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唐诗中最独特的一首绝句了。前半部分寒冬的风雪刺骨而凛冽,后半部分幸运的得到主人收留难得的温存与感动。</p> <p class="ql-block">可以说它是一副画,画里有寒冬的苍山皑皑和长路茫茫。画里有小屋升起的烟火和柴门传来的犬吠。但这首诗既不出自杜甫之笔,也不出自李白之手。</p> <p class="ql-block">作者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落魄书生,刘长卿。永泰二年的冬夜,在湘楚群山皑皑的褶皱里,在某个山脚下,一间茅舍里,蜷缩着一盏飘摇的灯火。</p> <p class="ql-block">53岁的刘长卿怯怯地推开芙蓉山主人的茅舍的柴门,猎犬的叫声震碎了茫茫风雪,似乎铿锵有声。呼吸出的热气,在刘长卿眼睫毛上凝成冰晶。</p> <p class="ql-block">这位被贬谪为睦州司马的诗人绝对不会想到,这次寻常的投宿之夜,将在唐诗意蕴上掀起一场持续千年的风雪文化。不断丰富汉语意象,塑造中国文人的气质和象形。</p> <p class="ql-block">天宝末年,刘长卿经过多年科考,终于进士登科。可还未授予一官半职,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就在范阳起兵,不久攻下洛阳,潼关落陷。天下大乱,唐玄宗弃长安出逃。</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南方还算太平,许多文人士子前往江南避难。刘长卿就是这一群流亡文人中的一位。在流亡途中有幸结识了和他命运相仿的诗人张继。</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大手,操纵着王朝兴衰,也在冥冥之中裹挟着芸芸众生的命运。命运的齿轮似乎有意安排两位流亡文人相遇,有意为后世留下经典的文化意象,一个是风雪夜归,一个是枫桥夜泊。</p> <p class="ql-block">后来,太子在灵武登基。刘长卿被就地授命为常州县尉,虽然是一个低等下僚,但好歹是有了一官半职。但是好景不长刘长卿因事入狱,具体是何事史书没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只是说刘长卿性格耿直,难于同僚相处。人们猜想不是他无意中得罪什么人,就是什么人有意想得罪他。一年后,肃宗大赦天下,他才得以出狱。</p> <p class="ql-block">公元770年,刘长卿补鄂岳转运使后,再次因性格耿直,得罪了顶头上司,被贬为睦州司马。此时按刘长卿年龄计算,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可叹的是人生尽是惑事。</p> <p class="ql-block">大历四年的贬谪路上,刘长卿的驴车碾过,安史之乱后的中原冻土。路旁新坟的招魂幡,在寒风中被撕成碎片。大雪还肆虐,暮色四合,长路茫茫,天宇荡荡。</p> <p class="ql-block">当芙蓉山主人的小茅舍,在风雪中若隐若现,诗人仿佛看到盛唐最后的一点点温存的余晖。一时间,此情此景触动内心最敏感的那根弦。心田里风起云涌,不尽声泪俱下。</p> <p class="ql-block">一首造化天成的绝句,喷涌而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此刻也只有芙蓉山主人的小屋,能为受尽风雪的诗人,带来最后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在天寒白屋贫的叹息声里,刘长卿用二十个字完成了中唐诗歌的转型。不同于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恬淡,不同于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壮阔,不同于陶渊明范成大“田园诗”洒脱。</p> <p class="ql-block">这种日暮苍山远,隐隐传达出时代创伤,也暗含诗人命运坎坷。风雪不仅指寒冷的季节,更是藩镇割据,大厦将倾,文人士子们政治理想,心怀抱负的落空。那个辉煌的大唐一去不返,只有王朝灰烬的冰冷。</p> <p class="ql-block">夜归人既是眼前,躲避风雪的迫切和寒冷,也是茫茫乱世中,漂泊者孤独无依的精神落寞。当人们再回头看这一场风雪,中华文明里与命运抗争的孤独与决绝依然成为一种独特文化意象。</p> <p class="ql-block">世事纷乱,每一个努力跋涉的生命,都逃不过时代这张大手的摆弄。然而柴门闻犬吠,不经意间慰藉了那一个个孤独的灵魂。与命运抗争,不断突破,永不放弃,是生命永恒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感谢诗人,在最落寞的黑暗时刻,用芙蓉山主人的热情,打破这一场风雪的寒冷,让后人在经历孤独后,依然树起对生活热爱。在平凡的犬吠中找到人间烟火的温情,让人们在逆境中,燃起踽踽前行的信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