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的美篇

强强

<p class="ql-block">江苏建设者在六盘水:三线岁月的无悔篇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出于国防安全与工业布局调整的战略考量,一场规模宏大的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地区拉开帷幕。江苏,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众多热血青年告别家乡,奔赴贵州六盘水,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建设洪流之中,用青春、汗水与热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奋斗之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66年初春,徐州煤机厂的技术员李明,怀揣着对未知远方的忐忑与为国家建设出力的热忱,登上了西去的列车。同行的,还有来自江苏各地的工友们,他们中有的新婚燕尔,有的初为人父,却都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彼时,六盘水在他们的想象中,是一片充满希望却又无比陌生的土地。火车一路疾驰,窗外的景色从江南的水乡泽国逐渐变为西南的崇山峻岭。当他们抵达六盘水时,眼前的景象让大家切实感受到了任务的艰巨:这里山高谷深,道路崎岖,几乎没有像样的基础设施,只有连绵的山峦和亟待开发的荒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建设初期,条件之艰苦超乎想象。住宿是简易的油毛毡房,每逢雨天,屋内便满是泥泞与潮湿;饮食上,南方的大米稀缺,多是粗粮,让习惯了米饭的江苏建设者们一时难以适应。工作环境更是恶劣,施工现场尘土飞扬,工具简陋,许多工作都只能依靠人力完成。但这些困难并未阻挡他们的脚步。李明和工友们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建设中,他们参与了六盘水煤矿机械厂的建设,从厂房选址、基础施工到设备安装,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他们用肩膀扛、用绳索拉,将沉重的建筑材料搬运到工地;面对技术难题,大家围坐在一起,查阅资料、反复研讨,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顽强的毅力逐一攻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六盘水的日子里,江苏建设者们不仅要应对工作上的挑战,还要承受与家人分离的思念之苦。不少人将年幼的孩子留在江苏老家,由老人照顾,只能通过一封封家书寄托牵挂。但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的使命,个人的牺牲在国家利益面前显得微不足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建设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六盘水煤矿机械厂建成投产,为当地的煤炭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工厂里,机器轰鸣,工人们三班倒忙碌着,生产出的机械设备源源不断地运往各个矿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为丰富业余生活,大家自发组织了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江苏的建设者们带来了家乡的文化元素,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三线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他们还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为建设六盘水而努力。多年的辛勤付出,让六盘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荒山野岭崛起了一座座工厂、矿山,交通日益便利,城市逐渐繁荣。许多江苏建设者选择扎根于此,他们的子女也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成为新一代的六盘水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李明感慨万千:“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六盘水,但从未后悔过。三线建设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命运,也成就了我们的人生。”江苏建设者们在六盘水的奋斗历程,是三线建设宏大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奉献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铭刻在六盘水的发展史上,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