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卫民(独醉翁)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名字中"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全名可译为"美丽的高岭”。 "清朝曾在此设立"木兰围场",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地方,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 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但在晚清时期,由于开围放垦,加上连年战争等因素,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逐渐恶化。 新中国成立后,塞罕坝开始了艰苦的造林工程。几代塞罕坝人经过不懈努力,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种上了大片树木,随着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逐渐恢复,创造了荒原变绿洲的生态奇迹,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一、水的源头: 吐力根河是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与河北省围场县的界河,引滦(河)入(天)津后,当时任水利部部长的钱正英曾经来这里参观考察,了解此地为滦河之一源,从此公开认定这里为“滦河源头”。 在众多的“滦河源头”中,吐力根河远远望去象一条玉带飘落在坝上草原高原,河的北岸草原辽阔,丘陵起伏,山花烂漫,植被保存完好,大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壮观景象;河的南岸是无边无际人工林,浓荫如盖,松涛阵阵,让游人切身感到人类改造大自然的惊人壮举。 在河道宽阔、地势低洼处,形成了若干湖沼,星罗棋布,如火泡子、沙仁脑泡子、长腿泡子等。 <br>这里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水相映成趣,使山川草木极富灵性。尤其有些泉水还伴有美丽的神话传说,更增加了独特的魅力。 七星湖湿地是塞罕坝著名的景点之一,由七个大小不一的湖泊组成,在湿地周边生长着茂密的芦苇等水生植物,众多候鸟在这里栖息、觅食,景色十分迷人。是众多湖泊中的典型。 二、“云的故乡”: 塞罕坝森林覆盖率达 82%,广袤的森林犹如一个巨大的绿色水库,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汽释放到空气中。这些水汽增加了空气的湿度,加之其地处内蒙古高原到华北山地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的大气环流情况较为复杂,冷暖空气在此交汇频繁,为云雾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塞罕坝上空常常云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 三、“花的世界” 塞罕坝花卉种类丰富,据调查统计野生花卉就有 380 种。在植物地理上,是内蒙古、东北和华北三个植物区系的交汇处,不同植物区系的花卉在这里汇聚,使得花卉种类更加丰富。花期长且景色美,春季开始绽放,一直持续到秋季。<br> 夏季的塞罕坝是一个天然的大花园,金黄色的金莲花、山罂粟、蒲公英,紫红色的地榆,雪白的走马芹花、银莲花,粉红的柳蓝,蓝色的飞燕草、华北乌头等,一簇簇,一片片,艳丽多姿,美不胜收,漫山遍野的野花构成了五彩斑斓的花海。<br> 塞罕坝的野花分布范围极广,无论是林间、草地,还是沼泽地、山坡等,都有野花的身影。它们或集中连片,形成大片的花海;或零星点缀,为绿色的大地增添几分灵动,使得整个塞罕坝仿佛被鲜花覆盖,成为花的海洋。仅“金莲映日”一个景点就会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 塞罕坝广袤的土地上,野花肆意生长,形成了壮观的花海景观,是名副其实的“花的世界” 四、“林的海洋” 由于清末的开围放垦、日寇掠夺采伐以及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这里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变成了荒漠。为了恢复生态,1962年,国家在塞罕坝建立了大型国有林场,开始植树造林。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塞罕坝如今已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之一。 塞罕坝林场总经营面积 140 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为 115.1 万亩,森林蓄积量为 1036.8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 82%。<br>与建场初期相比,林场林地面积由 24 万亩增加到现在的规模,林木蓄积量由 33.6 万立方米增长至 1036.8 万立方米,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塞罕坝的森林资源树种丰富,落叶松是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也是构成林海的核心树种。引种樟子松后,其生长状况良好,成为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与落叶松等树种共同构成了林场的绿色屏障。<br> 白桦:是塞罕坝常见的乡土阔叶树,树皮洁白,树形优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它适应性强,在山地、丘陵等多种地形都能生长,常与落叶松、樟子松等针叶树混生,形成针阔混交林,为林场的生态系统增添了多样性。山杨也是塞罕坝的乡土树种之一,山杨的存在丰富了林场的阔叶树种类,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人工林外,塞罕坝植物种类丰富,据调查统计,塞罕坝共有植物 618 种,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在塞罕坝的生态建设中各司其职,不仅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塞罕坝赢得了 “林海” 等美誉,是塞罕坝从荒漠变为绿洲的重要见证。 塞罕坝由千里松林变成了荒漠、再由荒漠变为绿洲,塞罕坝展览馆提供了详实资料 1999 年曾担任过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宋平来此考察时为其题词:“水源卫士、风沙屏障” 如今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成为塞罕坝人的精神旗帜,中央认为:“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2017 年 12 月 5 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 ——“地球卫士奖” 中的 “激励与行动奖”。这是联合国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生态保护与修复事业的高度认可,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的重要标志。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用三代人的青春和汗水,在昔日黄沙遮天蔽日、飞鸟栖树难的荒漠沙地上,成功营造出 115.1 万亩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创造了从 “一棵松” 到 “一片海” 的绿色奇迹。其人工林按株距1米计算可绕地球12圈。 五、游人的梦乡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不仅彻底改变了当地的生态面貌,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还为京津冀地区构筑了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典范。塞罕坝的森林和草原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夏日饱受酷热折磨的劳动者,来此避暑消夏,可以感受世界竞如此清凉。 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又称承德皇家御道,沿线有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等大片森林区域,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高,郁郁葱葱,形成了天然的绿色屏障,不仅为游客带来清新的空气,还呈现出壮观的林海景观。 风景大道地处坝上地区,与丰宁坝上草原相连,共同拥有广袤的草原,水草丰美,骏马奔驰,蓝天白云下,草原一望无际,风吹草动,仿佛一幅天然的草原画卷。 六、金戈铁马古战场 这里不仅风光自然优美、气候凉爽宜人,还能通过参观清代历史遗迹、了解承德之所以成为承德。 <p class="ql-block">乌兰布统之战后,康熙为训练军队、稳固边防,于 1681 年划定了 “木兰围场”(包括塞罕坝地区),将其作为皇家猎场和军事演练场。康熙每年秋季会率王公大臣在此围猎,既锻炼军队,又通过 “秋狝” 加强与蒙古各部的联系,巩固满蒙同盟。</p> <p class="ql-block">木兰围场位于承德避暑山庄以北,为方便皇帝出行,从京师到木兰围场,沿途设置了 21 处行宫,避暑山庄的前身 “热河行宫” 就是其中之一,是皇帝前往木兰围场的重要中途停留点。因此,没有木兰围场也就没有热河行宫,避暑山庄更无从谈起!</p> 木兰围场设立后,康熙皇帝几乎每年都巡幸塞外,举行 “木兰秋狝”,并将其作为清代 “秋狝大典” 和 “家法” 载入史册。 木兰围场主要用于举行 “木兰秋狝”,皇帝在此可以接见蒙古各部王公贵族,以巩固和发展满蒙关系,加强对蒙古各部的管理。 <p class="ql-block"><br></p> 上边蒸下边煮,快到坝上来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