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行云流水CZH</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915438</p><p class="ql-block">封面照片来自于网络,其余均为本人拍摄。</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3日,今天的主要行程包括:摩尔人城堡、佩纳宫、蒙塞拉特宫等。</p><p class="ql-block">摩尔人城堡(Castelo dos Mouros )位于葡萄牙辛特拉圣玛利亚圣弥额尔堂区的一个山顶上,处于辛特拉山脉,与佩纳宫隔山相望。城堡始建于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占领伊比利亚半岛期间,是欧洲唯一的摩尔人风格城堡,用于保卫辛特拉肥沃土地和控制沿海与内陆间重要贸易路线。1147年,葡萄牙国王阿方索·恩里克带领基督教军队征服辛特拉,城堡被占领并在后续几个世纪中历经多次修改与扩建。19世纪后,费迪南德二世国王(Ferdinand II) 对逐渐荒废的城堡进行修复,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是“辛特拉文化景观”(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城墙依地形蜿蜒曲折,高低错落,设有瞭望塔等防御设施,还拥有多个碉堡,形似中国的长城。</p> <p class="ql-block">城堡的城墙和塔楼保存较为完整,游客可以沿着城墙漫步,欣赏到360度的美景,包括辛特拉小镇的全貌、周围郁郁葱葱的森林以及远处浩瀚的大西洋。</p> <p class="ql-block">佩纳宫(Park and National Palace of Pena)是葡萄牙国王的离宫,位于辛特拉山顶,由德国出生的斐迪南(Ferdinand II) 亲王,于1840年建造。宫殿融合了哥特式、文艺复兴式、摩尔式、曼努埃尔式等多种建筑风格和建筑元素,加上红黄蓝等夸张炫目的配色,充满童话般的趣味,更是体现了国王的审美清奇建筑风格,堪称一场横跨欧亚的视觉盛宴。凭借其光怪陆离的风格,从众多普通审美的城堡中脱颖而出,名列欧洲十大最美古堡之一,还成为了 Lonely Planet 葡萄牙册的封面照。</p> <p class="ql-block">这种明黄色的鲜艳色彩,圆乎乎呆萌萌的城堡造型;那些充满在各种建筑物上的锯齿图案,活脱脱的童话世界!想当年的费迪南德二世(建造者),不仅仅是其日耳曼血统受到新天鹅堡影响,更是童心未泯吧!</p> 尽管游览佩纳宫受到严格的预约限制,仍然人群如潮,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p class="ql-block">这是葡萄牙国王路易斯一世(D. Luís I,1838-1889)的青铜半身雕像。雕像位于佩纳宫的室内楼梯平台,基座上刻有“D. LUIZ I AO”(“献给路易斯一世”)的铭文。</p><p class="ql-block">路易斯一世是葡萄牙布拉干萨王朝的国王(1861-1889年在位),以推动葡萄牙科技与文化发展著称,建立了该国首个海洋水族馆,并资助了多项科学探险。</p> <p class="ql-block">这是宫内以举办奢华宴会的大宴会厅。带有木梁结构的天花板;深色雕花高背椅,特别是椅背的涡卷纹样具有葡萄牙曼努埃尔式装饰特色;餐桌上食品琳琅满目及烛台与银器的配置无不尽显皇家的气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座红色钟楼是佩纳宫的标志性建筑,最醒目的建筑元素之一。钟楼斑驳的红色外立面与裸露的灰色石材形成对比,既体现其浪漫主义风格又显示其历史的厚重;塔顶圆柱形小塔楼与锯齿状城垛的组合极具童话感。明显受到巴伐利亚新天鹅堡影响,费迪南德二世(建造者)的日耳曼血统在此显现。</p><p class="ql-block">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佩纳宫的钟楼因其明快的色彩和戏剧性的造型,常被称为"童话城堡的钟楼"。</p> 这应该是一间工作室。左面柜子有多个抽屉,可能是放文件的。 这似乎是一间起居室。 寝室。 <p class="ql-block">佩纳宫的建筑风格,尤其反映在中庭的设计中。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如大量的马蹄形拱门与瓷砖艺术,留下摩尔复兴风格的印记;瓷砖的钴蓝色则受到中国明代瓷器的影响;中庭内大型釉陶花盆和棕榈科植物配置是王室流亡巴西期间吸收的园林语汇。</p> <p class="ql-block">建筑细节中频频可见航海绳索石雕、珊瑚纹饰、中庭立柱顶部的扭绳式雕刻,是葡萄牙大航海时代曼努埃尔风格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凭窗即可欣赏美丽的辛特拉小镇美景。</p> <p class="ql-block">两个精致可爱的小花瓶,用了金丝镶嵌并镂空的工艺,造型也很特别,让人爱不释手。柜面上还有同样精致的小镜子,还有些香水瓶、化妆瓶一类的物件。 </p> <p class="ql-block">这幅名为《风暴》(La Tempête) 的画作,是法国艺术家皮埃尔·奥古斯特·科特于1880年完成的。据称当这幅画作于1880年首次在萨法之家的沙龙展出时,科特的同时代人对这位画家想暗示的主题有很多猜测。无论如何,这幅画作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感。画面上乌云压境,似乎是电闪雷鸣,男女主人公狂风中紧密相拥。女子卷裹身体的衣裙皱褶显示出风暴有多猛烈,男子此时却无慌张,满脸是对女子的温存……</p> <p class="ql-block">桌子上的这一束花、一套茶具、小玩偶,连同这张桌子,都精致的无以复加。</p> 好喜欢这间房间,如此之淡雅、静谧。 <p class="ql-block">开始以为窗户上这些精美的画面,不过是窗贴,竟然完全被否定。不可思议地据称是,通过传统工艺直接烧制在玻璃上的彩色玻璃(Stained Glass)。这种工艺需要将金属氧化物融入玻璃原料中高温烧制,形成永久性色彩,再通过铅条拼接成复杂图案。佩纳宫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建筑的代表,其彩色玻璃窗融合了中世纪哥特式风格,兼具宗教叙事和装饰功能,阳光透过时会投射出绚丽的光影效果,属于欧洲古典建筑中高价值的艺术构件。</p> 画面太精细了! <p class="ql-block">宫殿内收藏了大量19世纪葡萄牙绘画,尤其是反映民俗风情、历史事件或宫廷生活的作品。画中女子的头巾(可能是“lenço de cabeça”)和男子的宽边帽(类似农民常用的“chapéu de abas”)具有葡萄牙北部或中部乡村特色。佩纳宫的主人费尔南多二世 热衷艺术,经常委托画家创作此类作品装饰宫殿,以展现“浪漫化的民族身份”。</p> <p class="ql-block">这是宫殿内著名的 "阿拉伯厅"(Sala Árabe)。佩纳宫受摩尔复兴风格影响显著,阿拉伯厅的天花板采用了繁复的几何图案和蓝、绿、金色彩;墙壁则覆盖阿拉伯藤蔓纹或对称图案的灰泥浮雕;最引人注目的是这盏水晶吊灯,那些充满灵动的,超美的,由彩色玻璃或珐琅制作的"牵牛花朵和绿叶" 。</p> <p class="ql-block">这是佩纳宫的 弗拉维奥之家厅(Sala do Flávio),其名称源自葡萄牙历史上的西哥特国王弗拉维奥(Flávio)。该厅是佩纳宫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性空间之一。厅内陈设融合了中世纪骑士文化与异域元素,如青铜武士雕像(象征守卫);天花板浮雕和水晶吊灯体现新曼努埃尔式风格; 圆形蓝釉窗户则受伊斯兰艺术影响。</p> 这幅画的标题是“Children Tondo”(被拥抱的孩子们),<br>是布歇在1741年创作的复制品。画面中,只见母亲的满脸慈爱和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尤其是右侧孩子的表情也太可爱了。 <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的是奥地利雕塑家 西蒙·特罗格(Simon Troger )的名为“以撒的牺牲”的雕塑。这件艺术品描绘了《旧约》中的圣经叙述,上帝命令亚伯拉罕牺牲他的儿子以撒作为对信仰的考验。天使在最后一刻介入阻止亚伯拉罕,并提供了一只公羊作为替代祭品。 </p> 画中是葡萄牙的最后一位王后:Marie Amélie Louise Hélène d'Orléans。她于1865年9月28日 出生在英国伦敦特威克纳姆,是巴黎伯爵菲利普亲王的长女。1886年5月22日,她与葡萄牙王储卡洛斯结婚,卡洛斯后成为葡萄牙国王卡洛斯一世。 作为王后,她以社会事业工作而闻名,特别致力于抗击结核病。 1908年她的丈夫和大儿子被暗杀时,她在场。1910年君主制被推翻后,她流亡,主要在法国,直到1951年去世。 <br>这幅肖像是由Carlos Reis画的。 这是葡萄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的肖像。他于1863年9月28日,出生在葡萄牙里斯本的阿朱达宫。 从1889年,直至1908年2月1日 被暗杀,他都是葡萄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国王对科学和艺术,尤其是对深海和海洋探索 感兴趣,并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报告。被称为:“外交官”和“海洋学家”<br>这幅肖像画也是由Carlos Reis创造的。<br><br> <p class="ql-block">肖像中是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二世。他是葡萄牙的最后一位国王,从1908年到1910年在位。在父亲和哥哥被暗杀后,他18岁时登上了王位。1910年,当葡萄牙成为共和国时,他被废黜并流放到英国。他以对艺术、文学和音乐的兴趣而闻名,也是历史研究的专家。肖像中描绘的是他穿着军装,上面戴着海军元帅的金色领章。</p><p class="ql-block">图像中的肖像是José Nunes Ribeiro Júnior于1909年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无人机的手段,似乎是看不到佩纳宫全景的,有人把她比作“新天鹅堡”,遗憾的是她缺少一座能看到佩纳宫全貌的“玛丽安铁桥”。但是,无论走到哪儿,都能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视角,欣赏到佩纳宫不同的美。</p> <p class="ql-block">原来这才是佩纳宫的主门。据说该拱门设计深受北非伊斯兰建筑影响,这种螺旋纹石柱、马蹄形拱门和镂空石栏杆体现了摩尔文化的华丽装饰传统。但同时,拱门上方设有观景阳台,兼具防御与装饰功能,又整体融合了哥特式尖拱、文艺复兴的对称美学以及曼努埃尔式的海洋元素(如绳结雕刻)。</p> <p class="ql-block">细看拱门里的装饰,好生精致。</p> <p class="ql-block">外墙使用的明黄、赭红等暖色调,据称与北非马拉喀什建筑色彩体系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这是佩纳宫通往“新宫”翼楼的入口拱门上方的雕塑“特里同( Triton)”。“特里同”在希腊神话中被称为海神波塞冬的儿子。 该雕塑是葡萄牙雕塑家安东尼奥·特谢拉·洛佩斯的创作。“特里同”的形象通常为人鱼,上半身是人形,下半身则带有一条鱼尾,“特里同”与波塞冬一样,亦常带有三叉戟,但他最重要的象征物是海螺壳,用来当作号角以扬起或平息海浪和川流。当他用力吹响这只海螺时,声音就像一只凶猛的野兽发出的咆哮,连具有神力的巨人都大惊失色。传说宙斯灭世后,“特里同”与波塞冬一起平息了洪水,因此“特里同”常被当作镇海之神,保佑航海、捕鱼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离开佩纳宫,中午在火车站附近的大福楼中餐馆用过餐后,前往蒙塞拉特宫(Park and Palace of Monserrate)。蒙塞拉特宫是一座融合浪漫主义与异域风情的宫殿,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世界级植物园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闻名。 蒙塞拉特宫的花园占地30公顷,引进和种植了来自全球的珍稀植物,如澳大利亚树蕨、日本山茶和墨西哥龙舌兰等。与宫殿建筑相互映衬,静谧安逸,充满浪漫气息。</p> <p class="ql-block"> 蒙塞拉特宫是辛特拉文化景观的一部分,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被纳入“欧洲历史花园路线”,成为“欧洲委员会文化路线”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蒙塞拉特宫的历史可追溯至1540年,最初是一座供奉蒙塞拉特圣母的隐修院。19世纪中叶,英国富商弗朗西斯·库克爵士(Sir Francis Cook)购得此地,委托建筑师小詹姆斯·诺尔斯(James Knowles Jr.)设计,集哥特式风格、印度风格和摩尔建筑风格于一身,1858年至1866年间建成现存的宫殿,成为葡萄牙浪漫主义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主楼是一座粉红色的别墅,外观独特,充满异国情调,其高高矗立的圆塔、球形穹顶和繁复的灰泥浮雕。内部装饰以植物图案为主,画廊、音乐室等空间展现了东方与欧洲艺术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中央中庭的八角形设计灵感来自巴塔利亚修道院,喷泉与穹顶光线营造出梦幻氛围。</p> <p class="ql-block">内部装饰以植物图案为主,画廊、音乐室等空间展现了东方与欧洲艺术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这是宫内著名的圆形大厅(又称“音乐厅”)。大厅最震撼的是其金色肋拱穹顶,灵感来自西班牙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伊斯兰风格,肋拱呈放射状延伸,中央镂空卷草纹饰象征生命之树;环绕大厅的尖拱窗是哥特复兴风格的体现,窗外可见辛特拉山脉的茂密植被;拱券间的壁龛中安放了多位希腊神话与文艺女神像。</p> 画廊是一条贯穿宫殿内不同房间和塔楼的走廊,装饰有精美的摩尔式浮雕图案灰泥。连续的拱门巧妙地划分了柱子之间的距离,营造出独特的透视效果和天顶照明。 <p class="ql-block">离开蒙塞拉特宫,回到火车站边,换团里的大巴车,前往里斯本。途中顺道拍摄了贝伦塔(Torre de Belém) 和恩里克王子航海纪念碑;眺望了特茹河(Rio Tejo) 上的4月25日大桥。</p> <p class="ql-block">葡萄牙著名桥梁“四月二十五号大桥”(Ponte 25 de Abril)是里斯本的地标性建筑。该桥原名“萨拉查大桥”(Ponte Salazar),为纪念1974年4月25日的“康乃馨革命”(推翻独裁政权)而更名为“四月二十五号大桥”。大桥总长2277.61米,主跨1012.88米,因桥身与美国金门大桥相似,也被称为“里斯本的金门大桥”。该桥连接里斯本与特茹河对岸的阿尔马达市,是里斯本至波尔图、西班牙的重要交通干线。同时贝伦塔、航海纪念碑等景点均位于特茹河畔,与大桥共同构成城市景观。</p> <p class="ql-block">位于特茹河畔的贝伦塔是一座军事设施,也曾作过监狱。外表看斑驳陆离,隐晦低调,1755年里斯本九级大地震,几乎所有建筑夷为平地,但贝伦塔未遭地震摧毁,依旧坚实如故。</p> <p class="ql-block">这是1960年始建,献给早于哥伦布麦哲伦的葡萄牙航海家恩里克王子逝世500周年的纪念碑。碑高52米,为巨大的波浪中船首形状。</p> <p class="ql-block">看过贝伦塔和航海家纪念碑,我们又来到特茹河附近宏伟壮观的热罗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左)和其附属教堂圣母无玷始胎圣殿(Basílica de Santa Maria de Belém 右,教堂钟楼)。修道院和教堂始建于1502年,纪念达伽马开辟印度航线的成功,是葡萄牙大航海时代的象征。</p> 拱门繁复的石雕装饰(如航海绳索、贝壳等海洋元素);尖拱窗、高耸的塔楼和洋葱形穹顶钟楼,充分体现了曼努埃尔式建筑风格。<br> 这是拱门一侧的浮雕。浮雕中的长胡须、手执权杖和书籍的长者应是4世纪的圣人圣热罗尼莫(St. Jerome),被认为是贝伦区大航海时代的"知识守护者"。<br> <p class="ql-block">这是热罗尼莫斯修道院全景。修道院、教堂及贝伦塔也共同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在拍摄修道院和教堂时,芳芳导游特地从附近著名的百年贝伦蛋挞店(Pastéis de Belém)买来一大包刚刚制作出来的蛋挞馈赠给全团每个人品尝!为此还不慎被窃几千元。感谢之余为芳芳感到遗憾和惋惜。</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先生的生日,出发时我们就商议好绝不提此事,以免给大家添麻烦。没想到,在福星饭店用完晚餐,大家都没有马上离开,原来领队老师特意定了生日蛋糕,而且是来之前就定下了,这已经成了团里的规定。为给我们惊喜,只是没有告诉我俩。于是在异国他乡的旅途中,受到大家的庆生祝福,感到格外温馨,心生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