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序言</b>**</p><p class="ql-block">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史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光荣地跻身于首批赴朝作战的部队之列,与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50军共同构成了这一历史壮举的先锋部队。然而,相较于其他兄弟部队,志愿军第66军的参战历程却鲜为外界所熟知,这一段光辉历史不应被遗忘,志愿军先辈在朝鲜战场上所创造的丰功伟绩应永远铭记。回溯至七十五年前,当抗美援朝大战一触即发之际,中央军委为何紧急调遣第66军入朝参战?这支部队如何千里机动,入朝即战,先后参与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他们究竟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又取得了怎样的战绩?在连续作战五个多月后,第66军奉命回国休整,为何未能整建制重返朝鲜战场?本篇旨在通过深入挖掘和细致呈现,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精神;全面再现志愿军第66军赴朝参战的全过程及其辉煌战绩;热情歌颂广大志愿军官兵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不畏强敌、敢打硬拼、爬冰卧雪、舍生忘死的崇高奋斗精神;深切缅怀那些长眠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英烈,他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不朽的丰碑,与日月同光。通过本篇,我们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传承和发扬志愿军先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激励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临危受命,紧急出征</b></p><p class="ql-block">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朝鲜半岛的仁川实施了一场大规模的登陆行动。紧接着,他们公然无视国际准则,越过了朝鲜南北军事分界的“三八线”,迅速占领了朝鲜的首都平壤,并持续向北推进,其行动之迅猛,令人震惊。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严重威胁到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安全局势与稳定状态。鉴于朝鲜半岛局势的急剧恶化和其内在的复杂性,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于同年10月8日作出了果断决策,发布了入朝作战的命令。遵照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指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四个军在进行了三个月紧张的战备训练和充分的思想动员之后于10月19日毅然决然地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支援朝鲜的征途,这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p> <p class="ql-block">1950-1953 韩朝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上图: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500多架飞机的配合下,7.5万人乘261艘军舰登陆仁川</p><p class="ql-block">下图:麦克阿瑟在巡洋舰查看仁川登陆</p> <p class="ql-block">就在志愿军奔赴前线的同时,1950年10月23日,66军军长萧新槐与政委王紫峰正在北京出席由华北军区组织的重要工作会议。当日下午3时左右,两位领导刚刚步入会场,便听到工作人员急促而紧张的呼喊:“萧军长、王政委,杨司令请你们立刻到作战室。”抵达作战室后,杨成武司令员神情严肃地向他们传达了中央军委的紧急命令:“军委现正式命令66军即刻进入战备状态,准备前往安东(今丹东),接替东北军区赴朝部队的防务任务。具体的作战任务及战略部署将由高岗司令进一步详细安排。注意保守秘密,不能公开动员,不能告诉家属” 。“此外,今晚需先行派遣一个师抵达指定位置,其余部队必须在接下来的两天之内全部运送完毕”。</p><p class="ql-block">在接到中央军委下达的明确指令后,萧军长与王政委坚定地表明了执行军委命令的决心。然而,他们深知,此次任务的紧迫性远超预期。</p><p class="ql-block">当时,几万人的部队分布于数十个城镇与乡村之间。除执行海岸防御,为了实现自给自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部队开垦了总面积六万余亩的十个农场,以及地方九项水利工程建设。</p><p class="ql-block">值此金秋时节,战士们正以紧锣密鼓的姿态,全身心投入到稻田的收割工作中。</p><p class="ql-block">面对突如急来的艰巨挑战,萧军长与王政委未曾有丝毫的迟疑与犹豫。他们迅速指令同来参加会议的军参谋长刘苏,即刻通知军司令部,向各部队下达紧急命令,要求迅速组织收拢并向指定集结地开进。同时,他们果断电令第196师作为先遣部队,于当晚立即登车,奔赴丹东前线。随后,萧军长与王政委火速由北京返回天津,着手全面组织并亲自指挥部队的开进行动。</p> <p class="ql-block">萧新槐 1909-1980 时任66军军长 右图于朝鲜</p> <p class="ql-block">王紫峰 1905-1994 时任66军政委 右图于朝鲜</p> <p class="ql-block"><b> 第196师5小时火速集结</b></p><p class="ql-block">裤腿还沾着稻田的泥土,生产工具的余温尚未散尽,第196师的官兵们突然接到紧急命令。一声令下,战士们立刻收拢队伍,放下手中的铁锨、锄头与镰刀,从接令到全员集结完毕,仅用了不到5小时。没人来得及冲洗满身泥泞,从三四十里外的农场急速跑回营房,拿起背包行囊——当日午夜24时,队伍便从东局子集结地出发,朝着命运交汇的火车站快步疾行。</p><p class="ql-block">抵达站台后,部队迅速调配武器、补充弹药。正如老战士回忆:“那年正赶上新旧武器交替,新武器没发下来,手里的老枪全是‘万国造’,德式、美式、苏式、日式再加上中式,光枪械就有二十多种。”因出发太过仓促,有的枪膛是空的,有的子弹找不到适配的枪,还有人没有子弹带。最后只能以连为单位相对集中调配,每人分到的子弹,也不过三四十发。</p><p class="ql-block">出于保密,没有战前动员,战士们对此次铁路运输的目的地和任务全然不知。有的战士以为是去北京接受检阅,589团政委杨子安站在站台上对战士们喊道:“同志们,我们有新任务!具体是什么?我现在也不知道。但我们的方向是去东北!”</p><p class="ql-block">24日凌晨2时58分至清晨8时,一列列军列从天津北站、东站、北仓车站相继驶出,载着这支刚放下各种农具的部队向北疾驰。</p><p class="ql-block">秋风越往北越烈,战士们身上的单衣早已抵挡不住寒意,车厢缝隙里灌进的冷风刺得人瑟瑟发抖。24日晚,军列抵达沈阳。军首长马不停蹄地晋见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副司令员贺晋年,领受的命令只有七个字:“立即渡过鸭绿江”。面对紧迫任务,军首长未提任何困难,只请求补充少量通讯器材和运输车辆。得到的回复是:“刚走了四个军,目前什么都没有”。</p><p class="ql-block">陈坊仁副军长率领军前指随196师抵达丹东时,鸭绿江边遇到了一位故人,朝鲜内务相朴一禹。这位曾在冀东与中国军民并肩抗日的老战友,见到风尘仆仆的队伍时快步迎上。陈坊仁握着老战友的手说:“部队来得仓促,没有地图,没有翻译,战士们还穿着单衣啊。”朴一禹当即协调调来近一个师的人民军军服,25日凌晨4时,换上朝鲜人民军军服的第196师官兵,踩着晨雾跨过了鸭绿江。</p><p class="ql-block">第 197 师、198师和军指于 24 日 6 时先后从廊坊、杨村、天津北站、军粮城和沧县出发,于 25、26 日陆续到达安东。为防止敌机轰炸,全军指战员在夜幕的掩蔽下连夜跨过鸭绿江,汇入了抗美援朝的洪流。</p><p class="ql-block">从津郊稻田里的生产者,到异国他乡的战斗员,整个过程只用了48小时。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平战转换速度堪称奇迹。66军以“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硬核作风,诠释了“一声令下立即行动”的军人天职。他们用最短的临战准备时间,完成了最艰巨的角色转变。</p><p class="ql-block">这场从田间到战场的紧急跨越,不仅是66军的荣耀,更彰显了中国军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钢铁本色,成为镌刻在共和国军事史上的一段不朽传奇。 待续</p> <p class="ql-block">陈坊仁1916-1967 时任66军副军长</p> <p class="ql-block">上图:张连奎1912-1978 时任66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下图:萧新槐、王紫峰、张连奎</p> <p class="ql-block">左图:刘苏1913-1992 时任66军参谋长</p><p class="ql-block">右图:罗亦经1911-1991时任66军政治部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朴一禹1904-?时任朝鲜内务相、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p> <p class="ql-block">张连奎、成少甫、萧新槐于朝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