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家·文学洛神萧红》第十七期·最赤诚最悲悯的民国女作家——萧红

小桥流水

<p class="ql-block">美篇号:519038</p><p class="ql-block">昵 称:小桥流水</p> <p class="ql-block">“一代文学洛神” 萧红的作品,不多,都称得上经典之作。第一部<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死场》,</span>石破天惊的成名之作,从写序、批改、到校稿和题写签名,鲁迅先生全程推助。第二部《呼兰河传》,<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人肺腑的力作,</span>文字技巧炉火纯青,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三部《马伯乐》,唯一一部长篇讽刺小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绝笔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有一段时光,沉淀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有一座城,我来过,便再也不曾远离,呼兰河,那是我一生的希望与憧憬。—一萧红</p> <p class="ql-block">这是2018年2月,我刚读完萧红的《呼兰河传》,摘抄发在朋友圈里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书中内容已不太记得,但这段话又切实地让我想起了某些东西。</p> <p class="ql-block">《呼兰河传》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在书里萧红以“我”的口味,记述着自己的家,自己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老厨子、二伯......</p><p class="ql-block">跟着文字的指引,穿梭于呼兰河城的大街小巷,感受那些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善良又勤劳的祖父,给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萧红童年最美好的记忆,祖父的</span>爱与温暖,和充满生机的后花园。园中追逐蝴蝶、摘食黄瓜,与祖父一起劳作、嬉戏,无忧无虑充满童趣的场景,展现人性的纯真及美好。</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在小说里也毫不留情地展现了小城中人们生活的另一面。小团圆的媳妇,活泼健康的女孩因婆婆的不满意,便遭受了种种非人的虐待,最终在众人的麻木与冷漠中含冤而死;家里的长工有二伯,一个如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一样的孤苦人,被封建伦理道德束缚,受尽周遭的嘲笑与欺凌,最终在绝望中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无力把握的命运,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那个时代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卑微的挣扎与沉重的无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家乡呼兰河,萧红的文字里铺就的画面,处处都是萧索,情感世界里写满悲凉,但是却让你读来欲罢不能,亦怅然若失。</span>我看到一句最经典直白的点评“文笔干净似雪,内心凛冽如刀。”</p> <p class="ql-block">而我,读出了萧红文字里的平实与真诚,质朴的文字里夹带着厚重的情感冲击,如同她呈现出的呼兰河般,安静且深沉,触及心扉。近乎白描的手法,将生活的细节一一呈现,没有刻意雕琢,却让人那么眷恋。书中的花草虫鱼生动活泼,仿佛在眼前跳跃;笔下的多个人物悲惨凄凉,如此地令人揪心。无需华丽的辞藻,已然让人动情。可以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呼兰河传》写尽了</span>她对家乡、对亲人、对生活的爱与痛,这是一部充满情感力量的文学作品。</p> <p class="ql-block">想了解一个人就去阅读她的文字,而对于萧红,我是倒转过来的,读了她的文字,我急于想了解她的人。因为鲁迅先生是她的伯乐,他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span></p> <p class="ql-block">萧红的作品,总是缠绕着一缕忧伤,这与她的情感生活息息相关。她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却也是不幸的。爱慕者众多,而真正疼爱她的人没两个。她两度生产,第一个因无力抚养,生下后就送了人;而在武汉的白朗家生下第二个孩子时,萧红身边没有相伴的爱人,孩子不久就夭折了。家庭和孩子,对萧红来说,拥有过,却是痛苦的、悲凉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萧红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span>是哈尔滨驻军的儿子汪恩甲。为了念书,萧红违抗家命,拒绝与汪恩甲结婚,尽管她心里喜欢这个人。萧红毕业后,得不到家人的资助,她选择投奔汪恩甲。萧红找到汪恩甲说明了来意,汪恩甲对送上门的萧红,没有拒绝。萧红就跟汪恩甲同居了,住在东兴顺旅馆。1932年日本人占据哈尔滨,在长春建立了伪满洲国,萧红想去北平读书,汪恩甲也满口答应,可萧红发现自己怀孕了。这汪恩甲本来就不尊重萧红,看到这情形跑掉了。这7个月两人连吃带住,欠下600多块钱,汪恩甲消失了,整个汪家也不见了。怀孕的萧红没法还钱,被店老板囚禁在小阁楼里。萧红急中生智,给哈尔滨《国际协报》的一个副刊写信去求助,诉说了自己的遭遇,整个报社内部就都知道了萧红的事。同情归同情,报社也拿不出来这么多钱来,但为了安抚萧红,就派萧军给她送些吃的和书过去。</p> <p class="ql-block">萧军是萧红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那天萧军送完东西转身就要走,走时看见地上散落着很多的纸片,他被那些只言片语吸引,突然间对萧红也有了兴趣。相见恨晚的二人,越聊越投缘,萧军下决心要搭救萧红。筹钱很难,但恰逢27天的大雨,哈尔滨陷入汪洋,店老板跑了,萧红靠一条民用的搜救船,逃出了旅馆。萧红找到萧军,萧军接受了她,可是萧红肚子里面怀着汪恩甲的孩子。几个月后,萧红自己到医院生孩子,生下个女孩,萧红送人了。</p><p class="ql-block">萧红与萧军度过了一段穷困但很快乐的时光。两个人穷得出门轮流穿同一件羊绒衫,同一条长裤。萧军找到工作后,会带萧红去外面吃饭,那是他们仅有的快乐方式。再后来萧军开始带萧红进行一些文学创作,两人很快合作出版了一本散文集《跋涉》。一经出版,轰动东北,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萧军还带萧红认识了东北圈很多的文人朋友。</p> <p class="ql-block">1934年的冬天,他们见到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特别认可萧红,在先生的帮助下,萧红出版了第一部小说《生死场》,名声大噪,成为文坛的一颗新星。同时萧军也出了一本书,反响也很好。两人一下子都出了名,但感情却出现问题。</p><p class="ql-block">萧军大男子主义严重,在他的眼里萧红只是他的附属品,但很多朋友包括鲁迅先生都更认可萧红,觉得萧红写的东西接地气,萧军自己写的东西虚幻一些。自负的萧军开始对萧红不满意,还动手打她,更甚者跟自己的粉丝谈恋爱,还跟朋友的妻子搞在一起。萧红默默忍受,萧军对她避而不见。1938年,他们俩一个去了延安,一个去了西安。</p> <p class="ql-block">萧军的离开,让萧红心灰意冷,她远赴日本疗伤。那期间,写了短篇小说《牛车上》。后又得知鲁迅先生病逝,她更是痛苦,仿如失却了光明。她强忍心中的悲痛,写下不少纪念先生的文字。有人这样说,在所有写鲁迅的文章中,萧红的作品写得最好,她甚至比鲁迅的终生伴侣许广平,更懂得鲁迅,更了解鲁迅的内心。鲁迅的眼光没有错。萧红此生用自己的才学,和对底层民众的悲悯情怀,证明了她就是鲁迅精神的真正传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端木蕻良是萧红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作为进步青年的</span>他跟萧红一起去的西安,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是萧红的一个粉丝,他崇拜萧红,对萧红特别地照顾。</p><p class="ql-block">萧红与萧军再见面的时候,他们正式分手。同月萧红跟端木蕻良准备到武汉结婚,可此时的萧红又怀了萧军的孩子。萧红和端木结婚不到两个月,广州沦陷了。端木靠着仅有的一张船票,自己一个人先去了重庆。留在广州的萧红,最终在好友白朗的家里生下孩子,也送了人,但这个孩子四天后便夭折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个月后,萧红去重庆找端木</span>。</p><p class="ql-block">1939年萧红跟着端木从重庆前往香港。端木与萧军不同,他给了萧红安稳的创作环境,和自由的写作空间。在香港,萧红才情爆发写下《呼兰河传》。可以说在生命中最后岁月完成的作品,无疑成为她的绝唱。茅盾先生称它为“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p><p class="ql-block">故园里春时的花朵和蝴蝶,夏时的火烧云和虫鸣,秋天的月光和寒霜,冬天的飞雪和麻雀,这些早已刻进萧红心里的家乡记忆,全部以文字的真实描绘写在了书中。萧红还用情感的针线,串联起了感人至深的人间故事,让这独一无二的“后花园”,生机盎然,经久不忘。</p><p class="ql-block">后来萧红得了肺结核,却被庸医误诊为喉瘤,动完手术,她插了吸管,连话也说不出来。而当时的端木自个儿跑到新加坡避难,把萧红交给自己的朋友骆宾基帮忙照看。</p> <p class="ql-block">那时战乱,医疗资源都跟不上,萧红的身体很快就垮了。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折磨,病榻上痛苦的萧红已奄奄一息,她在纸片上写道:“我这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p><p class="ql-block">萧红31岁去世,她短暂的一生充满了困顿、痛苦与挣扎。从小缺爱,只有爷爷疼她,身无分文的弱女子在那个年代真的很难。爷爷走后,她想找个可以依靠的人,在男人面前萧红只能委屈求全。如影随形的战乱,萧红的生活是漂泊的,她离开一个男人又投入另外一个男人的怀抱,却始终得不到呵护与疼爱。</p><p class="ql-block">鲁迅文学奖得主魏微在萧红百年诞辰时写:她就像一个小火炉,一个鱼跃飞身扑进这滚滚红尘,然而她这小火炉终究是不能烫伤任何人,她只是自顾自地烧着,伤了她自己。甚至对于爱,她也从来就没搞清爽过,虽然她一直在“爱”里头,她是太需要爱、也敢爱,却不知道怎么去爱的人。</p> <p class="ql-block">细看萧红这一生,母亲早逝,严父没有给过她爱,她只在祖父那里得到过温暖,和童年的乐趣。<span style="font-size:18px;">她本可以顺着家庭的意愿,嫁个好人家安稳度日。然而刚烈的性子,和一颗追求自由的心,她把生活过得穷困潦倒,让身体遭受折磨,感情上也备受打击。因为生命中缺爱,</span>内心自<span style="font-size:18px;">卑且敏感,她一直寻找爱,渴望爱又害怕爱,但却从未得到过长久安稳的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长中的女人,</span>做不到自立、自尊、自爱,如何谋生?只能靠男人,或许嫁个好人家,命运就改变了。然而命运并没有关照她,让她过着最卑微最残忍的日子,怀着上一个男人的孩子嫁给下一任男人,而且是两次;<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度把刚出生的孩子送人,可其中一个孩子还是死了。一个女人生产了两次,都做不成母亲,感受不到为人母的喜悦,她的慈母之心在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当年为了多念几年书,拒绝嫁人,她离家出走,是她一生痛苦的开始,那个时代那个大环境造成了她的第一个错。之后是选择男人的错误,她走投无路时跟着汪恩甲,汪恩甲跑了,她跟着萧军。萧军因为嫉妒背叛她,还对她家暴,她也默默忍受。直到对萧军彻底死心,她跟了萧军的朋友端木,没有家暴,没有吵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两人能互相体谅,她能安安静静地写作。然而战乱的年代哪有安宁?她一生的痛苦看似都是咎由自取,但实质这一切都源于她是个女人,并生在了那个旧社会。她的行为过错是那个时代不容许的。</p> <p class="ql-block">也正是因为她自己的经历,她写出了《呼兰河传》那样的惊世之作。萧红自己说:“我不懂政治,我对政治很外行,我只想写作。”她的作品都是些细微的东西,不起眼,但却有警醒的力量。她的作品有着独特的乡土记忆,也有谈及战争和革命,以及如鲁迅先生那般的对国民愚昧的批判。她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关切女性命运的作家,她真正看见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无力和苦难,并毫无保留的书写下来,一如自己的人生,可以说是她对自己凄凉遭遇的血泪控诉。</p> <p class="ql-block">萧红在香港辞世,市面上骨灰盒紧缺,<span style="font-size:18px;">端木蕻良在</span>一家古玩店买了一对素雅的花瓶,替代骨灰盒。这个无奈之举,仿似冥冥之中萧红的心底诉求。这朵盛开了半世的玫瑰,她的灵骨是花泥,理当回归花瓶。香港沦陷,为安全计,端木蕻良将萧红的骨灰分装在两只花瓶中,一只埋在浅水湾,如戴望舒所言,卧听着“海涛闲话”;另一只埋在战时的临时医院,也就是现在的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的一棵树下,仰看着花开花落。</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民国女作家——萧红!她用自己的人生为底板,谱写时代印迹,用作品获得了永恒的青春,虽然生命很短,但足够赤诚、足够悲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