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炎陵黄桃大会的十一年:一个创业者的初心与县域产业的蝶变

湛然·哲思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摘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炎陵黄桃大会作为炎陵县标志性的农业产业活动,历经十一年发展已成为县域最大的综合性农业盛会,更推动炎陵黄桃成长为县域支柱产业。本文以首届黄桃大会组织者的第一视角,回顾大会从初创到成熟的历程,通过还原当年筹备细节、整合资源的实践,探讨县域特色产业培育中创业者与地方发展的深度联结,展现个体力量在县域经济转型中的价值与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引言:十一年回响里的初心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年黄桃挂满枝头的时节,炎陵山间的空气里总会飘起熟悉的甜香,这香气总能瞬间把我拉回十一年前的夏天。彼时,我还是个刚创业的年轻人,带着一身闯劲和对家乡的热望,一头扎进了那场后来成为县域标杆的盛事——炎陵黄桃大会。如今,这场大会已成为炎陵县举全县之力打造的支柱产业名片,而我这个早已离开一线九年的“初代组织者”,每逢此时仍会被记忆拽回那个热气腾腾的夏天:从县长办公室里敲定“黄桃大会”名字的瞬间,到父亲穿着洗得发白的民警蓝褂子站在人群后沿的背影;从农业局、县府办、宣传部的奔波足迹,到果园里直播车扬起的尘土、果农指尖的绒毛……一切都像发生在昨天,清晰得能闻到当年田埂上的青草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初创:从零到一的破局之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一个名字里的勇气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5年的夏天,当我带着刚创业的生涩闯进县长办公室时,怀里揣的不仅是一份皱巴巴的方案,更是想为家乡找条新路子的执拗。那时,同类活动的余温刚散,现成的路径总显得局促,仿佛有层无形的壁垒,让家乡的黄桃总差个“被看见”的机会。我记得那天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桌上,方案纸上的字被照得透亮,我攥着笔的手微微发颤,却还是把“黄桃大会”这四个字郑重地说出口——没有花哨的噱头,就想让这场活动扎根土地,带着全县的热气儿生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在想来,这个名字里藏着的,是对“接地气”的坚持。不同于以往的活动,它要跳出单一的展示框架,变成一场能让全县人都参与其中的盛事。就像那时反复琢磨的:“既然要做,就得让它长在炎陵的土里,连着县府大院的决策,连着果园里的晨露,连着果农的手心温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全域联动的“毛细血管”式筹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筹备的日子,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每个细节都刻在骨子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至今能清晰想起,那些在各部门间穿梭的日子:农业局的办公室里,茶杯换了一茬又一茬,和负责人对着产区地图圈划种植基地,铅笔尖在“炎陵黄桃”的核心产区上反复点戳;县府办的灯光常常亮到后半夜,我们围着会议桌核对流程,从开幕式致辞的措辞到交通管制的路线,连领导讲话时身后背景板的黄桃图案都要反复比对;宣传部的会议室里,方案改得卷了边,讨论如何让“炎陵黄桃”的故事走出县域,最后拍板让媒体直播车扎进果园,把镜头对准果农沾着绒毛的手、果园里的晨雾,让城市里的人看见黄桃从枝头到舌尖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不用提那些琐碎到骨子里的事:公司刚装修的办公室还飘着油漆味,就成了临时指挥部,桌上堆着没来得及整理的物料清单,写满了“直播车供电方案”“农户采摘时间表”“酒店接待流程”;清晨五点跟着果农去果园看露水,上午跑产区协调直播车进场,中午蹲在田埂上啃盒饭,下午又赶去商务局对接物流专线,傍晚还要盯着工人搭舞台——体重从120斤掉到98斤,不是刻意为之,是忙起来连吃饭都成了奢侈,牛仔裤松松垮垮地挂在身上,倒成了那段日子最鲜活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父亲的身影也总在记忆里晃:他穿着那件民警蓝褂子,在人群后沿站着,看着我跑前跑后,不怎么说话,却会在我累得直不起腰时,递过来一瓶拧开的水。后来才明白,他站在那里,是在替我守着一份踏实——就像全县人都在默默蓄力,有人在办公室里推敲政策,有人在果园里疏花疏果,有人在物流点打包发货,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托举着这场大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深耕:浸透汗水的产业根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共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大会,早已超出一场活动的范畴,更像一根线,把全县的力量都串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记得为了让黄桃的甜被更多人知道,我们带着样品跑遍了周边城市的商超,在街头摆起试吃摊,看着路人从犹豫地尝一口,到眼睛发亮地问“这是哪里的黄桃”;为了打通销路,和邮政的同志反复测算物流时效,确保黄桃从枝头摘下到送到消费者手中不超过48小时;为了让更多人看见产区的美,带着摄像团队钻进果园深处,拍晨露从桃尖滚落的瞬间,拍果农粗糙的手掌抚过桃皮的温柔,这些画面后来都成了直播里最打动人的片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湖南都市、湖南卫视旗下的团队开着直播车扎进产区的十天,更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狂欢。镜头里,有农业局的同志帮果农调整采摘姿势,有商务局的干部在直播间里当起“推销员”,有果农对着镜头说“这黄桃比自家孩子还金贵”——那些天,直播车旁总围着看热闹的乡亲,有人送来自家种的蔬菜,有人帮忙搬设备,连小朋友都学着大人的样子喊“炎陵黄桃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细节里的温度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在想来,那场大会最动人的,从来不是后来的鲜花与掌声,而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热乎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比如为了协调直播信号,技术人员爬到山顶调试设备,手机里还连着办公室的流程表;比如果农凌晨三点就去果园摘桃,筐子里的黄桃带着露水,映着他们被汗水打湿的鬓角;比如各部门的同志主动加班加点,农业局的老同志带着我们踩遍产区的每一寸土地,教我们辨认黄桃的成熟度;比如父亲总在散场后默默收拾会场,把散落的宣传单页叠整齐,把歪了的桌凳摆好——这些画面,就像一颗颗饱满的黄桃,带着阳光和泥土的气息,在记忆里永远新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回响:从个人记忆到县域符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一场大会与一个产业的共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十一年过去,炎陵黄桃大会早已从“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长成了县域最大的农业盛会,更带着炎陵黄桃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如今走在县里,随处可见黄桃元素:路边的广告牌、商超的专柜、农户脸上的笑容,都透着这场大会的影子。而当年那些跑过的部门、对接的资源,如今都成了大会的“老朋友”——农业局牵头制定标准,商务局打通销售渠道,宣传部扛起推广大旗,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的劲儿,早已融入这场盛会的基因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刻在骨子里的初心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离开一线九年,我常常会想,当年那些日子为什么让人难忘?或许是因为每一滴汗水都落在了实处:从一个名字的诞生,到全县力量的凝聚;从果园里的第一颗黄桃挂上枝头,到如今它成为乡亲们的“致富果”。这场大会于我而言,早已不是一份过往的业绩,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成长印记——它记着我年轻时的莽撞与热忱,记着全县人并肩作战的默契,记着父亲站在人群里的背影,更记着一个普通人与家乡土地的深情联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每当黄桃成熟的季节,看着全县上下为这场盛会忙碌的身影,总会觉得当年的自己从未离开。那些跑过的路、熬过的夜、碰过的壁,都成了滋养这场大会的养分,让它从一颗种子,长成了如今枝繁叶茂的模样。而“黄小桃”这个名字,连同那些日子里的热气腾腾,永远是我与这片土地最温暖的羁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结论:个体微光与县域发展的共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炎陵黄桃大会的十一年,是一部县域特色产业从萌芽到成熟的成长史,更是一个普通人与家乡土地相互成就的见证。从最初在各部门间奔波的琐碎,到如今全县举力推广的盛景,这场大会的蜕变,恰是炎陵黄桃产业崛起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个体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当它与县域发展的脉搏同频,便能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正如当年那句“或许换个人也会有这场盛会”,但正是无数个“我”这样的参与者,用热忱与坚持,让这场盛会有了独一无二的温度。如今,炎陵黄桃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而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初心与汗水,永远是这场盛会最珍贵的底色——它提醒着我们,每一份扎根土地的付出,终将长成照亮一方的光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