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忆童年

一叶飘萍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致谢网络作者。</p> <p class="ql-block">用惯了自来水的人,很少有人会记得以前人们是怎样用水的。自来水,自然是一开水龙头水就自然而来,太方便了。“吃水不忘打井人”,水对我们这代人来说,要从井里取,如今想找到一个井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生活过的晋南和豫北,虽然不是太缺水的地方,但不像江南水乡,有纵横交错的河流,流水潺潺的小溪。晋南有个大湖是盐湖,水是苦涩的不能喝,人躺在湖里能漂起来。豫北老家离黄河不远,大约几十公里,但那时交通不便,没事也没人去黄河边瞎溜达。</p><p class="ql-block">晋南和豫北都是小麦产区,浇地的水都来自在麦地里打的机井。和水最亲近的时候,是跟着奶奶在渠边洗衣服,水泥和砖砌成的水渠,从旁边的机井里抽出的水,从粗大的水管子里喷出,水花飞溅。一群妇女围在水渠的边上,或用搓板揉搓着衣服,或用棒槌有节奏地敲打着衣服,洗好的衣服就凉在旁边的小灌木上,那样的场景常常会在脑海中浮现,却不会在现实中重现。</p><p class="ql-block">豫北老家的水渠比较简陋,直接在地上挖条沟,洗衣什么的不太方便,都是在院里放个大铁盆,从井里担回来水,倒入大铁盆里,或搓或洗,洗完后把大盆一倾斜,水漫满院,黄土一会就吸干了水分。</p> <p class="ql-block">原来爷爷家的门口有个水井,井边还有个老柳树,等我们回到老家时,井已填掉,只剩老柳树。打水就要去别人家的井里,离家有50米左右。人常说,男儿不白吃十年干饭,家里没男儿的女子同样也不白吃十年干饭。慢慢地,家里挑水的活就落在了我身上。</p><p class="ql-block">豫北老家可能是离黄河不远的缘故,地下水不是太深,所以井边也没有晋南绞水的辘轳,但是打水的技术难度更高一些。人站在井边,扁担的一头钩着水桶,把扁担竖着放到水井里,手在上边一抖一晃,桶就进了水里,然后一提一拉,把水提到井边,人再俯下身子,把桶提上来。打水的技术活,没有几年的功夫和一身的力气是干不好的,经常有人打水时,把水桶掉到井里的,还得想办法去捞水桶。相对来说,绞水的辘轳还是省劲的多。这时候就看出来了,男孩比女孩优越的地方了,不是说农村人重男轻女,农耕社会,时代选择,不服不行。</p><p class="ql-block">刚开始挑水时,扁担长水桶高,开始只是打多半桶水,要把扁担上的钩子绕一圈,钩住水桶后,弯腰站到扁担中间,站直后扁担落在右肩上,晃晃悠悠地起步,走几步换一下肩,终于把两半桶水担到屋里的水缸边,再吃力地把水桶抬高,蹭到水缸边沿上,哗地把水倒进缸里,再担上空桶重复下一个动作。担水不是什么技术活,掌握平衡有力气就好。据说当年的插队知青,也曾担着上百斤的担子,几十里路不换肩。大寨的铁姑娘,也是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看来不要怕肩膀稚嫩,只要敢压上担子,没有挑不起的重担。只是挑过重担的女汉子,还会不会再柔情似水,不好说。</p> <p class="ql-block">再后来,邻居家找人打了个压水井,打水就方便多了。虽然和邻居是两个院子,两家边界的房子都是空着的,和一个院一样。用水时,直接去压水,压水前先要把压水管里倒进去一些水,才能把水引出来,刚出的水有些浑浊,常常是第一桶水都不能用,要倒掉,正好泼到地上,起到了清洁地面的作用,也不算浪费。</p><p class="ql-block">等到上高中回到城里后,住的家属院,只是在每一排房子的中间有一个水龙头,平常大家在水龙头边洗洗涮涮,经常也会停水,家里也要备着水缸,不再用扁担挑水,单手提水。冬天时,水龙头常常会冻住,需要先烧一壶开水,浇到水龙头上,化冻后才能用。冬天水管里出来的水冰冷刺骨,那时手上生冻疮的人很多,手指头冻得像小红萝卜,又痒又痛很难受。我的手没有那么多的肉,没生过冻疮,但是手背上会有一条条的裂口,有时还渗出血,抹些蛤蜊油,在火上烤一烤,能缓解一下。那时怎么会能想到几十年后科技带来的方便,洗衣机的问世,把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当今社会,不再男尊女卑,生男生女都一样。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会不断改变,也许现在许多老人更愿和女儿生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打井人。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如果没有水,一切生命都将消失殆尽,人类无法生存;没有水, 就不会有秀美的湖光山色……我忽然感悟到有位哲人说过的话:如果我们现在再不节约用水,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人类的眼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