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杂记 饶有兴味

火白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笔,望文生义,随时用笔记录见闻与感想。与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等文体一样,各有不同特征,写作有不同要求,有不同表现手法。随笔相对来说,没有其他文体格局要求那么严苛,他的最大特点是一个“随”字,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笔随时记叙,没有句式限制,亦无字数要求,把想说的说清楚了,即可。正如培根所言:“随笔者,乃散漫无拘之文,随作者兴之所至,信笔写来,意尽为止。”</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诚然,随笔可以随心、随兴、随即舒怀胸臆,但不等于可以随便,好的随笔背后都有作者的学识托底。从表达方式来看,随笔最突出的应该是个性化视角。虽然形式自由,但好的作品都有思想深度,都是作者“三观”对人、事、物审视后,发自内心的有启示的思想火花。他可以不是系统的,哪怕火花一闪,光亮仍然可视。前不久读到一本薄薄的书:《启功先生杂忆》。作者是启功的晚辈友人,她用随笔文体,描述启功先生治学育人、待人接物、乃至饮食起居,用拉家常的口语,娓娓道来,章节看似松散,但通篇读完,启功先生的德养学识、治学严谨、性格幽默、生活淡泊的高士形像十分饱满,令人过目难忘,不失为随笔的楷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笔随兴,兴起笔动,笔动之时,也有一定的内在特征,概言之,大体在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字当头: 随意、随性、随感而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真”字为本: 真情实感、真知灼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字贯穿:强烈的个人视角和主观色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悟”字点睛:在自由挥洒中蕴含思考与智慧,能给生活某些启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它既区别于严谨的学术论文、规范的公文,也不同于纯粹的抒情散文(虽然二者有交集),更不同于虚构的小说戏剧。随笔的魅力在于它自由的形式下包裹着作者鲜活的思想、独特的个性和对世界真诚的感悟,是自我也是与他人心灵对话的独特窗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退休后,社会交往和应酬少了,人际关系越来越简单,而空闲时间多了,除了散步、游泳、旅游外,在美篇平台上记日记写随笔就成为打发日子的方式之一。在美篇平台几年,写了二百多篇帖文,绝大部分都是随笔而就,少则百十字,多则几千字。以前在位工作时,有用笔记本写日记的习惯,现在保存的小本本还有一大摞。互联网取代了笔记本与笔墨,屏幕与键盘交互,涂改方便,保存容易。所谓随笔,于我而言,就是变着书写工具继续写日记而已,大都是流水账,谈不上有什么思想性。但我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翻看几年前写的东西,对某事的看法,今天再看,居然不幸言中。不能说有先见之明,但当时的所思所想,也是人生阅历在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上有所体现,叫“经一事,长一智”。这更激发了我坚持记日记写随笔的兴致,现在他成了我的习惯,随笔伴随我成长,更伴随我老去。在成长中老去,在老去中成长,成长与老去互为惯性,随笔记日记、写心得功不可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年来,我尝到了一些甜头,最主要的就是促进自学。学无止境,不读书,语言干瘪,思路阻塞,观念干涸。一边读书一边写写划划,记录日常遇见,抒发自己的愚见,除了在美篇的栏目中展示,偶尔也与朋友们分享,听取意见。我从来没有觉得日子孤独与空虚,反而孤芳自赏,内心很充实。年纪大了,脑筋还在转动,觉得仍然年轻,这是最大的收获,所以才能乐此不疲。加之本人性格内向,喜静不喜闹,有社交恐惧症,一个人静静的读写,完全契合自性。正如明朝诗人于谦《观书》所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极似,何其乃尔!</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