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鹰.浙江龙泉.美篇号431048453)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沁园春 . 龙泉古城新韵</b></p><p class="ql-block"><b><i>古邑龙泉,文脉隆昌,渊远流长。宋衣冠南渡,斯文不丧;白岩管氏,耕钓云潭。叶适怀乡,事功崇尚,靖逸诗传红杏芳。众乡士,宋庭文榜灿,俊采文泱。</i></b></p><p class="ql-block"><b><i>狼烟烽火鼙扬,芳野畔、犹闻书诵昂,叹弦歌不辍,奋争图强。今观崇阁,重屹江旁。才俊英豪,瓷风剑胆,瓯浪涛涛奔大洋。看今日,展古城韵美,华彩昭彰。</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诗词中的人物典故、疑点赏析:</b></p><p class="ql-block"> (一)浙江省龙泉市的简介(摘自龙泉县志):</p><p class="ql-block"> “唐乾元二年(759) ,分松阳县龙泉乡和遂昌县部分地置“龙泉县”,属括州;</p><p class="ql-block"> 五代贞明五年(919), 龙泉金村、刘田(今属小梅镇)等地制瓷(龙泉青瓷)作坊已具规模。 </p><p class="ql-block"> 北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 ,建造华严塔(俗称金沙塔)。 </p><p class="ql-block"> 宋元祐五年(1090), 苏东坡为龙泉灵溪之洲命名为“留槎洲”,并为留槎阁书“留槎阁”三字。继而陈舜俞题诗。时谓“阁之雄伟,榜之遒劲”,诗之警拔为三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上面龙泉县志内容看,龙泉古城在唐乾元时代建县, 但唐代时,南方未得到充分开发,地处僻壤,未出什么有名的历史名士文人;龙泉主要在宋代崛起,因北宋未年,蒙古游牧民族大肆南下,北方失守,二帝被掳, 北宋朝廷和世家大族只好“衣冠南渡”,渡过长江,在南方的杭州临安建立南宋政权,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南移,这给龙泉带来发展的机遇;宋朝的科举,龙泉共考中进士共248人,其中北宋47人,而南宋则达201人,达文风鼎盛之时;</p><p class="ql-block"> 我的诗词中列举了宋代本地籍三位名士才俊、及诗词中词句赏析,现介绍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白云管氏,耕钓云潭”:指北宋仁宗时期当地的著名隐士管师复(他的管氏族谱后代中,包括现今文学家莫言,莫言的真名叫管谟业,莫言他的这一支因后来北迁至山东落户,故莫的祖籍还在龙泉古城),他的学问很好,宋仁宗、宋神宗都曾听闻他的才名,并召他进京,欲授他官职,但他均未接受,而是结庐白云山中隐居,一辈子过着田园生活;并时常和朋友诗酒唱和,潇洒飘逸,管师复擅长写诗,其诗善于用平淡的文字描写景物,富有画面感。他的千古名句“满坞白云耕不破,一潭明月钓无痕”,描绘出一种宁静悠远的田园意境。他著有《白云集》,还著有《五经要义》《读史管窥》《白云吟稿》等,不过大多作品都已失传,仅存《题福州白云堂》等少数诗篇。</p><p class="ql-block"> 二、“叶适怀乡,事功崇尚”:叶适(1150年-1223年),字正则,祖籍龙泉,出生于瑞安,后迁居永嘉(今浙江温州),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因晚年讲学于永嘉城外的水心村,故又被称为“水心先生” 。叶适出身贫寒,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中榜眼,历仕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三朝,官至兵部侍郎等职 。他力主抗金,反对和议,开禧北伐兵败后,叶适调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击退来犯金兵 。后因被弹劾“附侂胄用兵”罪,夺职返乡,从事讲学、著述 。叶适的著作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等 。他主张义利结合,重视理财,批判“讳言财利”,公然标榜“功利之学”,在永嘉学派学术传承和发扬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了顾炎武、王夫之等众多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p><p class="ql-block"> 三、“靖逸诗传红杏芳”: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属浙江)人,祖籍浦城(今属福建)。南宋中后期著名诗人,主要活动于宋宁宗至宋理宗时期(12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他的诗风清新俊逸,多写田园风光、江湖逸趣,其中以七言绝句最为出色。他的代表作《游园不值》中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以生动形象的描写传递出蓬勃的春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叶绍翁与同时代的诗人徐玑、徐照、翁卷等交往密切,其诗歌风格也受到“永嘉四灵”的一定影响,注重炼字炼句,追求自然平淡的意境。著有《靖逸小集》等诗集传世。</p><p class="ql-block"> 四、“狼烟烽火颦扬,芳野畔,犹闻书诵昂”: 1937年的抗日战争爆发,中华大地燃起战争烽火,年底杭州沦陷,1939年,因形势严峻,浙江大学在迁至广西宜山后,为方便沦陷区学子升学,决定在浙东建立分校 。经考察,校址选定在龙泉县的坊下村(后改名为芳野村) 。</p><p class="ql-block"> 分校租用当地商绅曾水清的曾家大屋作为校舍 。曾家大屋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建筑,占地面积约3亩。分校初创时,曾家大屋承担了教学、办公和生活等多种功能 。后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又在附近的石坑垅村新建了木屋作为校舍 。</p><p class="ql-block"> 分校设有文、理、工、农四学院及先修班,1941年增设师范学院。虽然条件艰苦,但师资力量雄厚,汇聚了陈训慈、郑晓沧、夏承焘等众多知名学者 。从1939年至1945年,浙大龙泉分校在此办学七年,招生七届,约1000人。期间,师生们不仅坚持教学,还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45年11月,分校迁回杭州。浙大龙泉分校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五、“瓷风剑胆”:龙泉青瓷和龙泉宝剑,这是龙泉本地的两大瑰宝:</p><p class="ql-block"> 1、龙泉青瓷:起源与初创:烧制始于1700多年前的三国两晋时期,五代及北宋逐渐形成自身特征,北宋中期开始为朝廷烧制宫廷用瓷 。发展与鼎盛:南宋时,因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及对外贸易兴起,龙泉青瓷发展达到顶峰,烧制出粉青釉和梅子青釉;元代继续扩张,远销亚、非、欧三大洲 。衰落与复苏:明清时期,因青花瓷兴起、海禁等因素逐渐衰退;民国渐渐复苏,新中国成立后振兴繁荣 。</p><p class="ql-block"> 2、龙泉宝剑:起源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欧冶子奉楚王之命铸剑,来到龙泉,见此地有优质铁砂、木炭、甘泉及磨剑石等,便在此铸就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宝剑 。发展历程:秦汉时专为皇室铸剑,东汉末年至两晋铸剑业颇具规模,唐宋时因性能卓越被列为朝廷贡品,北宋时迎来鼎盛,清末民初独特工艺进一步发扬光大 。</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的烽火岁月,浙江大学分校迁徙至龙泉芳野村“曾家大屋”,弦歌不辍,坚持办学,培育人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