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6月,我和朋友旅游来到了刘公岛。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湾内,面积3.15平方公里,为国家5A级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刘公岛,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是凝结了中国近代史屈辱悲壮的一页:188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海军在刘公岛正式成军;1894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北洋海军在刘公岛全军覆没;1898年,刘公岛被英国强行租借,长达42年之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座刘公岛,半部近代史。刘公岛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见证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悲壮和殇痛,更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抗争。刘公岛是中华民族近代苦难史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段难以弥合的伤痛,更是唤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悲壮号角。</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来到刘公岛,我们首先参观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此说明一下,“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址设在刘公岛原北洋海军提督署内。“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包括了陈列馆、刘公庙、龙王庙、炮台、水师学堂、丁汝昌纪念馆、北洋海军提督署、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等,总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1988年1月,“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28处北洋海军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首批一级博物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本文介绍的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前面就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在陈列馆的顶部,这座高15米的人物雕像,就是北洋海军将领邓世昌。邓大人手持望远镜,昂首挺胸地屹立在18米高的基座之上,仿佛随时准备迎接挑战。而随风扬起的斗篷,更是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狂风巨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列馆广场前面的这座大型铸铁雕塑名为《海魂》,雕塑以甲午海战中受伤沉没的北洋海军军舰为造型。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官兵以民族大义为重,浴血奋战,直至船毁人尽,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海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海魂》雕塑边上,必须留个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于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该馆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该建筑将象征北洋海军舰船的主体建筑与北洋海军将领塑像融为一体,外型有如几艘互相撞击穿插的船体,坐落在当年旗舰“定远”舰搁浅的地方,悬浮于海上。18米高的主体建筑上,塑造了一尊15米高的北洋海军将领立像,该馆被誉为“20世纪中华百年建筑经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在另一个角度拍摄的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从前面这个台阶上到二楼,就是博物馆陈列馆入口处。</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上了二楼,就看见这块“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平面图的牌子。从二楼进入参观,结束后从一楼出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列馆以《国殇·1894-1895:甲午战争史实展》为基本陈列,分《甲午战前的中国和日本》、《日本打开战争魔盒》、《民族屈辱与抗争》、《警钟长鸣》4个部分进行展示,陈展面积4500多平方米,展出甲午战争历史图片650多幅、珍贵文物300多件、辅助展品100多件套,以及大量油画、雕塑等艺术展品,全面展示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勿忘甲午》浮雕群。浮雕上雕刻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 中日甲午战争”等重要历史时段。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这组浮雕,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与甲午战争紧密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那些惊心动魄的战役。前面背景上刻着“甲午战败,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面刻着“平壤战役”、“黄海海战”、“鏖战辽东”三个战役。</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巨大的弧形墙面上,“国殇•1894—1895 中日甲午战争史实展”几个大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一下子就将大家带回一百多年前甲午战争那段惨痛的历史之中……</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这里陈列的是一个日晷(又称日规)的造型。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时的一种计时仪器。在这里,是将日晷的计时功能运用于陈列中,将近代史中重要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一一罗列。在日晷的醒目位置,我们可以看到“1894 甲午战争爆发”,这样一个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特殊年份和重大事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觉得,这个陈列品应该称其为“历史晷”。</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一面以大型沉积岩为背景墙,与这座军舰舰首造型融为一体,象征着历史的深邃与久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北洋海军军舰舰首造型的大型展品,大型沉积岩制作的舰首,左上方雕刻着清朝的“黄龙旗”(即“黄底蓝龙戏红珠旗”),粗大的铁链连着沉重的铁锚,这个巨大的舰首与沉积岩背景墙,共同构成了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展厅里面,一幅巨大的立体字映入眼帘:“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也许,百年前的梁启超为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远赴日本留学的时候,心中想的便是中华民族实现自强、求富的强国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前言:1894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史称甲午战争。为抵御外侮,中国广大军民前赴后继,浴血抗敌,表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甲午战败,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无比深重的灾难。此战不仅改变了亚洲的传统战略格局,而且对世界的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陈列馆场景(一)。这天来陈列馆参观的观众还是比较多的。</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战前的中国和日本。左边是北洋大臣李鸿章1894年5月来威海校阅海防时亲笔题写的楹联“万里天风永靖鲸鲵波浪,三山海日照来龙虎云雷”。通过这幅楹联,可以看出李鸿章作为北洋海军缔造者,对这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引以为豪并寄予厚望,那就是保卫大清国的万里海疆永远风平浪静。</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探索富国强兵之路。下面图片从左至右:同治帝(1856—1875),爱新觉罗•载淳,咸丰帝之子,清朝第十一位皇帝,1861年即位,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慈禧太后(1835—1908),咸丰帝贵妃,同治帝生母。1861年,年幼的同治帝即位,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控制朝政,成为同治与光绪两朝的实际当权者;光绪帝(1871—1908),爱新觉罗•载湉,是醇亲王奕譞与慈禧太后妹妹之子。1875年即位,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朝政大事由慈禧太后主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展品展示:上左:奕譞关于北洋海军成军等事项的批件;上右:海军衙门黄模;下左:关于各地海防事务均纳入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管理的谕旨;下右:李鸿章奏报北洋海军军官设缺清单。上述文件均为复制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照片说明:上左:福建船政内设前后学堂,1866年创办,专门培养海军驾驶、轮机和舰船制造人才,是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摇篮;上右:1877年,清政府选派船政学堂学生赴英法留学,其中驾驶班 12名赴英国学习海军;下(自左至右):恭亲王奕䜣(1833—1898);醇亲王奕譞(1840—1891);李鸿章(1823—1901);张之洞(1837—1909);左宗棠(1812—1885);沈葆桢(1820—1879)。</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下旨“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并确立了“先从北洋精练水师一支以为之倡,此外分年次第兴办”的建军方略,北洋海军得到优先发展。</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这边玻璃橱窗里,展示的是北洋海军舰船模型,模型比例均为1:30。</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定远”舰模型。同型号“镇远”。排水量:7335吨;主尺度:94.5X18X6米;航速:14.5节;下水时间:1881年;建造:德国伏尔铿船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定远”舰当时称为“亚洲第一巨舰”,是从德国引进的世界上最先进的一艘铁甲舰,1885年回国入役。在甲午战争中,“定远”舰是北洋海军的旗舰,1895年2月,日军攻击北洋舰队的驻泊地——威海卫,“定远”舰被潜入军港内的日本鱼雷艇击伤搁浅。为了不使“定远”舰落入敌手,“定远”舰管带刘步蟾遂下令将战舰炸毁。甲午战后,“定远”舰被日军大肆拆卸,武器与舰材被当作战利品运去日本,剩余残骸沉于海底。</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济远”舰模型。排水量:2300吨;主尺度:71.93X10.36X5.18米;主机功率:2800马力;航速:16.5节;下水时间:1883年;建造:德国伏尔铿船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济远”舰是中国清朝末年在德国订造的新式巡洋舰,是德国船舶工业史上设计建造的第一型穹甲巡洋舰,为后世的德国巡洋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积累,1884年10月29日,李鸿章亲自将这艘军舰命名为“济远”。1895年2月17日,“济远”舰在威海被日军俘获,编入日本舰队,仍保留“济远”舰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致远”舰模型。同型舰“靖远”。排水量:2300吨;主尺度:76.2X11.58X 4.57米;主机功率:5500马力;航速:18节;下水时间:1886年;建造: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致远”舰是中国北洋海军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订购建造的穹甲防护巡洋舰,是北洋海军主力战舰中速度最高的。在甲午海战中,“致远”舰在弹药将尽且遭受重创后,由管带邓世昌下令撞击日舰“吉野”,欲与敌舰同归于尽,不幸被敌舰击中鱼雷发射管引发爆炸沉没,全舰官兵246人为国殉难。</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经远”舰模型。同型舰“来远”。 排水量:2900吨;主尺度:82.4X12X5.1米;主机功率:4400马力;航速:16节;下水时间:1887年;建造:德国伏尔铿船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经远”舰是北洋海军的一艘装甲巡洋舰,由德国伏尔铿船厂建造,与“来远”舰为同级姊妹舰。1885年11月,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中国驻德国公使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此二舰 。1894年9月17日,两舰都参加了黄海大战。“经远”舰在管带林永升指挥下奋勇作战,随“致远”舰冲击日本舰队,在被日舰重创后奋然撞向日舰,意与其同归于尽,不幸被日联合舰队四艘巡洋舰集火击沉,包括管带林永升、帮带大副陈荣、二副陈京莹在内的全舰231名官兵为国献身,仅16人生还。</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左为“平远”舰模型。排水量:2150吨;主尺度:60X122X4.2米;主机功率:2400马力;航速:10.5节;下水时间:1889年;建造:福建船政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平远”舰,是清朝福州船政局参考“超勇”与“济远”和法国设计建造的全钢甲军舰,设计制造出的中国第一艘全钢甲军舰,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1894年参加黄海海战,1895年被日军接收,编入日军。于1904年日俄战争时在旅顺对开海域触雷沉没。</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左为 “广甲”舰模型。排水量:1300吨;主尺度:67.36X10.06X3.77米;主机功率:1600马力;航速:14.2节;下水时间:1887年;建造:福建船政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甲”舰是福州船政于19世纪建造的一条铁胁木壳船。早期在广东水师服役,后来在1894年的海军会操中留在了北洋海军,参加了黄海海战,在战斗中逃跑,之后不慎触礁,不久被路过的日军舰队击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为“广乙”舰模型。排水量:1003吨;主尺度:71.63X8.23X3.96米;主机功率:2400马力;航速:16.5节;下水时间:1889年;建造:福建船政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乙”舰由福州船政局建造,1890年11月30日竣工,采用全钢材质。原隶属于大清广东水师。甲午战争爆发前,因朝鲜半岛局势日趋紧张,“广乙”舰与“广甲”舰、“广丙”舰三舰被调入北洋海军。“广乙”舰在1894年7月25日上午发生的丰岛海战中,作战英勇,曾以单舰力战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三舰,击伤敌舰。后被重创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为了不被敌人掳掠而燃火自焚沉没,是甲午战争中损失的第一艘中国战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为“操江”运输舰模型。排水量:640吨;主尺度:47.75X8.61X3.25米;主机功率:400马力;航速:9节;下水时间:1869年;建造:江南制造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操江”运输舰,是上海江南制造局于1869年建造的第二艘军用舰船。“操江”舰建成后归属南洋水师,1871年被调入北洋海军服役,长期来往于旅顺与烟台运输物资。该舰偶遇了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其时该舰作为通报舰,在“济远”舰、“广乙”舰退出战斗后,被日舰“秋津洲”俘虏,“操江”舰后被编入日本海军保留原舰名,投用于执行日本本土防卫,1903年5月触礁沉没。</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玻璃橱窗展示的北洋海军部分舰船模型。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时,舰队拥有大小舰船25艘,排水量4万多吨,官兵4000余人。除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外,还有巡洋舰7艘(致、经、济、来、靖、超勇、扬威),炮舰6艘(镇东、西、南、北、中、边),鱼雷艇6艘(左一、二、三、右一、二、三)、教练船3艘(威远、康济、敏捷)、运输船1艘(利运),在山东威海卫和辽宁旅顺建立了完善的军港和基地,实力一度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甲午海战的惨败,不仅是一支舰队的覆灭,更是一个王朝的崩塌,一个民族的觉醒。这场战争为何会以中国的失败告终?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在反思中寻找答案,而这些反思,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展示的这门炮,叫“克虏伯1880式样150毫米口径舰炮”(复制品)。炮身长:5220毫米;初速:580米/秒;有效射程:11000米;理论射速:1发/分钟;制造:德国克虏伯炮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另一个角度看“克虏伯1880式样150毫米口径舰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洋海军军舰铁锚。年代:1880—1895年。历经百余年的铁锚上布满了沧桑,却永远镶嵌着报国的忠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铁锚像握拳宣誓的北洋海军水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列馆场景(二)。观众们在观看展示的老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柜里展示的新式毛瑟连发步枪(复制品)。制造:德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新式雷明顿单发步枪(复制品)。制造:美国;下:清军步枪子弹。年代:1895年;鹿角嘴炮台附近出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旧式前膛步枪。年代:十九世纪中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旧式前膛手枪。年代:十九世纪中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炮弹。口径:280毫米、残长640毫米;年代:1894—1895年;右:穿甲弹。口径:240毫米、长820毫米;年代:1894—1895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穿甲弹。口径:210毫米、长680毫米;年代:1894—1895年;右:炮弹。口径:150毫米、长500毫米;年代:1894—1895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代官员的帽子。年代:清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洋海军军乐队用西洋铜号。年代:1888—1895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洋海军舰用抛锚钩。年代:1883—1895年;1988年出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铁链;右:“济远”舰扶手。年代:1883—1895年;1988年出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济远”舰前主炮减震器。年代:1883-1895年;1988年出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展示的几款军服(复制品)分别为:北洋海军军官夏装、春秋装;北洋海军士兵春秋装、夏装。从左至右:管带(舰长),穿军官夏装;驾驶大副,穿军官春秋装;管旗头目,穿士兵春秋装;陆战队员,穿士兵春秋装;帆缆头目,穿士兵夏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日本骑兵少尉常服。年代:1868—1912(明治时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日本军官指挥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日本陆军军用装备;右:《关于在华日本人心得规定》。年代:1873(明治六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甲午战争要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洋海军“济远”舰甲板(侧面拍摄)。左板长3100、宽 150、厚50毫米;右板长 2150、宽 140、厚50毫米。年代均为1883一1895年;1988年出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洋海军“济远”舰甲板(正面拍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甲午战争。1894年,旧历甲午年,导火线:朝鲜东学农民起义,日本蓄谋挑起战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日本打开战争魔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雕塑:左宝贵血战玄武门。左宝贵(1837—1894),山东费县(今临沂市平邑县)人,回族。广东高州镇总兵,奉军统领。甲午平壤战役中,率军防守牡丹台,亲临玄武门指挥作战。炮手阵亡后,亲自操炮击敌,不幸胸部中弹,壮烈捐躯。他是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清军最高级将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黄海大海战。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在黄海北部海域遭遇,爆发了自有蒸汽装甲战舰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海战历时约5个小时,北洋海军损失4舰,日本海军也遭重创。丧失了黄海制海权。此后,北洋海军逐步丧失了黄海与渤海的制海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94年9月17日,黄海大东沟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北洋舰队遭到日本联合舰队的袭击。海战中,北洋海军广大官兵为了国家利益,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捍卫民族尊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京莹便是其中的一员。陈京莹,福建闽县人。毕业于天津水师学堂第一届驾驶班。1887年赴德国接带“经远”舰回华;1889年升补守备:1894年补用都司并赏戴花翎。甲午战争爆发前,他在写给父亲的家书中,他表达了战死沙场、为国尽忠的决心。黄海海战中力战不屈,与管带林永升等将士壮烈捐躯,时年32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通过场景复原及超写实塑像等陈列手段,再现战前陈京莹于舰舱内书写家的场面及海军官兵舰上生活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京莹家书:左:父亲大人福安:敬禀者,兹接中堂来电,召全军明日下午一点赴高,未知何故。然总存一死而已。儿幼蒙朝廷造就,授以守备,今年大阅,又保补用都司并赏戴花翎,沐国恩不可谓之不厚矣!兹际国家有事,理应尽忠,此固人臣之本分也,况大丈夫得死战场幸事耳。父亲大人年将古稀,若遭此事,格外悲伤,儿固知之详矣。但尽忠不能尽孝,忠虽以移孝作忠为辞,而儿不孝之罪,总难逃于天壤矣!伏望勿以儿为念。然秀官年虽尚少,久莫能待,而诸弟及泉官年将弱冠,可以立业以供寂水也。且家中上和下睦为贵,则免儿忧愁于地下矣!若叨鸿福,可以得胜,且可侥幸,自当再报喜信。幸此幸此!儿京莹又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洋海军官兵舰上生活场景复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黄海海战中日海军巡航路线示意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铸铜雕塑:黄海英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 —1894年9月17日),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属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 )人。中国晚清爱国将领,民族英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1894年9月17日爆发的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在战舰受创燃起大火、船身倾斜的情况下,全速撞向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号,决心与其同归于尽。但在行驶途中,“致远”舰爆炸沉没,邓世昌同全舰绝大部分官兵一同壮烈殉国 ,年仅四十六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致远舰全体官兵合影。英雄魂归大海,精神世代永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面墙上是鸭绿江战役形势图。下:克虏伯75毫米口径后膛行营炮。炮身长:1500毫米;弹头重:4.3千克;有效射程:5000米;理论射速:1发/分钟;制造:德国;中国陆军装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格林十管机关炮。口径:11毫米;炮身长:1220毫米;弹头重:0.2千克;有效射程:500米;理论射速:300发/分钟;制造:美国;中国陆军装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格林十管机关炮。口径:11毫米;炮身长:1220毫米;弹头重:0.2千克;有效射程:500米;理论射速:300发/分钟;制造:美国;中国陆军装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款格林十管机关炮,不仅与前款的名称相同,而且各项技术参数等完全一样,只是外观不同。前款十管机关炮,采用十根枪管横向排列的机械结构,通过摇柄驱动实现连续射击,主要装备陆军;而这款十管机关炮,用手把摇动枪管围绕轴心转动的转管武器,不仅装备陆军,北洋海军的“定远”、“镇远”、“致远”、“靖远”规也安装了此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克虏伯行营炮弹药车(复制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列馆场景(三)。左边是“金州曲氏投井殉节”的复原场景。断墙残垣的院内,一口辘轳老井旁,妇孺几人相互搀扶,有的紧抱怀中襁褓里的婴儿,有的相拥而泣,邻院的房屋已经燃起烈火,浓烟烈火无情肆虐,此时一位妇女已经纵身跳入井内,现场的妇幼老小哭泣着、痛苦地做着最后的抉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展现的是1894年11月6日,日军进犯金州城时的历史一瞬,是甲午战争中日军野蛮行径的一个缩影。“曲氏投井”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枪炮下的中国老百姓不甘受辱、顽强抗争的人性自尊和民族自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济远”舰右舷观察口。年代:1883—1895年;1988年出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清军用的铜壶。年代:清末;右上:清军军号;右下::清军信号枪。年代:清末。看到这些一百多年前,清军使用过的物品,一股沉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法制望远镜;中:日军步枪刺刀;右:日本军官指挥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军骑兵用仪仗龙旗。年代:清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清军装备的大刀。年代:清末;右:雷明顿单发步枪(复制品)。年代:十九世纪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军士兵军服上衣(铭军中军右营左哨正勇)。年代:1894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军舰螺旋桨。年代:清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列馆场景(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丁汝昌等将领群像雕塑。日军大兵压境,丁汝昌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积极联络海陆守军,以寡敌众,坚守孤岛。在弹尽援绝的最后关头,他拒敌诱降,悲愤殉国。刘步蟾、杨用霖、张文宣、戴宗骞等将领也自杀殉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字禹廷、雨亭,安徽庐江人。晚清北洋海军统帅,北洋水师提督,近代中国首位海军司令,爱国将领、民族英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95年,丁汝昌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坚持抵抗日军的围攻,并严词拒绝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的劝降和北洋海军洋员等的逼降,后见援兵无望,服毒自尽。丁汝昌死后,变节者假借了丁汝昌的名义在投降书上签字,不仅出卖了民族利益,还使丁汝昌蒙受不白之冤。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清廷才为丁汝昌平反昭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丁汝昌的雕蟒红木座椅。年代:1888—1895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诺典费尔德四管机关炮(复制品)。口径:25毫米;炮身长:1200毫米;弹头重:0.2千克;有效射程:2000米;理论射速:350发/分钟;制造:英国;中日两国海军均有装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哈乞开斯单管速射炮(复制品)。口径:47毫米;炮身长:2800毫米;弹头重:1.5千克;有效射程:3500米;理论射速:20发/分钟;制造:英国;中日两国海军均有装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鱼雷。年代:清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舰用四齿铁锚。年代:北洋海军时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炮弹。口径240毫米、长740毫米;年代:1894—1895年;下:丰田隆成收藏的威海卫战役中的水雷引信部弹壳。年代:1895年;丰田隆成外孙直栗邦辅(日本)捐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住这些数据:刘公岛被俘清军共5137人。其中北洋海军3097人,陆军2040人。北洋海军被俘军舰:镇远舰 济远舰 平远舰 广丙舰 镇东炮舰 镇西炮舰 镇中炮舰 镇南炮舰 镇北炮舰 镇边炮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甲午巨痛,国耻民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马关春帆楼谈判。1895年3月19日,北洋大臣李鸿章抵达日本马关,奉命与日本议和。由干日军在战场上的步步进逼,加之往来密电被日本破译,李鸿章虽在和谈中“竭力申说”也无济于事。经过七轮艰难谈判,清政府被迫接受了屈辱的《马关条约》。4月17日,中日双方代表在条约上签字画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口警世钟上面是黄龙旗,下面铸着:“铭记历史,警钟长鸣;强我海防,兴我海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列馆内最后的几个大字:“历史在这里沉思”,仿佛告诫着每一个华夏子孙: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我们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传承先辈精神,不忘初心,逐梦前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结语:甲午战争是一次沉重的挫折。战争的惨痛失败,使中国从“天朝大国”沦为“东亚病夫”;继之又遭到列强疯狂瓜分,使中国陷入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甲午战争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战败的强烈刺痛,惊醒了沉睡千年的中国人。无数志士仁人为了追求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在屈辱中奋起抗争,在苦难中不懈探索,走上了救亡图存之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结束后,我在远处,再一次拍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我想,上面这座人物雕像,不仅仅指的是邓世昌,雕像也是北洋海军全体爱国将领的化身,他代表的是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而浴血奋战的所有爱国将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记:参观完“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后,感觉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通过查阅资料,写完这篇美篇后,对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写作过程中,那一段段文字,已经化为一幅幅激烈的战斗场面,不断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似乎看见了“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军舰起火燃烧、舰体倾斜的时刻,下达了最后的作战命令:“开足马力,撞沉吉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甲午海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它留下的悲壮与反思,如同警钟,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提醒着我们: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战争,而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缅怀先烈,不是为了沉溺悲痛,而是为了汲取前进的力量。愿北洋海军的英魂安息,愿中华民族永远不再遭受这样的屈辱,愿太平洋上的波涛,永远见证和平与繁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