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东南亚及巴新五国行 —— 印度尼西亚(望加锡)2025·7·16</p><p class="ql-block"> 印尼岛国固然风光旖旎,但海洋性天气的多变性却使得航班极不靠谱。古邦飞往望加锡五点半的起飞时间,延至七点才勉强起飞。我们原计划一下飞机便去赶乘望加锡前往托拉查九点半的夜巴,赶到车站却因晚到十分钟而错过车次。无奈,只能找酒店先安顿下来,后续行程也必将随之调整。 </p><p class="ql-block"> 早晨起来掀开窗帘一看,竟住在一间一线海景房的酒店。晨光初露,碧海蓝天。眺望海面,孤岛缥缈,百船漂泊。侧目看去,一朵艳丽的“莲花”盛开在海面之上,仔细端详,却是数不清的塔楼穹顶簇拥而起,红黄两色艳丽无比,不由令人神往。</p> <p class="ql-block"> 早饭后,沿着海岸朝“莲花”而行,途经港口码头,“莲花”近在咫尺,在眼前的海里勃然怒放。摆摊的华人老伯告诉我们,那是“99穹顶清真寺”。听后我有些迟疑,原先所见过的清真寺不是金色穹顶,便是蓝白马赛克装饰,如此红黄两色、艳丽辉煌的清真寺还是首次看到,彻底改变了我对清真寺的固有认知,不由产生错乱。转身顿悟,任何事物不该有固定的模式,美才是唯一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从老伯充满智慧的眉宇间可以看出,他定也是个非凡之人。他说:“对面清真寺共有99个穹顶,99这个数字在伊斯兰文化中极为重要,它代表真主的99种属性——至仁者、至慈者、永恒之主、宽恕者……每一个穹顶都对应一种神圣特质。设计师的灵感便产生于此,才建造出了这座惊世骇俗的伟大建筑。” </p><p class="ql-block"> 我听后更加迫不及待,恨不得插翅飞到对岸,只因太早,码头并无小船可乘,只得继续绕岸前行。 </p><p class="ql-block"> 原来沿岸竟是一个文化广场,处处都是雕塑雕像,处处都是用亚克力板制作的巨型文字。雕像大多是身着民族服装的舞者或农耕形象,讲述着印尼文明的形成历程。冒雨穿行于文化园区,不由频频驻足,欣赏拍照。</p> <p class="ql-block"> 绕过桥梁,清真寺像一团大雨也浇不灭的烈火,在眼前熊熊燃烧。我真的被这座伟大的建筑所震撼,塔楼林立,穹顶层叠,其色彩艳丽奔放。做工精致,造型精准,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效果只有一种,那就是美。</p> <p class="ql-block"> 雨中漫步在塔楼之间,大理石地面上薄薄的积水营造出一种极其玄妙的境域。我手指轻抚过一个个穹顶下的塔柱,试图感受建筑与信仰之间的微妙联系,悟出信仰即是美。</p> <p class="ql-block"> 正当我在幻想若有阳光照射可能会更加美艳时,神奇真的出现了,太阳挣脱出云层,露出灿烂的笑容。光线照射在雨洗过的穹顶之上,整个清真寺如浓妆艳抹的美少女,显得格外清新靓丽。</p> <p class="ql-block"> 我脱鞋进入大厅,这种造型和色彩的新颖,令我再次震撼。墙壁上浮雕的色彩由深黄向白色渐变,“飞船”造型的图案在天蓝色的背景上层层升腾,直奔穹顶顶部——天堂般花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这种纯色及简约造型的运用,所产生的绝美出奇效果,彻底改变了我作画时追求复色及造型繁复的固有美感。这座清真寺的建成必将重新定义清真寺的美学高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座清真寺仅花费7000万美元。毫不夸张地讲,比我见过中东那些耗资几十亿美元建造的清真寺,从美学效果上看,毫不逊色,甚至略胜一筹。 </p><p class="ql-block"> 这座清真寺并未设计空调调温系统,而是引入自然海风调节室内温度,加之接近天堂般纯净的色调,尽管建在湿热的海岛,走进清真寺却无比清凉舒爽。真可谓是信仰的家园,神住的宫殿。</p> <p class="ql-block"> 走出清真寺,步行前往唐人街,狂走三公里,一座红、金两色的牌楼横在眼前,黑色“唐人街”的字样并不醒目。走进牌楼,整条街看上去破败不堪,散乱至极,竟找不到一处中文汉字的门头牌匾,与想象中热闹繁华的景象相差甚远,令我倍感失落,也为这里华人的处境颇感担忧。 </p><p class="ql-block"> 左转走上一条较宽的街道,向前望去,一片红灯笼笼罩着街头,终于见到华人的印迹,才略感欣慰。走近一看,门头悬挂着“龙显宫仙妈庙”的牌匾。走进门,门口正中供奉的是弥勒佛祖塑像,两侧对联为:“满腔欢喜笑开古今天下愁,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让我记忆中的此类对联又多了一幅内容。</p><p class="ql-block"> 殿内金碧辉煌,正中供奉的应是妈祖神像,两侧墙上挂满了木刻牌匾,其书法苍劲有力,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出大殿,有三四位瘦骨嶙峋的华人妇女伸手乞讨,由于管钱的夫人早已走远,我身上未带分文,未能施舍而略感歉疚。由此可见,下南洋的这些华人后代,在此生活实属不易。 </p><p class="ql-block"> 再向前走,又看到街旁耸立着一座高大宏伟的五层楼房,顶部“关圣帝庙”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其气势恢宏,壮我华人威风。这时,一对华人夫妇路过向我们打招呼,并说他们是华人四代,祖籍广东梅州。我问他们:“唐人街为什么没有汉字牌匾的店铺?”男的答道:“印尼经历过多次排华事件,政府也长期压制华人的汉文化。唯有这些神庙,他们不敢动,才保留了下来,如今成为当地华人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依存。” </p><p class="ql-block"> 走过唐人街,回酒店的路上,心情颇有些沉重。想着这些永远回不了中国的南洋华人,他们未能搭上母国快速发展的列车,大多数人仍在这里过着艰难的生活,这种无奈实在令人同情。</p> <p class="ql-block"> 快到酒店时,左手旁出现了一组较大的欧式建筑群。门口是一座纯白色的横刀立马的欧洲军官塑像,看上去十分刺目。走进古堡,原来是荷兰殖民者留下的“鹿特丹堡”遗址。简介显示,这座堡垒建于450年前,历经数次改造、翻修,才保持如今模样,但残存的数米厚城墙仍是原貌。</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相当于一座殖民博物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组锈蚀不堪的镣铐和铁环。旁边的说明牌文字特意用手机翻译成汉语:“用于禁锢反抗的奴隶。”短短几个字,背后是多少人的血泪?我试着想象那些被锁在这里的人的面孔,脑海中却只有一片漆黑般的模糊,而殖民者狰狞的面孔却异常清晰。</p> <p class="ql-block"> 潮湿黑暗的地下室里展示着堡垒历史的照片。其中一张引起了我的注意:一群瘦骨嶙峋的当地人被铁链拴在一起,旁边站着全副武装的荷兰士兵。这张照片让我联想到方才看到的那组镣铐和铁环,不知它们曾套在谁的脖子和脚腕上?照片已经泛黄,但给人造成的冲击却异常强烈。 </p><p class="ql-block"> 鹿特丹堡依然矗立,但比起城市其他建筑,显得灰头土脸,威风不再。它的存在无疑是对西方殖民列强的控诉,也在告诉人们,殖民历史终将不可复返。</p> <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我们乘坐的夜巴要九点半才出发,正好有时间背上背包,在晚霞中再次踏进99穹顶清真寺。落日西垂,霞光漫天,清真寺的穹顶在暮色中依旧明艳如火。</p> <p class="ql-block"> 我倚着寺院白色的围栏向大海望去,夜航的渔船陆续亮起灯火,星星点点的光斑在漆黑的海面上跳动,勾勒出新的轨迹。这一刻,我突然明白,无论是背包的旅人,还是在寺里闭情漫步的当地人,抑或是下午偶遇的那些漂泊百年的华人后裔,都是在时光浪潮中寻找着自己的锚点。而生命真正的归处,或许从来不在某个确定的终点,而在于那份始终向前的勇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