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玉泉观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城北天靖山脚下,北迤青山,南俯州城。海拔高度1230米。因山上有一碧水莹莹、清甜透脑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俗称城北寺,又名崇宁寺。</p> <p class="ql-block">玉泉观占地面积九万余平方米,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重建。观紧依城垣,顺山势升高,随山沟、崖壁、台地而建。玉泉观内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传为芦、梁、马三真人羽化埋葬之地。</p> <p class="ql-block">唐代高宗李治先后于乾封元年(666年)、弘道元年(683年)两次诏示全国各州建立道观。秦州时为州治,定当奉行,玉泉观大约建于这个时期。</p> <p class="ql-block">中晚唐时,玉泉观称“北山观”。吕岩(洞宾)云游至此,住月余,曾“以指代笔,留诗殿壁”为《秦州北山观留诗》。</p> <p class="ql-block">宋代时,真宗赵恒在全国大建宫观。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诏天下并建天庆观”。秦州为宋金争夺之地,观宇遭兵燹毁坏,到宋末,建制毁坏殆尽。</p> <p class="ql-block">元代初期,全真道士丘处机的弟子梁志通云游到天水,爱天靖山之幽壑林泉,遂修真建观,规模逐渐扩大。至元丁丑年(公元1293年),梁志通作诗竖碑,羽化后葬于观中。明清两朝多次重建、修复,形成拥有80余座建筑的宏大道教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清末以后近80年间,玉泉观常成为兵营和校舍,古建筑有毁无建,经兵燹、地震、自然倒塌、人为破坏而损毁过半。</p> <p class="ql-block">1981年7月起,天水市政府筹集款项,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全面修复,历时三年有余,重修、维修古建筑 40座,面积达2100多平方米,是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修复。</p> <p class="ql-block">玉泉观的建筑艺术风格,是在继承传统建筑艺术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地方建筑特色。整个建筑围绕玉泉殿、三清殿展开。</p> <p class="ql-block">玉泉观紧依城垣,顺山势升高,随山沟、崖壁、台地而建。中轴线自下而上,有山门,遇仙桥,通仙桥,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泉阁,第一山牌坊,三清殿,山顶有小庙,传为明魏忠贤生祠。侧边有雷祖庙,三官殿,诸葛祠,托公祠,三清阁,选胜亭,静观亭,苍圣殿,玉泉井。井上有六角亭。神仙洞传为元代陆、马二真人羽化处。三清殿梁上墨书题记“明嘉靖叁拾陆年岁次丁酉季冬重建”,第一山牌坊墨书题记“嘉靖叁拾柒年建”</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紧依阁后,座北朝南。修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明崇祯十年(1637年)重修。殿身阔三间计11.7米,通高约10.5米。单檐歇山九脊顶,覆琉璃碧瓦,正脊中置楼阁亭,两侧饰以狮象,两端龙吻吞脊。殿内木构造梁架,为彻上露明造,抬梁式七架梁,采用歇山抹角梁与踩步金结构形式。副阶檐柱,大额坊两端未至角柱,由平板坊联搭。上置平身斗拱八攒,排列上未分柱头科和平身科,依等距离布置。两山面及后檐每两间攒,为五铺作三抄双下昂重拱计心造。大殿梁架构造奇特,风格古朴,为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2025.7.26 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