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山西的煤炭记忆里,汾西矿务局的根脉藏在富家滩煤矿,中盛煤业的故事则始于张家庄煤矿。而张家庄煤矿那间食堂的起起落落,不仅盛着矿工们一粥一饭的烟火日常,更悄悄记下了从集体主义的热血年代到市场经济转型阵痛的时代脚步,藏着几代人的精神印记。</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岁月深处的张家庄煤矿食堂印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口叙/任秀林 整理/韩 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太岳山脉北段的群山之间,山地丘陵连绵起伏,汾河水裹挟着泥沙日夜奔流,涛声穿越山谷回荡不息。就在这片兼具苍茫与厚重的土地上,原汾西矿务局张家庒煤矿曾是无数矿工用青春与汗水浇筑的热血阵地。而食堂,这座矿区里最具烟火气的建筑,不仅承载着矿工们的辘辘饥肠,更镌刻着时代变迁的深深烙印。那些关于食堂的记忆,如同矿灯在黑暗巷道里的微光,虽历经岁月磨洗,却始终在时光深处闪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 上图中盛煤业分公司原煤发运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初创岁月:泥土与汗水筑就的烟火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矿初级最原始的日子,像刚从煤层里刨出的原煤,带着粗糙的棱角和原始的温度。那时的张家庒煤矿,食堂是矿区最简陋却也最热闹的所在。最初只有两座食堂,一座供干部用餐,一座为工人服务,泾渭分明的划分里,藏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等级印记。干部食堂便设在杨家大院——这座在矿区兴起前便已存在的旧式院落,青砖瓦舍虽不奢华,却带着岁月沉淀的规整,木梁上隐约可见的雕花,依稀能窥见它早年作为地方望族居所的旧影;而工人食堂就建在矿区边缘,土墙草顶,风一吹便簌簌作响,仿佛随时会在风中散架,与杨家大院的沉稳形成了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7年,矿上决定修建办公院,新食堂也随之破土动工。这座伴随办公院而生的食堂,成了干部食堂的新归宿,同时也承担起为机运队职工供餐的任务,有道是:“一棚茅舍避尘沙,锅釜温粥百姓家。隔壁机声连画栋,明窗暖灶映朝霞。同燃烟火炊朝夕,各奉羹汤慰岁华。两处香风传矿里,舌尖滋味各天涯”。从此“机运食堂”的名号打碎了“工人食堂”便在矿区传开。机运队的工人大多是技术骨干,常年与机器打交道,他们的手掌沾满油污,笑声却格外爽朗。每到饭点,机运食堂门前便会聚集起一群穿着蓝色工装的汉子,饭盒碰撞的叮当声与谈笑声交织,成了矿区午后最鲜活的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8年,军事化管理的浪潮席卷矿区,食堂也随之换了新模样。工人食堂被划归一二营,机运食堂摇身一变成了三营食堂,原本简单的供餐体系被注入了军事化的严谨。为了适应生产规模的扩大,矿上又增建了两座食堂:基建科的四营食堂和机关的五营食堂。四座食堂像四颗棋子,在矿区的版图上错落分布,每到用餐时间,穿着矿服标识服装的矿工们涌向各自的食堂,队伍整齐得像即将下井的矿工队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下,食堂作为“分配公平”的集体生活象征,从1958年夏开始在全国普遍兴起;到1961年夏,随着政策调整与实际困难显现,公共食堂基本解散,历时4个年头,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过这样的存续周期在具体单位中更为短暂;不过在矿上的1960年,全国性的大精简浪潮波及矿区,基建科被撤销,为其服务的四营食堂也随之在岁月中消失。那些曾在四营食堂门口排队打饭的基建工人,有的被调往其他矿区,有的转行下井采煤,只留下空荡荡的食堂旧址在风雨中逐渐破败,后来成了孩子们捉迷藏的乐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所有食堂中,工人食堂资历最老,也最让矿工们印象深刻。它坐落在农民水渠旁,仿佛是被水渠遗忘的孩子,常年与潮湿为伴。食堂的房顶与水渠齐平,每到雨季,渠水上涨,食堂里便潮气弥漫,墙壁上总是挂着一层细密的水珠,地面更是湿滑难行,稍不留意就会摔跤。污水无法自然排出,只能靠人工一桶桶往外拎,久而久之,食堂门口的土路被浸成了泥沼,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座长30米、宽6米、高3米的食堂,更像是一座低矮的砖瓦房,狭小的窗户吝啬地透进几缕阳光,勉强照亮屋内斑驳的墙壁。食堂里永远弥漫着一股复杂的气味——煤烟味、汗水味、饭菜的热气与潮湿的霉味交织在一起,刚走进食堂的人总会忍不住皱起眉头,但矿工们早已习惯了这独特的味道,甚至能从中嗅出今天的主菜是土豆还是白菜。除了这些,包菜也是那会儿冬春食堂的常见主菜,按当地土话,人们都叫它“回只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到开饭时间,食堂里便人声鼎沸。矿工们穿着沾满煤灰的工装,端着搪瓷饭盒排起长队,黝黑的脸上挂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打饭的师傅挥动着大铁勺,在几口大铁锅里搅动着,菜香混着蒸汽升腾而上,模糊了屋顶的横梁。矿工们捧着热气腾腾的饭菜,或蹲在食堂门口,或坐在墙角的长凳上,狼吞虎咽地吃着,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进饭盒里,他们却浑然不觉。对这些刚从井下上来的汉子来说,这简陋食堂里的一餐热饭,是对疲惫身体最温暖的慰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自力更生:四万经费建起的民心工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间的指针走到1970年,这座饱经风霜的工人食堂早已不堪重负。墙壁多处开裂,屋顶时常漏雨,冬天寒风从门缝里灌进来,饭菜刚端上桌就凉了半截。矿务局终于批准了四万元的大修经费,消息传到矿区,矿工们奔走相告,都盼着能早日用上像样的食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矿上召开大修会议那天,会议室里坐满了各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人代表。烟雾缭绕中,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大修方案,有人说要重新砌墙,有人提议更换屋顶,还有人建议把窗户改大些。轮到我发言时,我看着墙上挂着的食堂平面图,深吸了一口气说:“同志们,这食堂的病根不在墙壁和屋顶,而在它的地点和结构。就算花再多钱大修,潮湿、阴暗的问题也解决不了。我建议,用这四万元钱,咱们自力更生,在农渠上方新建一座食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有人面露疑惑,有人陷入沉思,也有人眼中闪过一丝兴奋。我继续说道:“咱们自己设计、自己修建,工人同志利用下班或休息时间背石头到工地,家属们捐献家里的铁丝、铁钉,各生产队支援些木料。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定能建起一座像样的食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话音刚落,经营矿长张洪义第一个拍起了桌子:“这个主意好!我看行!”参会人员纷纷点头赞同,原本沉闷的会议室瞬间变得热烈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新食堂的样式,有人提议要建得宽敞些,有人强调一定要明亮通风,还有人说要多设几个打饭窗口,免得大家排队太久。在众人的期盼中,一座十八米宽、四米高、总面积达600平方米的新食堂建设计划,就这样定了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工程动工那天,矿区里像过节一样热闹。天刚蒙蒙亮,工人们就背着工具来到工地,有的挥着锄头平整地基,有的推着独轮车运送材料,还有的爬上脚手架测量放线。下班后,原本应该回家休息的矿工们,却不约而同地来到工地帮忙,他们肩上扛着从山坳里背来的石头,额头上渗着汗珠,脸上却洋溢着笑容。孩子们也跑来看热闹,有的帮着递工具,有的在一旁捡拾散落的铁钉,清脆的笑声洒满了整个工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属们更是把工地当成了自己的家。王大嫂从家里翻出珍藏多年的铁丝,那是她丈夫年轻时在机修厂攒下的;李大妈把准备给孙子做小推车的铁钉捐了出来,说食堂建好了比啥都强;张大姐带着几个妇女在工地旁支起了灶台,为干活的人们熬着绿豆汤,绿豆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各生产队也送来的木料堆在工地一角,粗细不一的木材上还带着新鲜的树皮,散发着松木的清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段日子里,整个矿区都沉浸在建设的热潮中。白天的工地机器轰鸣,夜晚的工地灯火通明,矿工们用双手一点点搭建着新食堂的骨架。我至今清晰地记得,为了赶在五一节前完工,大家几乎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临近五一的那天,我和经营矿长张洪义一起在房顶上钉望板,阳光晒得瓦片发烫,汗水浸湿了我们的衣衫。望着远处矿区家属区的方向,我想起家里六口人还等着过节,可供应的三斤粉条总共一元五角一分钱,我却掏不出来。犹豫了很久,我终于鼓起勇气对张矿长说:“张矿长,能不能借我一元钱?家里等着买粉条过节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矿长愣了一下,随即从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一元钱递给我,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放心,等食堂建好了,咱们天天有粉条吃。”那一刻,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远处传来工友们的号子声,我握着那带着体温的一元钱,心里既酸涩又温暖。这一元钱的记忆,像一枚钉子,深深钉在了我的岁月里,让我永远记得那段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凭着这样一股自力更生的劲头,一座宽敞明亮的大食堂终于在批准的四万元经费内建成了。当第一缕阳光透过宽大的窗户照进食堂,照亮光滑的水泥地面和整齐的餐桌时,所有参与建设的人都红了眼眶。食堂的墙壁洁白平整,屋顶的木梁排列整齐,六扇大窗户让整个食堂洒满阳光,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潮湿与霉味。开饭那天,矿工们排着队走进新食堂,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光滑的墙壁,脸上满是骄傲与自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座食堂的建成,并非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威力。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正是靠着坚定的信念和集体的力量,矿工们用双手创造了奇迹。新食堂里飘出的饭菜香,不仅填饱了矿工们的肚子,更温暖了他们的心,成为那段艰苦岁月里最明亮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风向转变:改革开放后的金钱迷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吹到了张家庒煤矿,矿区的空气中开始弥漫着不一样的气息。曾经的政治挂帅让位于经济建设,金钱逐渐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尺,这种转变在矿区的方方面面悄然发生,而食堂及相关基建项目的变化,更是成了时代变迁的缩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办公室秘书马礼在文章《记一次矿领导触及灵魂的民主生活会》中,真实记录了那个转型期的矿区生态。文章里的民主生活会,本应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阵地,却成了领导们相互指责的战场,每一句话都透着金钱的味道,每一个眼神都藏着利益的算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会议开始时,矿长首先发言,语气中带着几分愧疚。他说:“八八年招标当了矿长后,我作为大家的班长,没有尽到班长的职责,要求的多,检查的少,会上定的多,会下干的少,抓日常事务多,矿上的大事抓的少。特别是主观上认为各口都有分管的副矿长把口,致使我矿在基本建设这一块,群众意见挺大,任其自流。比如工会做的八角楼,要价二三十万元,钱花在那儿?怎么用了这么多钱?是谁批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矿长的话音未落,分管基建的副矿长便迫不及待地开口了,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满:“刚才矿长提到工会八角楼问题,花了二三十万是有根有据的,施工有预算,按图纸施工还有错吗?”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将矛头指向了矿长:“一个矿上的丰田车,光修理就花去十多万,工人们都说:拉上矿长太太到处游山玩水,花的是谁家的钱?为啥近处能修非要跑到远处修,我看这里有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矿长一听顿时急了,脸颊涨得通红,拍着桌子反驳起来,将土建方面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一股脑儿倒了出来。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降到冰点,原本应该坦诚交流的民主生活会,变成了一场针锋相对的争吵。你指责我的八角楼造价虚高,我揭发你的公车私用;你质疑我的审批程序,我曝光你的灰色支出,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在金钱面前变得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会议上的内斗,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金钱在一些人心中的地位。曾经在建设食堂时并肩钉望板的默契不见了,曾经为了集体利益无私奉献的精神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对金钱的追逐和对利益的算计。矿级领导如此,下级人员又怎能独善其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矿区,基建项目成了某些人捞取利益的“肥肉”。工会的八角楼到底用了多少材料,花了多少人工,没人说得清;丰田车的修理费为何如此高昂,为何舍近求远去修理,成了矿区公开的秘密。而矿工们依然在井下辛勤劳作,他们黝黑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却看不懂这些领导们的弯弯绕绕。他们只知道,食堂的饭菜越来越贵,质量却越来越差;矿区的福利越来越少,领导们的小轿车却越来越高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在新食堂里遇到当年一起背石头的老王,他正端着一碗稀粥,就着咸菜慢慢吃着。看到我,他叹了口气说:“当年咱们亲手建的食堂,如今连碗像样的肉菜都吃不起了。听说上面建个八角楼花了二三十万,那得买多少肉啊!”我看着他满是老茧的双手,那双手曾搬过无数块石头,如今却连一碗肉菜都难以企及,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说不出话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实的工人们或许不知道领导们在会议上的争吵,或许不清楚那些基建项目背后的猫腻,但他们能感受到时代的变化。曾经那个大家一起背石头建食堂的矿区不见了,曾经那种“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精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金钱至上的风气和越来越深的阶层鸿沟。他们依然在井下挥洒汗水,依然在食堂里解决温饱,只是眼神里的光芒渐渐黯淡,多了几分迷茫和无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下图为中盛煤业分公司机关办公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四、岁月回响:食堂印记里的时代启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张家庒煤矿早已没了当年的热闹景象。矿区的楼房里住满了外来户,矿上走动的也全是陌生面孔,连曾经承载着无数烟火气的食堂,也在岁月的侵蚀下渐渐消失无踪。但那些与食堂相关的记忆,却像被精心保存的老照片,始终在我的脑海中清晰如昨。从最初那座简陋潮湿的工人食堂,到众人自力更生建起的宽敞新食堂,再到改革开放后在金钱迷局中悄然变迁的食堂风貌,这座建筑的每一次迭代与转身,都深深折射着时代更迭的沧桑轨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常常会想起1970年的那个春天,整个矿区都为建设新食堂而沸腾。矿工们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工地,家属们把家里的宝贝拿出来捐献,孩子们在工地旁嬉戏打闹,那种万众一心的场景,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那座用四万元建成的600平方米食堂,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它见证了集体主义精神的力量,见证了劳动者双手的伟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改革开放后的那场民主生活会,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弱点和时代的阵痛。当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当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曾经的理想和信念便会在物欲横流中迷失方向。那些在会议上相互指责的领导们,或许忘记了自己最初的使命,忘记了矿工们期待的眼神,更忘记了那座用汗水和真情建起的食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无论是建设食堂时的自力更生,还是改革开放后的金钱迷局,都不是某一个人的功过,而是时代浪潮下的必然轨迹。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集体主义精神是凝聚力量的纽带,让人们能够克服困难、创造奇迹;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精神建设,如何坚守初心与底线,成了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课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但那些刻在食堂印记里的道理却从未改变。自力更生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集体主义的温暖永远值得珍惜,而清正廉洁的品格更是每个为官者应有的底色。就像当年那座用双手建起的食堂,虽然简陋,却充满了真情;就像那一元钱的记忆,虽然微小,却温暖了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早已离开了张家压煤矿,但每次想起那段岁月,想起那座食堂,心里依然会泛起涟漪。我仿佛还能看到矿工们背着石头走向工地的背影,听到他们爽朗的笑声在矿区回荡;仿佛还能闻到新食堂里饭菜的香气,感受到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身上的温暖。这些记忆,是岁月馈赠的植物,也是时代留下的启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在干,天在看,凡是贪财者,有谁好下场?"马礼文章里的这句话,或许是对那个时代最好的注解。而那些在自力更生中闪耀的人性光辉,那些在集体建设中凝聚的精神力量,却永远留在了张家压煤矿的岁月里,留在了那座食堂的砖瓦木石中,成为照亮后来者的精神之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记忆中,一座食堂或许微不足道,但它承载的记忆和启示,却足以让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回望初心,坚守本心。这便是张家压煤矿食堂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岁月深处最动人的回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瓦舍曾迎汗满衫,砖石共筑暖三餐。风痕漫过流年事,烟火犹存岁月甘。”如今,这些关于矿食堂的旧事,都化作了美篇里的一行行文字、一幅幅图景。在这片记录矿区生活的天地里,那些汗水与欢笑、艰辛与温暖,都有了安稳的归宿,与更多热爱生活的人相遇,让岁月深处的念叨,永远鲜活明亮。</p> 作者简介:韩雅,中专学历,退休后对写作情有独钟,心灵与文字相互交融,以笔墨为伴,用文字书写人生感悟和岁月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