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千年岳麓山之红迹

清净闲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昵称 清净闲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美篇号 52561437</span></p> <p class="ql-block">“一山藏尽春秋笔,半麓翻开今古情。”岳麓山,这座以“楚天秀”著称的名山,不仅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更蕴含着深厚的红色历史底蕴。它被誉为“中国南方首屈一指的名山”,承载着“一座岳麓山,半部近代史”的厚重,宛如一部鲜活的史书,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周六清晨,山色青苍,日月同辉。我怀揣对红色印记的期待,早早起身,踏上岳麓山攀爬之旅。朝霞如锦,金光穿云,洒在蜿蜒山路,似大自然为红色之行铺上绚丽红毯,引领我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6点,我来到岳麓山下的东方红广场。雄伟的毛泽东挥手铜像屹立在中央,巍然挺拔,朝霞里透着庄严神圣。像历史长河不灭的灯塔,引后人前行;似“东方红太阳升”的壮景真切展现,令人敬畏。我崇敬地向主席献花敬礼,此时,一个穿红军服的六岁儿童,在像前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那清脆坚定的歌声,让我感受到红色精神在新一代身上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穿过岳麓山南门,沿岳麓书院围墙前行,便到了爱晚亭。此亭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闻名,是毛泽东青年时代常来读书之处。亭内,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的横匾格外醒目。我静立亭中,仿佛看到当年那位风华正茂的湖南青年,伴着枫林美景,凝神思索国家命运。那时的他,救国救民的壮志豪情,已在山间悄然孕育,如清泉潺潺不息。</p> <p class="ql-block">沿着陡峭小路向上,石阶上斑驳树影相伴,似历史剪影。一路上,蒋翊武、谭馥等众多烈士墓映入眼帘。我一次次停下,虔诚祭奠,以表敬意。来到黄兴墓前,石狮虽历经风化,仍昂首怒目,似在守护这片土地。我轻轻扶正碑前歪斜的小国旗,让其在风中猎猎飘扬。“谤满天下,泪满天下”,黄兴这位辛亥革命先驱,虽已长眠,但其功绩和精神,永刻历史长河。</p> <p class="ql-block">白鹤泉左后方山上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蔡锷墓</span>,史称“民国之有国葬,实自松坡始”。石阶两侧松柏森然,石像生在苍松间静默。“再造共和”四字被游人目光摩挲得愈发清晰,似将军热血闪耀。这两位湖南汉子,一个如烈火烧穿帝制夜幕,一个似寒星刺破复辟阴云。黄公以“八指将军”残掌擎起同盟会大旗,蔡将军用病躯抵住袁世凯枪口,都以生命铸就共和国界碑。</p> <p class="ql-block">一路向上,我来到“长沙会战纪念碑”。它位于云麓宫旁六角亭内,花岗岩碑身虽文字残缺,但字字如刀,镌刻着血与火的历史。碑文记载,1939年9月,日军以20万兵力分六路进攻长沙,中国第九战区将士与民众协同作战,歼敌3万。从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阵亡、受伤和失踪将士达93944人,歼灭日军11万余人。这场抗战相持阶段的重要战役,粉碎了日军战略目标,振奋了全国信心,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彰显了中国军民不屈的抗战精神。</p> <p class="ql-block">山腰中轴线内侧,是长沙会战第九战区长官指挥所旧址。1941年,司令长官薛岳为就近指挥,将指挥部迁至岳麓山。那隐蔽的防空洞,见证了无数紧张战斗时刻,每一寸墙壁都似弥漫着战火硝烟,为抗战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云麓宫前,麻石围栏碑上刻着5000多位长沙会战阵亡将士名单,许多名字已被风雨蚀得只剩残笔,但他们的英魂,永远刻在岳麓山记忆里,铭记于人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爬到山顶观日台时,我已气喘吁吁、浑身湿透。然而,当听到小孩手持五星红旗唱起《浏阳河》,那嘹亮歌声宛如清泉,瞬间驱散我的疲惫。顺着歌声远眺,霞光下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的巨大雕像雄伟矗立,山脚下湖南大学的红楼,曾是毛泽东、蔡锷等仁人志士探讨救国之道的地方。如今红楼犹在,莘莘学子在此求学奋进,红色精神如薪火,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上午10时,我来到古炮台。金色阳光穿过林间,在古炮台石碑上投下斑驳光斑。这里曾是第三次长沙会战的重要炮兵阵地,如今只剩石碑与围栏静静矗立,却如沉默的卫士,守着当年的战火硝烟。中国军队的英勇呐喊似仍在山间回荡,每一块石头都浸着血与火的温度,低诉那段悲壮往昔。</p> <p class="ql-block">下山途中,我又经过焦杰峰、余昭常、童建吾等烈士墓,还有那些无名小墓。碑文虽已模糊,但我知道,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奉献了生命,是岁月的英雄,值得永远缅怀。</p> <p class="ql-block">在肖劲光铜像前,我驻足良久。这位长沙籍的首任海军司令员,为长沙和平解放、中国解放事业及人民海军建设发展,作出卓著贡献。不远处的辛亥援鄂汉阳将士公墓,见证了1911年辛亥革命后湘军北上援鄂的英勇事迹。1912年,牺牲的湘军烈士遗骸归葬于此,忠魂安息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下午四时,我来到湖南师范大学内的“岳麓山抗战文化园” ,庄严的“麓山忠烈祠”率先映入眼帘。它的前身是纪念岳飞的岳王庙,1939年为纪念国民政府第四路军抗日阵亡将士,改建为忠烈祠 。祠正面石柱上,两副对联格外醒目:“凭栏望七十二峰峦,慷慨念同袍,浩气长存,岳湘增色”“此地瘗三千组练,登临来赫石,忠魂不朽,申甫重生” 。</p> <p class="ql-block">前行200米,便是陆军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第73军以湘籍官兵为主,在长沙、常德会战等战役中屡立战功,被薛岳赞为“铁锤部队”,墓碑上“精神不死”四字,是对他们的至高赞誉。紧邻的第73军第77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仅存的6块石碑上,刻着约600位将士的名字,每一个都承载着一段不朽传奇。</p> <p class="ql-block">回到岳麓山山下的国民政府第四受降区受降会场旧址——湖南大学行政楼(原科学馆)。1945年9月15日,第四受降区(含长沙、衡阳、岳阳)受降仪式在此举行。第九战区受降主官王耀武宣读受降书、接训令、签字,日军授刀投降,标志着惨烈的湖南抗战战场迎来胜利。</p> <p class="ql-block">每一处遗址,每一座墓碑,都承载着厚重历史,诉说着当年血雨腥风与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千年岳麓山,埋葬无数忠魂,它是岁月见证者,也是红色精神守护者。夜幕降临,长沙城华灯初上,这座名山在灯火映衬下,更显宁静庄严。</p> <p class="ql-block">“湘水映丹枫,麓山凝紫烟。”岳麓山,宛如熠熠灯塔,又如庄严肃穆的丰碑,更似波澜壮阔的史诗,镌刻于历史。此次岳麓山之行,沿着红色脉络探寻,先辈们的英勇无私,如震撼画卷在眼前铺展。他们以热血铸就和平,功绩彪炳史册。我们应铭记这份伟大,将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深植心间,传承不息,让抗战精神光芒穿透岁月,照亮千秋万代,让岳麓山的红色印记永恒闪耀,永不磨灭。</p> <p class="ql-block">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印记之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