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周,我们深入学习了中式教育第四章《教育之法则》。本章将第二章《教的内涵》与第三章《育的内涵》融会贯通,提炼出五大核心法则:培能开智,重生成人;施善长善,耐心呵护;有效有益,长期反复;向上向善,自我成长;以经为经,以本为本。这五大法则看似独立,实则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教”与“育”的完整闭环。</p> <p class="ql-block">一、培能开智,重生成人——教师成长的根基</p><p class="ql-block">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习提升人的心智、培养能力、启智开慧,使人成为真正的人。</p><p class="ql-block">作为教育工作者,实现“培能开智”需从自身做起:通过自主学习与各类培训,逐渐提升教学能力。尤其需培养“觉力”——在课堂中敏锐觉察问题并及时调整;课后更需“悟力”,在“探索—实践—反思—改进”中积累经验,开启自身智慧,完成自我教育与重生,构建合适的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以适应时代与时俱进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若停止学习,桶里的水会逐渐干涸;唯有持续学习,才能让水源源不断如江河般涌出,打造“向上向善、有效有益”的课堂。老师的觉力、悟力提升了,学生的觉力与悟力才更容易被唤醒。</p><p class="ql-block">而“重生成人”对我而言,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打碎旧的教学惯性,重建更贴合学生成长的方法——比如以前我总觉得“我讲完了,学生就该会了”,现在才明白“学生学会了才是真的教好了”。这种自我革新,正是“培能开智”的深层意义。</p> <p class="ql-block">二、施善长善,耐心呵护——教育方式的核心</p><p class="ql-block">教师的自我成长,最终要落地到对学生的具体教育方式中,这便要说到“施善长善,耐心呵护”。</p><p class="ql-block">“施善”,不仅指内容要善,方式更要善——比如把“训斥” 换成“等待”。以前学生违反纪律时,我总提高嗓音大声呵斥,假装生气,用这招维持纪律。学了中式教育才知道,这种方法是是“唆训”而非“教育”。最近,我先从教育女儿改起:她出问题的时候,我心里明明知道呵斥不对,可行动不受控制,不知不觉又训了她。好在能及时觉察——这是唆训,不是呵护。于是强迫自己冷静3分钟,等心平气和了再跟她沟通。</p> <p class="ql-block">昨天,女儿不小心将饭菜撒到地上,我忍住“你怎么这么不小心”的责备,转而问:“现在该怎么办?”她主动回答:“我来打扫。”最终我们共同清理干净。亲子关系的温度,正藏于这类“以善育善”的细节中。如今我的训斥行为在持续减少,希望能慢慢变成“零”。</p> <p class="ql-block">三、有效有益,长期反复——教育实践的标尺</p><p class="ql-block">“施善长善”的方式,需要在“长期反复”中检验是否“有效有益”——毕竟“教”不是我讲了,而是对方接受了、受益了。</p> <p class="ql-block">这两周,我们组织了4次亲子共读国学经典活动,就是很好的例证。最初因孩子们年龄、学习进度不同,统一教学时出现了小矛盾。我们及时调整方案,实施分层教学:先复习旧内容,再让每个孩子按自己的进度学习15分钟,最后展示诵读成果并分享感受。调整后变化很明显:以前不爱张嘴的悠悠,现在会主动举手分享“《弟子规》里‘出必告’是说出门要告诉妈妈”;我的小女儿还提出积分奖励计划,自己做了盲袋当奖品,说“这样大家学习更有动力”。</p> <p class="ql-block">今天下雨,仍有五位伙伴带着孩子按时赶来。我们在避雨处诵读,过程中虽有孩子闹小脾气,但没人中途离开。我们用孔子教学法让孩子们轮流当小老师,这种“长期反复”的方法践行了 “时习”“时时习”“温习”的要求。以前害羞的小瑶瑶,如今能领着大家读“人之初”,半小时内每个孩子都能背出至少八句,达到了“有效有益”的教学标准。</p> <p class="ql-block">休息时,我们看到花园里正好有几棵石榴树。我带着孩子们观察,让每个人用一个词、几个词或一句话形容石榴树。萱宝说 “石榴又香又美”,茹宝说“那颗石榴又大又红”,瓜瓜说“里面有很多小颗粒”,雨泽说“吃起来有些苦”。闫老师说:“写在纸上的是字,装在脑子里的是知识,说出来的是能力,用在生活里的是智慧。” 孔子教学法的课堂,要的是答案而非标准答案,孩子当下的表达就是最好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我这么做,就是尊重教育规律与孩子自我成长的规律,用耐心呵护他们的好奇心,用善言引导他们观察周围事物,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他们的听说能力,让他们的生命能自然而然地向上向善舒展。</p> <p class="ql-block">四、向上向善,自我成长——教育的终极愿景</p><p class="ql-block">当“教”做到了有效有益,“育”的长期反复便能引导生命“向上向善”——就像严老师说的“我放手了,孩子就会走了”。</p> <p class="ql-block">以前我总包办女儿的生活琐事,但这一个月我试着放手:不到八岁的她不仅学会了自己洗澡、洗头发,最近还主动洗了衣服;每天的头发也由她自己扎,虽常扎得歪歪扭扭,可雅妮说“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完成”里,藏着她主动尝试的勇气,正是 “向上向善”的成长印记。</p> <p class="ql-block">吃饭后的小事更让我体会到“放手”的力量。以前问她“你能洗碗吗”,她总会拒绝;听了王英的建议,我换了说法:“宝贝,能把自己的碗端回去吗?”轻松的小事,她自然做到了。几天后我轻声说:“妈妈今天不舒服,你能洗自己的碗吗?”她爽快答应了。</p><p class="ql-block">或许她洗的碗还沾着泡沫,扎的头发歪歪扭扭,洗的衣服也带着水印,但这份放手里,施教的方式与内容是善的,过程里藏着耐心的等待。正是这样的“善”与“等待”,让她在一次次尝试中慢慢懂得“承担”:从“害怕做错”到“愿意尝试”——这便是“自我成长”的轨迹,更是“向上向善”的模样。相信在慢慢尝试中,她会长成独立又自信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五、以经为经,以本为本——教育传承的根基</p><p class="ql-block">“向上向善”的成长,根基在于“以经为经,以本为本”。“以经为经,以本为本”中,第一个“经”指经典,第二个“经”指准则、法则。意思是:以经典为准则,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升其心智。</p> <p class="ql-block">闫老师说:“只要合了教育的内涵,不管是教孩子、教学生,还是教家人、教员工,都能把教育做好。” 我觉得,只要合了教育的内涵,先把自己教育好,重生成人,再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别人的生命即可。</p> <p class="ql-block">最近,担当者行动组织的第四届全国阅读交流大会在厦门举行,我县杨银慧、吕改秀、马荣华三位老师荣获“犟人奖”。杨银慧老师是我孩子的启蒙老师,这十年,她接触阅读教学后十分喜爱,便一直坚持——每天5点半起床跟着平台学习童诗创作,几年内快速成为我们泾川的“金种子”教师、阅读领航员。</p> <p class="ql-block">银慧老师作为嘉宾,声情并茂的讲述了她带领学生阅读、写作的故事,激情四溢地脱稿演讲,深深感染了现场与屏幕前的每一位聆听者。我平日见她内敛稳重,没想到在台上如此耀眼,这更诠释了学习对一个生命的改变,如毛毛虫蜕破茧成蝶般动人。</p><p class="ql-block">从她身上,我得到的启示是:永远不要停下追逐梦想的脚步,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并坚定行动,让学习改变生命底色,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都闪闪发光。</p> <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这五大教育法则环环相扣、互为支撑:首先需教师自身“培能开智,重生成人”,方能践行“施善长善,耐心呵护”的教育方式;在“有效有益,长期反复”的实践中持续深耕,方能引导孩子实现“向上向善,自我成长”;而这一切的根基,正在于“以经为经,以本为本” 的教育初心。</p><p class="ql-block">教育之事,切忌急于求成。正如银慧老师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等来了自己的“绽放”,女儿在尝试中逐渐学会担当、亲子共读的孩子们在点滴中稳步成长,皆印证了这一道理。只要恪守这些法则,秉持耐心守候,方能在生命各自的时区里,见证绽放的奇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