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八闽情

见摄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1lzqs4?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9175126" target="_blank">上篇链接 我的父亲-黄土魂</a></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叙述父亲早年投身革命,后加入八路军及在解放区致力于商业工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南下入闽</b></p><p class="ql-block"><b>这张欢送阎希同同志的照片是1949年1月拍的。这很可能是我父亲南下前最后留在北方的照片。两个月后,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并于1949年3月南下。</b></p><p class="ql-block"><b>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是1949年为接管新解放区而特别组建的南下干部队伍。最初计划接管苏沪宁地区,后因战略调整,改为进军福建。该支队成员主要来自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总人数约为4000人。</b></p><p class="ql-block"><b>父亲随军南下后,于8月抵达福安赛歧镇,并在那里停留了一周。随后,在9月上旬,他来到福安,临时驻扎在洋头。一到福安,父亲便立即与贸易公司的同事,开展业务,主要销售大米和公盐,以支持人民币的发行。</b></p> <p class="ql-block"><b>1949年成立的福安贸易公司(畅乙萍为经理)作为地区核心商业枢纽,肩负起宁德、福安等地的物资调配重任。1950年5月,</b><b style="font-size:18px;">父亲被任命为副经理,主管经济向计划经济过渡时期的商品流通,</b><b>保障闽东革命老区物资供给,充实对台前沿战备物资库,推动土特产外销以创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商业战线</b></p><p class="ql-block"><b>父亲在福建的前十几年,始终深耕于商业系统。彼时的我尚年幼,只模糊记得父母亲总是忙碌,无暇顾及我们,家中大小事务皆由保姆打理。父亲的生活似乎只剩下上班与出差,儿时的我,经常看到他晚上都要去上班工作。</b></p><p class="ql-block"><b>中国百货公司福建省公司于1952年诞生。</b><b style="font-size:18px;">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壮丽启航,百货系统承载着统筹全省工业品供应的重任。是</b><b>年,父亲荣耀受命,担任副经理一职,主管商品调配,这在计划经济初露曙光的时代,无疑是肩负重任的关键角色,此辉煌历程被《中国商业史》所铭记。</b></p><p class="ql-block"><b>1955年8月,正值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之际,父亲被任命为福建省商业厅计划处处长。在这个重要岗位上,他主持编制全省城乡物资平衡计划,肩负着特殊历史时期的使命。</b></p><p class="ql-block"><b>当时福建侨汇占全国28%,父亲特别注重华侨特种商品供应工作,亲自参与专项计划的制定。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负责部分军供物资调配,在特殊时期保障了军民供给。1956年6月,福建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圆满完成,父亲的团队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那些精心绘制的物资调拨方案、反复核算的供应数据,都凝聚着他们服务经济建设的热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60年中共中央酝酿'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期间(注:该方针于1961年1月正式公布)在此背景下,是年9月父亲被任命为福建省商业厅副厅长。彼时,福建前线战云密布,他不仅要统筹民生物资,确保百姓生活无忧,还要兼顾战备供应,为前线战士提供坚实的后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这2张照片,也许是65年以前父亲最后一次在省内出差时途中拍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文革期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文化革命浪潮初起,父亲便遭到了权力的边缘化,丧失了工作的权力。他屡次被造反派强行带走,参与批斗游街的行列,归家后还需撰写自我检讨。当时的我已是初中生,常于机关大院中协助父亲,抄写那些批判他的大字报。回家后,我会将他的检讨抄录成大字报,并随他一同前往大院张贴。不久后父亲被拘禁于商校,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学习。直至1969年的那个初春,我下乡插队,始终未能与他相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从那些检查中,我能够深刻感受到文化革命对他冲击的巨大力量。他忠诚地执行了十七年的党的方针政策,却不得不说是在执行修正主义的一套。他要违心地全盘否定自己过去十七年的工作成果,检讨书写得越凄惨,似乎才能得到革命群众的谅解。这无疑是对他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残酷与无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下放南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69年7月,父亲被下放至南平饮服公司下属的“北方饭店”进行劳动改造。这家小饭店成了他的改造场所,此事在这仅有县城一般的南平迅速传开,吸引众人前来围观厅长如何扫地、端盘、包馄饨。父亲认为此次改造十分必要,他甚至钦佩能一次端4盘菜的师傅,而他自己仅能端2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那天我从农村来看他,还没踏入饭店的大门,就远远地看到了他在门口包馄饨的背影。那是一种对生活的执着和坚韧,是我无比熟悉的背影。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眶。当我走近他时,他看到我,立刻向周围的职工介绍我是他的儿子,那个在农村插队的儿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他看着我,眼中充满了关切和欣慰。“你瘦了,但结实了。”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深深的父爱。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他已经有好几年没有见到我,而今的他已经老了许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当晚我和他住在饭店小阁楼,他在饭店的宿舍,听着他讲述着他在饭店的点点滴滴。第二天早上,天还没完全亮起,我就听到他在饭店里打扫卫生的声音。那时饭店还未开门,但他的身影已经在忙碌着,为的是给每一位客人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在南平“北方饭店”进行劳动改造的父亲。他虽然不再拥有厅长的身份和地位,但他却用行动,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证明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尊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那年12月,父亲终于得以“解放”,被安排至南平市百货公司革委会,担任副主任一职。岁末之际,我们全家迁居南平,母亲亦被分配至此工作(小妹的回忆:1969年的深秋一天老爸从南平回来搬家,全家随老爸下放南平。我们在家等老爸等了一天,一直到深夜还没有到家。我实在坚持不下去睡着了,迷迷糊糊中听到老妈与老爸说话,我们的商业厅院子大门关了,敲门没人开,老爸是爬门进来的……)。春节期间,父亲携全家前往照相馆,圆了我们多年未竟的全家福之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文革时期</b><b>,父亲的遭遇与许多老同志相比,竟可称得上"幸运"。我们家的境况,较之那些在十年浩劫中支离破碎、骨肉分离的家庭,也算得上是"劫后余生"了。</b></p> <p class="ql-block"><b>1972年3月父亲接省革委会通知,到省委党校学习,半年后他从党校学习结束,被安排回省商业局。72年商业厅与</b><b style="font-size:18px;">外贸,粮食,供销等几</b><b>个厅合在一起叫商业局革命委员会,父亲那时是核心组成员,主任很象是军管会的王卓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改革开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73年至1985年间,正是四人帮的倒台,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国家经济百废待兴,福建的商业画卷悄然掀开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序幕,那是一段充满变革与希望的时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在计划经济依然牢固的1973至1978年间,福建的商业世界宛如一台精密而陈旧的机器,缓缓运转。国营商业,它遵循着统购统销的古老法则,如同时间的见证者,静静守候在街角,售卖着凭票证供应的各类物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79年,改革的春风终于吹拂到了这片土地,福建成为了对外开放的先头兵,商业系统仿佛被解绑的野马,开始肆意奔跑。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83年,全省的个体工商户数已达到了惊人的11.6万户。商品流通的改革,更是如火如荼。票证,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象征,退出历史舞台,如同一声号角,宣告着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农贸市场,迅速成为了典范,个体经营者的身影在这里穿梭,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着商业的新篇章。</b></p><p class="ql-block"><b>国营商业企业已不再是昔日的“一统江山”。对于国营商业企业的改革,父亲有其见解。他在下放南平“北方饭店”期间,留下的工作笔记,反映了当时饭店的经营困境:年收入虽仅有8000元,但员工24人要负担多达48人费用,出工不出力,吃、拿、带等现象屡见不鲜,年终甚至会亏本几百元。面对这种局面,当时的他只能是束手无策。而如今这种局面需要改革,父亲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家小小的饭店所面临的问题,而是众多国营商业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经营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让国营商业企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那个时代,作为商业系统的干部,见证了国营商店经营责任制的试点,在价格双轨制的背景下,调配着计划内外的商品。而当父亲即将退休时,又恰逢商业部下发《关于城市商业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报告》的关键节点,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成为了福建商业变革的亲历者和见证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那段时光,侨资的影响在福建尤为显著,福州华联商厦等侨建项目如同璀璨的明珠,点缀在商业的版图上。而对台小额贸易的悄然复苏,更是为福建的商业世界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这些变革,如同基石,为1990年代福建民营商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光荣离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82年,中国的政治天空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干部退休制度迎来了革新。中央一纸《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犹如春风化雨,宣告了领导职务终身制的终结。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身体力行,引领大批老干部步入离休之列,为年轻一代干部腾出舞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在这片变革的浪潮中,老干部成为了时代的注脚。他们大多年逾花甲,被时代轻轻推至幕后,将接力棒传递给“第三梯队”的年轻才俊。尽管职务不再,但他们的政治荣誉与待遇依旧熠熠生辉,如同夕阳下的余晖,温暖而持久。他们的离去,如同落叶归根,预示着新老交替的必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离休证上的“为人民服务”字样,不仅是他们政治忠诚的见证,更是他们革命岁月的勋章。与普通退休工人的微薄收入相比,离休干部的待遇无疑彰显了时代的印记与等级的余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84年12月,当无数老干部缓缓合上离休的大门,他们带走的是一段历史,留下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风云变幻。我的父亲,便是这群体中的一员。他见证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华丽转身,而那些泛黄的离休证、工资条与职务文件,则成了那段光辉岁月的珍贵记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