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公园的古柏

Qyf

<p class="ql-block">美篇名:Qyf</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31969148</p> <p class="ql-block">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课《邓小平爷爷植树》</p> <p class="ql-block">  1987年4月5日,83岁的邓小平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植树。他精心栽种的柏树现已成天坛一景,课文生动描写了邓爷爷挖坑、选苗、填土的过程,最终小树“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0日,早上一阵瓢泼大雨,上午,雨势渐止,我们一行乘车来到了北京天坛公园东门外,刚刚下车,古柏的清香便撞进鼻腔,入眼都是成片的柏树林,天坛公园的楼阁掩映在树丛中。</p> <p class="ql-block">  随着人流来到综合服务窗口,即售票处,出示身份证后告之“60岁以上老人免费”参观游览。东门是近年为分流游客新开的,门楼不高,却嵌着一块乾隆御笔“天坛”石匾,笔力遒劲,像一棵古柏的根须扎进石匾里。</p> <p class="ql-block">  进门往右,便是长达四百米的柏树大道,每一株柏树都象卫士一样守护着天坛公园。天坛现存古柏三千六百余株,最著名的是“九龙柏”,九条枝干盘旋而上,似苍龙腾空。</p><p class="ql-block"> 九龙柏是园内最具代表性的古树之一。该树栽植于明代,树高约8.5米,树干因表皮细胞分裂形成的纵向沟壑将树身分为九股扭曲枝干,形似九龙盘绕,故得名“九龙柏”,别称“九龙迎圣”。2018年经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评选,该树以桧柏品类入选“北京最美十大树王”。其独特的形态成因可能与自然生长过程中受风力、光照等环境影响有关,“铁干盘空疑化龙,霜皮溜雨岁千重”。</p> <p class="ql-block">  九龙柏与皇家祭祀文化渊源深厚,民间传说乾隆帝冬至祭天时曾目睹九蛇幻化为古树。作为天坛3600余株古树中的活文物,其苍劲古朴的造型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审美意趣。</p> <p class="ql-block">  天坛公园的柏抱槐(又称槐柏合抱)也是一处著名的自然奇观,位于祈年殿东侧,由一株千年侧柏与百年国槐共生形成。‌这棵侧柏植于明永乐年间,胸径达1.83米,而槐树则寄生在其主干分杈处,胸径约70厘米,两树相互依存,形成“兄弟树”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  在公园里的园林中,还有一些奇形怪状的古柏。在回音壁外西北部坛墙的月亮门东侧,有一棵“迎客柏”,主干东侧已无大枝,西侧枝条水平延伸,形似迎客;位于圜丘坛北侧有一“问天柏”,树冠向北倾斜,形似在向天询问;生长于丹陛桥两侧的“莲花柏”,树冠呈莲花状,四季景观各异。 ‌“枯枝挥袖向苍穹,屈子问天柏影中”。</p> <p class="ql-block">  这些古柏分布在天坛公园的不同位置,古柏的树干粗壮,树皮斑驳,有的弯曲如龙,有的挺拔如松,形态各异,有的树冠茂密,枝叶繁盛,在阳光下投下斑驳的影子。有的已有数百年历史,它们见证了明清两代的兴衰变迁,是历史的活化石。如今依然挺立,仿佛在向游人诉说着过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留连在柏树丛中,我们又看到了七星石。七星石最初为明嘉靖九年(1530年)设立,七块巨石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于天坛祈年殿东南侧,既为镇风水,亦暗合“泰山七峰”以祈国泰民安。据传明成祖朱棣曾梦北斗七星降临南郊,遂建天坛并置石。乾隆时期在七星石东北方增设一石,形成“七星八石”格局。官方解释为满清统治者宣示“华夏一家”的政治象征,民间亦有辅星或民族团结等衍生说法,亦有“江山一统”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天坛本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以“天圆地方”为设计理念,北为圆形祈谷坛(春季祈谷),南为方形圜丘坛(冬至祭天),两坛通过360米长的丹陛桥相连。天坛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又经嘉靖、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历尽沧桑的天坛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宏伟的建筑风格,成为东方古老文明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外围的古柏苍松和银杏环绕,将天坛密密层层的护卫。“红墙碧瓦柏森森,六百春秋守帝心”。</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44qod5?first_share_to=copy_link&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431969148" target="_blank">湖光生色 一路风华</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