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晚和孩子吵了一架。</p><p class="ql-block">晚上九点多,西西做好了一切早睡的准备。让我给她按摩,帮助她入眠。我便一边聊着天,一边搓搓她的腿和脚。半小时后退出她房间,随即她关了灯。</p><p class="ql-block">我悄悄地做自己的事,但误操作把手机音量突然划到了最大,播放的音频很大声地划破黑暗。赶快关闭声音,就听见西西大声喊:“你干啥呢,好不容易睡着了又被你吵醒了,你知不知道今晚又得到四五点了,你就见不得我好?”我赶紧道歉,找来耳机,摸黑躺在沙发上,不想再发出一点声音。</p><p class="ql-block">一会,西西走出房间,打开家里所有的灯,直直站我眼前,兴师问罪,发很大的脾气:“你今天晚上就别想睡觉,你也体会一下我每天四五点都睡不着的滋味。”看着她的表情,听着她置气的话,我从沙发上起来,到书房打开电脑,听课。其实内心很乱,也听不进去。心想这一幕又出现了,还是和两三年前一样,要去面对她的发难。我很无助,很纠心,很痛苦,我们又进入了一场情绪的对抗里。</p><p class="ql-block">她跟着我来到书房,示威一样站着不动。</p><p class="ql-block">我问她:“那你说,要怎样你才能消气?才能去睡觉?”</p><p class="ql-block">她说:“谁也别睡。”过了一会又说:“你给我转1000块钱弥补你的错误。”</p><p class="ql-block">好吧,我马上转钱。</p><p class="ql-block">孩子越发生气:“你觉得你道歉我就应该原谅你吗?你凭什么就觉得我必需要原谅你?让我提出解决方案,你不觉得你这种话很熟悉吗?那你的责任呢?这不应该是妈妈要做的事吗?”</p><p class="ql-block">是啊,我道歉孩子就必须原谅吗?她就应该像我想象的那样当这件事无关紧要马上去平静的睡觉吗?我在试图掩盖这件事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我并没有真正接纳孩子生气发火这样的反应,<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我的一个错误思想,觉</span>得她小题大做了。第二个错误思想:让她提出解决方案,是把她放到了法官的位置上,我来执行她的方案。但她提出的两个办法:谁也别睡,给她转钱,我表面上都在执行,但内心是抗拒的,是带着很大负面情绪的,我只想马上解决掉问题。可我似乎又觉得自己在受伤害,被孩子压迫。确实,问题得不到解决,还更加深了我们俩之间的矛盾。我无意识让我们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代表正确的一方,强势的一方;我代表错误的一方,弱势的一方,甚至我还成了受害者。可明明是我错在先,我怎么还成了受害者?把孩子推到了道德的反面,她成了施害者了?难怪孩子虽然拿到了处理事件的主动权,反而感受到了不公平和憋屈。</p><p class="ql-block">理解到这儿,我突然知道我的情绪是怎么来的了。事件发生,她一发火,我的潜意识立刻把我拉到了过去事件的模式里,我马上紧张、害怕、恐惧起来。在我们关系缓和之前的两三年里,我都是这样的反应模式。那么再往深处挖掘,我为什么害怕矛盾冲突?害怕吵架打架?这应该是我小时候父母吵架打架留给我的心理阴影吧。他俩一吵架不是爸爸就是妈妈,总有一个人会离家出走。但我对妈妈的离开特别恐惧,经常一边躲在被窝里哭一边听着门响盼她回来,一个巨大的念头充斥我内心,怕她不要我了,怕她一生气真的像她说的那样去寻死了,那我可怎么办?这种恐惧是在我幼年时种下的,没想到一直影响到我现在。这就是杨老师讲的历史不在场之在场。这是我自己需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回到孩子所说的这段话里,第二个信息是:我为什么要让孩子一个人承担解决这件事的责任?正如孩子所说,我是妈妈呀,我为什么要推卸责任呢?最起码,我也应该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方案,对吧。谈判嘛,双方起码是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那么不管出来一个什么方案得到一个什么结果,前提首先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上。孩子的话点醒了我,是我在这里首先放弃了我做为成人的责任,放弃了一个妈妈应有的宽广仁慈的立场。我不仅放弃了要承担的责任,我还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把自己委屈的,即不能拒绝也不能执行孩子的方案,情绪上先崩塌了,这可就离解决问题十万八千里了。</p><p class="ql-block">顺着孩子的问题,我进一步问:</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么面对这个事?”</p><p class="ql-block">“你是妈妈,难道你不知道吗?”</p><p class="ql-block">“你告诉妈妈,我就知道我错在哪儿了,你的需求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孩子为了一件小事就发这么大的火,你不觉得奇怪吗?肯定是有原因的吧,你不应该先问问,我怎么了?出什么事了?”</p><p class="ql-block">对噢,这不就是先承接孩子的情绪吗?我学过的呀!ABC法则,从事件到结果中间,我是不是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思考孩子是怎么了,再去商量处理办法吗?神存在的地方啊!我怎么把神完全抛之九霄云外了?没一点灵性。杨老师也讲过,有感之知。在实践层面上,一定不是对错判定,道理优先,而是先用情感去感受。我的情感全跑到过去那个可怜的自己身上去了,哪还有能力和空间去体验感受孩子的情感呀!</p><p class="ql-block">在接下来的沟通里,我们逐渐走上正轨,彼此的坏情绪都散了。我拉着她手,说一起去睡。孩子说她还要跟DeepSeek聊会天,让我先睡。时钟指向凌晨两点半。</p><p class="ql-block">孩子很诧异,说我一直在学习,都学了些啥?还不是老样子?哈哈……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一直在跟杨老师学习把教育还原到生活里去,这次吵架真正是把我所学还原进了生活,所以这一架价值满满,意义满满。学到的东西不经过生活场域里的人情世故的打磨,终归是符号。理性层面的东西,没有情感的滋养和加持始终是冰冷的。在世俗的生活和灵性的精神世界的融会贯通方面,孩子们是天生的老师。她们纯粹的灵魂在面对生活的繁琐、冷酷和复杂时,她们天生就知道,如何把这样的生活扭转过来,把它调剂地或温暖,或平淡,或稳定,或热烈,让生活变得美好,幸福,有意思。这可能是她们的本能吧。在她们的心灵深处,人是重要的,情自然在事之前。当我们的问题卡在那里走不动的时候,当我的情绪没有恢复平静的时候,她于心不忍。在她不知道能否解决问题的时候,她总是首先直面问题,勇敢又坚定。她会以真情实感去和我讨论争辩,寻找方向,不论是用吵架还是质疑、反问、聊天等等任何方式。</p><p class="ql-block">真的很感恩孩子。感恩她带我走进灵性的生活。她最后留给我的问题是:“你的恐惧是什么你知道吗?你要去面对它,要去解决它。”</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收到了微信退款通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