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早就说过,所有坚持到最后的人,都是因为乐在其中

温州孔庙,龙湾孔子文化研究中心

<p class="ql-block">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里的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我在小学时就会背,但今天再读,才解其中深意。</p><p class="ql-block">对于学问和事业,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不正是认知的三个境界吗?“乐之者”境界,早已超越了理性认知和浅层爱好。那是一种灵魂深处与所做之事血脉交融的沉醉,如鱼得水般自然畅快。</p><p class="ql-block">颜回正是这境界的活化身——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身居陋巷,一竹篮饭,一瓢水,常人眼中堪忧的生存境况,却丝毫未能动摇他心中的喜悦。颜回之乐绝非苦中作乐的强颜,而是生命价值在求道过程中被全然照亮的澄明与满足。这“乐”如永不枯竭的泉源,滋养他于贫瘠中泰然自若,在困顿里坚守不移。孔子评价,“回也,其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可见,颜回堪称古代“长期主义者”的精神原型。他的坚守并非仅靠意志力支撑,而是“乐之”光芒的恒久照耀。</p><p class="ql-block">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有“乐之”才能将坚守化为生命本能。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从青春韶华到白发苍苍,将大半生献给了荒凉寂寥的莫高窟。面对漫天风沙、艰苦条件,以及无数次离开大漠回到繁华都市的选择,支撑她的绝非仅仅是责任。那份“乐”,源于她沉醉于千年壁画的瑰丽神奇,源于与古人智慧对话的深深喜悦,源于守护人类文明瑰宝的无上价值感。非科班出身的导演饺子,在《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前,经历了漫长的五年蛰伏。没有雄厚资本,没有显赫背景,甚至缺乏行业认可。是什么支撑他一人身兼多职,在简陋的环境里反复打磨剧本、死磕动画效果?正是对创作本身近乎痴迷的“乐”。还有水稻之父袁隆平,九十岁还下田,他说“在水稻下乘凉最幸福”,把科研苦事变成乐事。</p><p class="ql-block">无论是颜回在陋巷“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还是樊锦诗在大漠戈壁的痴心守护,亦或是饺子在创作小屋的五年蛰伏,都深刻印证了同一个真理:当“乐”成为行动的核心驱动力,坚守便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生命本能般的奔赴。寻找并投身于那份能让我们“乐在其中”的事业,才是对抗岁月流逝、抵达非凡成就的终极力量。正如尼采所言,“知为何而活者,可承受一切如何。”知“为何”而沉醉,便无惧一切“如何”之艰难,与大家共勉。</p><p class="ql-block">ps.最近沉迷论语,从最初看几条就困到现在越看越上瘾,感觉初步从“知之”进入到“好之”了,会随时记录一些小感想,特别期待能与朋友们交流讨论。感谢您的关注和鼓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原创</p><p class="ql-block">暖暖不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