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陇东的夏天,是山河写就的一首长诗。当关中平原的烈日炙烤着八百里秦川时,甘肃东部的天水与平凉,却以绿荫为笔,清风为墨,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勾勒出一片清凉秘境。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这座深藏于关山怀抱的回乡,更以它独有的粗犷与细腻,将夏日的炽烈化作一首悠长的叙事诗,让每一个跋涉至此的旅人,都能在草色与星辉中触摸到生命的本真。 </p><p class="ql-block">平凉的夏天,是国槐撑开的花亭,是左公柳垂下的绿伞。那些“从崆峒大道的大盆河一直延伸到崆峒山下”的槐树,那些在柳湖公园里随意婀娜的柳树,将街道编织成“密不透风的天然屏障”,树冠与树冠在云端握手,投下的光影如碎银般在青石板上跳跃。穿行其间,连蝉鸣都浸润着凉意。“安详清爽”的平凉,此刻正以二十五六摄氏度的温柔,将暑气隔绝在六盘山的褶皱之外。老人们摇着蒲扇,在柳湖公园的垂柳下弈棋,湖面涟漪荡开时,连倒影里的飞檐翘角都带着水汽的清凉。 </p> <p class="ql-block">而张家川的凉,则是关山草原捧出的翡翠。海拔2300米的白石咀牧场,草甸如绿毯般铺展至天际,云影掠过时,牧草间泛起的银色波浪,让人恍若置身海天相接处。盛夏的烈日在此化作“清心洗肺的天然氧吧”,负氧离子在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跳跃出1.23万个灵动的音符。牧马人甩响长鞭,惊起一群云雀,翅尖掠过石人峰的峭壁——那座传说中守望千年的石像,依然在聆听溪水与松涛的和鸣。把广告宣传出的喧嚣关山隔在一步之外的陇县。 </p><p class="ql-block">张家川的粗粝,是手扶拖拉机突突的轰鸣。记得有人将将这种“蛮憨无理”的机械比作土地的性格:“恰是父亲给我的初体验,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当铁马驮着麦捆穿过油菜花田,金黄的波浪便与远山苍翠的曲线交织,仿佛马家塬战国车马纹饰上蜿蜒的鎏金。考古学家惊叹于古车辕四十五度的弧线时,张家川人只憨厚一笑:“那不就是拖拉机的手把么?”两千年的时光在此折叠,青铜器的冷峻与柴油机的炽热,都在同一片土地上书写着生存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平凉的厚重,则沉淀在泾河的波纹里。这条将大地“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河流,以柔韧的刀锋雕刻出塬、峁、梁、壑的地貌奇观,一路向东在刘启榻前与渭河杯觥交错成泾渭分明的千古一观。</p><p class="ql-block">站在南望北眺的山梁上,可见农人在梯田间点种玉米,身影小如芥子,却让层叠的黄土生出翡翠般的生机。老城隍庙的飞檐下,明清砖雕的牡丹与当代商铺的霓虹灯共舞,泾河风情大道的晚风里,秦腔与流行音乐在槐花香中悄然和解。 </p><p class="ql-block">当暮色浸透关山,张家川的炊烟便裹着“三泡台”盖碗茶的清香升起。白瓷盏中茶叶舒展,冰糖与桂圆在沸水里翻腾出甘甜,正如这片土地对异乡人的包容——陕西果农在苏家河村嫁接出挂果的奇迹,浙江瓜农在泾河川区建起六十座大棚,他们的身影与头戴白帽的回族老者一同走入晚祷的钟声。夜市上的馓饭与锅盔,用麦香的厚重托起星光的轻盈;手抓羊肉的油脂滴落炭火,溅起的火星化作阿訇诵经声里的颤音。</p> <p class="ql-block">而在平凉新区的广场上,槐花香与烧烤烟交织成夏夜的叙事诗。穿淡绿长衫的少女捧着静宁烧鸡匆匆走过,霓虹将她的影子拉长又缩短,如同这座城市在古老与现代间的摇摆。崆峒山下的道观传来钟声,与KTV的鼓点碰撞出奇妙的和谐——这是属于陇东的魔幻现实:道法自然与人间烟火,从来都是同一枚铜钱的两面。 </p><p class="ql-block">七月的雷雨总来得猝不及防。关山深处的云团翻滚如墨,顷刻间便将白石咀牧场的绿毯洗成翡翠。牧人策马奔回木屋,雨帘中传来高亢的“花儿”,歌词被狂风撕碎,只剩旋律在山谷间冲撞。而在张家川的街巷,暴雨将青石板敲击成一面鼓,戴白帽的老汉却不慌不忙,汤瓶里的清水依旧遵循着“小净”的仪式,水流划过皱纹的轨迹,比雨线更从容。 </p><p class="ql-block">最震撼的莫过于雨后初霁的刹那。胭脂河突然褪去温婉,裹挟着红土的激流轰鸣而下,将两岸崖壁冲刷得如同战士的铠甲。放羊娃站在高处甩响鞭子,羊群如云朵掠过泛着水光的草坡。此刻的张家川人,会捧出窖藏的浆水,任酸爽滋味冲散潮湿——这是黄土高原独有的祛湿秘方,也是生命与自然博弈千年后的智慧结晶。</p> <p class="ql-block">陇东的夏天,是黄土与绿意相争的时节。这片干旱少雨的地方,偏生到了夏季,却显出几分湿润来。这湿润不是江南那种缠绵的氤氲,而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带着尘土气的湿润。在张家川回民的诵经声与汉人的吆喝声,在夏日的热浪中交织着,竟也生出一种奇异的和谐。</p><p class="ql-block">张家川的夏天,或许没有江南的婉约,没有海滨的浪漫,但它有着黄土高原特有的质朴与深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汗水与希望;这里的每一个生命,都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书写着自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张家川的夏天,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隐藏在沟壑中的小村落。大都依山而建,房屋多是黄土夯成的,屋顶覆着青瓦,远远望去,与周围的山峦几乎融为一体。沟里小溪清澈见底,溪底的石子被冲刷得圆润光滑。村中的孩童光着膀子,皮肤晒得黝黑,笑声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p><p class="ql-block">陇东的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过个把小时,雨便停了,太阳重新露脸,将地上的水汽蒸腾起来,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孩子们在水洼中蹦跳嬉戏。妇女们则忙着将受潮的粮食摊开晾晒。</p><p class="ql-block">夏日的陇东山区,景色变幻莫测。一会儿是光秃秃的黄土坡,一会儿是郁郁葱葱的河谷,一会儿又是开阔的麦田。麦子已经抽穗,在风中起伏,宛如金色的波浪。田间地头,农人们正忙着除草、浇水,他们的身影在广袤的田野上显得格外渺小,却又无比坚韧。</p><p class="ql-block">陇东的夏天,就是这样——既有黄土高原的粗犷豪迈,又不失生机盎然;既有干旱少雨的严酷,又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向你展示它温柔多情的一面。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都在夏日里展现出最本真的模样。他们不矫揉造作,不刻意迎合,只是静静地存在着,如同那山坡上的野草,无论环境多么艰难,都要顽强地生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当城市在空调房中制造虚假的春天,陇东人依然相信自然的节律。平凉南北两山的松柏,用年轮记录着二十四节气的更迭;张家川的荞麦花海,以粉白的浪潮标记夏至的刻度。老茶客在歇马店的古柏下谈论着“今年槐花蜜比往岁稠三分”,年轻的骑行者穿越牛头河谷,用单车轨迹丈量关山的雄浑。</p><p class="ql-block">当夏日的最后一缕风吹过陇东的山川,留下的不仅是干燥与炎热,更有一份难以言说的感动——对生命的敬畏,对坚韧的赞叹,对这片古老土地的无尽眷恋。 </p><p class="ql-block">或许正是这份对传统的坚守,让清凉有了更深的意蕴。在张家川回乡风情园,礼拜殿的穹顶与科技园里的孩子共享同一片星空;平凉新区的玻璃幕墙倒映着柳湖的树影——古老与现代的对话从未停息,如同泾河与渭河在秦川大地的永恒交汇。当最后一缕暑气消散在关山的晨雾中,那些手扶拖拉机的轰鸣、盖碗茶的清香、牧马人的长调,五番不撇的念词,都已化作山河褶皱处的记忆密码,等待下一个夏天被重新破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