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自驾游(一)

lyf淡水渔翁

<p class="ql-block">国界——室韦口岸</p> <p class="ql-block">室韦口岸(新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草色萋萋入远天,</p><p class="ql-block">青山之外复青山。</p><p class="ql-block">东流古纳声依旧,</p><p class="ql-block">北望穹庐迹渺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室韦口岸:室韦口岸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室韦镇‌,地处额尔古纳河中游东岸,与俄罗斯赤塔州奥洛契口岸隔河相望。‌‌</p><p class="ql-block"> 室韦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森林-草原游牧/渔猎民族群体,属于东胡系统(与鲜卑、契丹同源),活跃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约5-10世纪)。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东部、黑龙江流域,以呼伦贝尔草原为中心,南至洮儿河,北达外兴安岭。室韦(尤其是蒙兀室韦)是蒙古族的直系祖先,蒙古族的形成就是室韦一支西迁草原后,通过整合高原各部,建立统一政权,最终完成从部落到民族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正源,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是蒙古族等众多游猎民族的发祥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额尔古纳河在蒙古帝国及北元时期是中国内陆河。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成为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尼布楚条约》以近代主权国家之间的条约形式,从法律上确定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其享有充分的主权。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订立,使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一个较长久的安宁。但是,俄国从来没有放弃侵占黑龙江地区的野心。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不久,沙皇彼得一世就叫嚷“俄国必须占领涅瓦河口、顿河口和黑龙江口”;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公然要把夺取黑龙江作为俄国“远东政策的中心”;沙皇尼古拉一世上台后,发誓要“实现他的高祖父和祖母的遗志”。在沙皇的旨意下,俄国军政界“收复黑龙江”的叫嚣日甚一日。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时,1858年(咸丰八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咸丰十年)的《北京条约》取代《尼布楚条约》,改变了俄国和中国的疆界,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p><p class="ql-block"> 1、东北方向(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1858年《瑷珲条约》,中国割让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今俄罗斯阿穆尔州等地);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由中俄"共管"。 虽然当时清政府拒绝批准,但沙俄强行占领。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强制承认《瑷珲条约》,并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40万平方公里(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 总计侵占东北100万平方公里。 </p><p class="ql-block"> 2、西北方向(新疆地区):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让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吉尔吉斯斯坦北部)。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割让伊犁以西7万平方公里(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 加上后续5个勘界协定,西北总计损失51万平方公里。 </p><p class="ql-block"> 3、其他区域:唐努乌梁海地区(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1914年沙俄趁辛亥革命后中国动荡,出兵强占17万平方公里,未签订任何条约。 外蒙古独立:1911年沙俄策动外蒙古"自治",1921年在苏联支持下独立(1946年国民政府承认),中国失去156万平方公里。 </p><p class="ql-block"> 苏俄侵占中国领土总计:若含外蒙古,近代中国被沙俄/苏联侵占领土总共达330余万平方公里,占清朝极盛时期国土面积的25%,相当于目前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34.38%,比我国台湾岛3.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大90多倍。</p><p class="ql-block"> 2001年,中俄双方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固定下来。当地时间2025年4月1日,外交部长接受“今日俄罗斯”国际媒体集团专访。回答记者关于中俄关系的问题时说,当前的中俄关系有三大特质:一是世代友好,永不为敌……</p><p class="ql-block"> 额尔古纳河我方岸边,有1993年里的第111号界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沧海桑田,有些往事终归成为越来越模糊的陈迹。</p><p class="ql-block"> 远天:遥远的天边。唐 李白《学古思边》:“山外接远天,天际复有云”。</p><p class="ql-block"> 穹庐:特指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毡制帐篷,其形制穹隆如天幕。《汉书·匈奴传下》:"匈奴父子同穹庐卧",颜师古注称"穹庐,旃帐也。其形穹隆"。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的经典比喻,使其成为草原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在语义演变中,该词派生出"泛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引申义,如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对穹庐以出膝",即用此意。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语言接触,"穹庐"作为游牧生活词汇被纳入汉语体系。</p><p class="ql-block">(学诗习作,诚请指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