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记

晴川

<div><br></div>经常跑步的运动鞋坏了,具体来说是鞋帮和鞋面连接处开胶了。此外,其它都是好好的。其实开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只是不严重,不影响跑步,便一直没管它。直到最近,开胶的口越来越大,左边鞋的两侧前面几乎快开完了,我才决定去修。修鞋之前,为了表示对修鞋师傅的尊重,我还特意把鞋子刷了一下。<div><br>等鞋子晒干后,我便骑车去修鞋。我目标明确地去一个曾经修过鞋的地方。只是到了之后才发现,早已物非人非。那个修鞋老人曾经寄身的破旧小胡同,连同周围的低矮平房,不知何时已被拆除,成了一个被铁皮围起来的施工工地。看到附近一个大妈走过来,我赶紧问,“你好,请问这附近那个修鞋的现在去哪儿?”“那谁知道,这儿拆都一年多了!”大妈说得毋庸置疑。我站在原地,环顾四周,心中不禁有些失落。看来,得重新找个地方修鞋了。</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骑车继续往前走,记得前面一条老街上还有一家,凭着印象过去,竟然查无此人。而不远处一家店的门上赫然挂着大大的“修鞋”招牌,我心中一喜,真是“失之东隅,得知桑榆”啊!我推门进去,不大的店面里满满登登,靠近门口一个修鞋的机子,机子旁边坐着一女人,门口躺椅上的是个少年,两人都在看手机。一个男人光着膀子侧身向里躺在一排椅子上睡觉,三面墙边摆着一排排的鞋子。显然,这里不仅修鞋,还卖鞋。待我说明来意,女人起身,叫醒了睡着的男人。“师傅,鞋子开胶了,修一下。多少钱?”说着我将鞋子递给男人。</p><p class="ql-block">男人拿着鞋子郑重其事地看了又看,然后习以为常地说,“粘一下1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粘一下都15?!”我真是大吃一惊。来的路上我也想过,如果十块钱我也还能接受,压根儿没想到会这么贵。“那要是上一下线呢?”我再问。男人瞥了我一眼,淡淡说道:“上线更贵!”他甚至都没敢说出上线的价位,估计怕是吓到我。“那算了,不修了!这双鞋也不过几十块钱,修一下都这么贵,实在搁不住的!”我怅然若失,拿过鞋子,赌气似地转身,头也不回的离开。出门时,心中不禁感慨,啥时候修鞋都这么贵了?</p> <div><br>“粘一下都15?!”我真是大吃一惊。来的路上我也想过,如果十块钱我也还能接受,压根儿没想到会这么贵。“那要是上一下线呢?”我再问。男人瞥了我一眼,淡淡说道:“上线更贵!”他甚至都没敢说出上线的价位,估计怕是吓到我。“那算了,不修了!这双鞋也不过几十块钱,修一下都这么贵,实在搁不住的!”我怅然若失,拿过鞋子,赌气似地转身,头也不回的离开。出门时,心中不禁感慨,啥时候修鞋都这么贵了?<br></div><div><br></div>不过我还是不死心,于是继续往前走,寻寻觅觅,终于在河边一排居民楼的门口看到了修鞋的字样,只是大门紧闭。敲门不应之后,我问了房东,才知道要修鞋需要预约,怪不得门上赫然印着电话号码。算了,连修鞋都需要预约,估计价钱自然便宜不了。于是,我果断放弃,然后怅然若失地骑车回了家。<div><br></div> <div><br></div>回到家,看到放在眼前的鞋子,泛起了难:修还是扔,成了一个问题。修吧,太贵;不修吧,浪费。扔掉实在于心不忍,从小在穷苦家庭长大的我,勤俭节约已然刻进了基因里,更可况“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也是我自始至终的信条。无奈之下,我决定自己动手修。我尝试用胶水简单粘合,但总是不行。于是,我决定自己用线上鞋。针倒是有,不过是家里常见的缝衣针。但一般的线怕是不行,我想到了风筝线。春天的时候给孩子买的风筝,没怎么放就坏了,风筝线又细又结实,再合适不过了。<div><br>说干就干,我二话不说找来风筝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穿针成功。缝合很是不易,鞋面部分因为曾经粘了胶,很难扎透,我右手的拇指好几次竟然被针空处扎破。终于知道妈妈以前纳鞋底、做面衣、套被子前,都要先找“顶针”带上。不过,好歹算是勉强缝好了,虽然针脚略显粗糙,不够美观,但总算是让鞋子获得了重生。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成就感。</div><div><br></div> <div><br></div>看着修好的鞋子,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当今修补费用的高昂,其实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一方面反映出手艺人的稀缺与辛劳,凸显了劳动的价值;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下生活成本的悄然攀升。或许有人会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扔掉坏的,买双新的,不也刚好促进经济发展吗?”但我想说,不管时代如何发展,物质资源如何丰富,节约永远不会过时。节约从来不是困窘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刻在文明基因里的智慧,是对有限资源的尊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div><br>节约不是要我们刻意过苦日子,而是教会我们在拥有时懂得珍惜,在取舍间保持清醒,让每一份资源都能流向真正需要的地方,让生活在张弛有度中更有质感。所以,“修与扔”,不仅仅是生活里的一次次选择,更是对生活哲学的无声注解。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请永远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br><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晴川</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7.27</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