屋,成了一片水稻田,小村的房前屋后的树林也没有了,只是高坡上还有一些杂草在生长。想再听听那"不吃你的谷、不吃你的米"的燕鸣,可因为没有了房檐,自然也就听不到了。邻居们分别迁到镇上、县城、省城,说不准啥时候回老家来,燕子也不会回这里来了。站在空荡荡的田野里,我突然无比怀念那些充满生机的早晨,怀念爷爷奶奶的唠叨,怀念全家人在鸟语花香中劳作的场景。</p><p class="ql-block">现代生活的便利无法替代那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质朴快乐。在城市的钢筋森林中,偶尔听到一声鸟叫都会让我驻足良久,思绪飘回童年的乡村。那些关于鸟儿的记忆,已经成为我精神家园中最珍贵的部分,提醒着我生命的本真和家庭的温暖。</p><p class="ql-block">现在,每当我给孩子讲起家乡的鸟儿和童年的故事时,总会想起爷爷说过的话:"万物有灵,鸟语通人性。"在那个没有电子游戏、没有网络的时代,我们与自然为伴,从最简单的生命现象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关于鸟儿的记忆如此鲜活,如此令人怀念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衷心希望人们能够保留一些对自然的敬畏,给鸟儿留一片生存的空间,让我们的后代也能体验到那种与万物共生的朴素快乐,让"不吃你的谷、不吃你的米,到你的梁上生窝子"的燕语呢喃不会成为绝响。因为,那不仅是鸟儿的声音,更是家的声音,是根的声音,是我们永远的精神故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