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寒清</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67812</p><p class="ql-block">自从我那篇关于红定描金罐的文章发表之后,质疑的声音少了许多,虽然仍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但愿意交流的藏友也多了起来。陆续有藏友发来他们的红定藏品照片,虽然数量不多,但至少说明红定瓷器并非空穴来风。要知道,红定本就是定窑瓷器中的顶级品种,烧造数量本就不多,能流传至今的自然凤毛麟角。</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一位藏友晒出了一件红釉钵的照片。薄胎薄釉,外壁刻有仰莲纹,内壁是花卉纹,整体呈现出定窑的典型特征。釉色红中有深浅变化,纹饰刻划略显生涩,这反倒让我觉得更接近北宋早期的工艺风格。这种红釉,应该是从五代柴窑的红釉技术一路传承发展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网上流传的五代柴窑瓷器图片也让我颇感兴趣。那种红釉还处于初级阶段,红色分布不均,估计是早期朱砂筛选不够精细,里面有较多的方解石和黑色杂质。但与红定的红釉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这种技术演进的过程,就像是一条历史的线索,把我们引向更早的工艺源头。</p> <p class="ql-block">保定一位网友发来的藏品是一件金代的红定执壶。它的釉色与我收藏的红定描金罐几乎一致,可以理解为此时的朱砂分选精细了,颜色非常纯净。虽然没有描金装饰,但造型更为复杂,也符合当时的形制。考虑到执壶的使用场景,胎体和釉层都更厚实,显然是为了增强耐用性。壶身上的刻花纹饰采用主辅刀法,工艺上完全符合金代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也正因为釉层较厚,这件执壶在经历了八百年的岁月洗礼后,表面出现了开片。而我的描金罐因为釉薄,反而没有这种现象。岁月在器物上留下的痕迹,有时反而成了断代的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从底足来看,这件执壶的工艺特征完全符合金代的烧造风格。露胎处微微泛黄,是长期氧化的结果。我相信只要轻轻打磨一下,就能看到定窑标志性的白色胎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很多人质疑红定的存在,一个重要理由是窑址中没有发现红定瓷片。但我始终认为,这并不能说明红定不存在。毕竟,已发掘的窑址只是冰山一角,远远不能代表整个定窑的烧造历史。对于红定的认定,还是要从疑似器物入手,通过工艺、釉色、纹饰等细节进行分析判断。</p><p class="ql-block">我们不能因为没见过就轻易否定。古人已有记载,说明红定确有其物。中国这么大,历史这么悠久,怎么可能没有真品流传下来?与其空谈,不如从实物出发,慢慢求证。每一件新发现的红定瓷器,都是对这段历史的一次回应,也是对我们认知的一次拓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