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映初心 丹心照征程——记书法家、退役军人刘忠仁的成长之路

盛世伟业

<p class="ql-block">  在菏泽牡丹的芬芳与老山硝烟的印记中,在笔墨纸砚的清香与民政档案的厚重里,刘忠仁用半个多世纪的人生轨迹,书写了一段从乡村少年到军旅书法家,再到基层民政模范的成长史诗。他的故事,是笔墨与初心的对话,是奉献与坚守的交响。</p><p class="ql-block"> 乡土萌芽:煤油灯下的书法梦</p><p class="ql-block"> 1964年农历六月,刘忠仁出生在菏泽县一个偏远乡村。叔父挥毫泼墨书写春联喜对时被乡亲簇拥的场景,在他心底种下了书法的种子。七十年代的乡土滋养,让他早早立下志向:"要做个能帮乡亲、被人看得起的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家境清贫没能阻挡他的追求。中学辍学后,务农与打零工的间隙,煤油灯成了他最忠实的伙伴。在叔父指点下,他临摹碑帖至深夜,指尖磨出厚茧,砚台染透月色。18岁那年,对人生价值的思索让他做出重要选择——穿上军装,在军营熔炉中淬炼成长。</p><p class="ql-block"> 军旅淬炼:硝烟中的笔墨担当</p><p class="ql-block"> 1982年10月,踏入军营的刘忠仁把乡亲嘱托刻在心头。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的间隙,他从未放下毛笔。因勤奋刻苦被选入机关打字室后,他在韩忠智同志指导下练就过硬本领,打印文件、抄写材料、书写会标的同时,书法技艺日益精进。1984年,其作品入选济南军区"两用人才"成果展,让他在军营书法界崭露头角。</p><p class="ql-block"> 胡问遂先生"豪情挥椽笔,艺术为人民"的题词,成为他书法道路的灯塔。他寻访王寅、牛国泰等乡贤,拜谒刘炳森、魏启后等名师,在墨香中不断精进。1985年赴老山前线参战期间,他在炮火中完成涉密文印任务,更用笔墨鼓舞士气。"南疆火神"四个大字赠给炮位战友,"祖国在我心中"的豪言壮语传遍战壕。中秋国庆双节时,他书写的"向祖国问好,祝万家团圆"经《人民日报》传播,成为前线将士与后方人民的情感纽带。</p><p class="ql-block"> 战火洗礼中,他荣立三等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著名书法家唐棣华在前线的指点与病床上的回信,更让他坚定了"以书弘志"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墨香传情:从军营到校园的文化使者</p><p class="ql-block"> 硝烟散尽,刘忠仁的书法之路愈发宽广。1987年起,他在"三溪杯""王羲之杯"等全国大赛中屡获殊荣,作品巡展各地并刻入碑林。1991年,部队为他举办个人书法展庆祝建党70周年,70幅真草隶篆作品饱含感恩之情。次年,总参副总参谋长何其宗、济南军区司令员张万年等首长参观其展室,张万年题写"书法园地"予以勉励。</p><p class="ql-block"> 他的笔墨不仅挥洒在宣纸,更走进校园。作为淄博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他义务授课数千课时,用书法传承文化,被评为淄博市优秀校外辅导员。军地媒体纷纷报道他的事迹,让"军营书法家"的美名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 为民服务:民政岗位上的初心坚守</p><p class="ql-block"> 1996年转业至淄川区民政局后,刘忠仁将军营作风融入地方工作。在烈士陵园管理岗位上,他走访党史专家,加班编制布展方案,建成集声光电于一体的革命历史纪念馆,让淄川红色历史焕发新生。他推动散葬烈士墓集中安葬,打造多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全省典范。</p><p class="ql-block"> 2010年任地名办主任后,他历时七年整理500余篇地名故事,编纂《淄川区地名志》《淄川地名故事》等专著,填补了当地地名志书空白。全国地名普查中,他克服计算机操作困难,录入数据5000余条,拍摄的《马鞍山——刺破青天锷未残》等短视频入围全国评选。"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地名普查先进个人"等荣誉,是对他勤勉工作的最佳注脚。</p><p class="ql-block"> 从菏泽乡村的煤油灯到老山前线的烽火台,从军营的打字室到民政的办公室,刘忠仁用笔墨书写忠诚,用行动诠释担当。如今虽步入老年,他仍笔耕不辍,以共产党员的本色和退役军人的担当,继续在服务社会的道路上前行,让初心在岁月长河中愈发璀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