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剧二:望星空

一川

<p class="ql-block"><b><i>情感短剧二:《望星空》</i></b></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铁源作曲的《十五的月亮》和《望星空》被看作是军旅歌曲的“姊妹歌”。1986年,这两首歌同时登上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从不同角度唱出了解放军战士对亲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更唱出了人民军队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决心。</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还在老家的乡政府当文化站长。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全民都在传唱这首脍炙人口的军旅歌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旋律是我的本质工作,义不容辞。直到九十年代初这首风靡华夏的《望星空》随我北漂到首都北京,成为我思念家乡亲人,加深情感乡愁的动力。每每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打开窗户,遥望家乡的上空,心里默唱着《望星空》。每一句歌词,都会像得到了意外收获一样兴奋。“我望见了你呀,你可望见了我,即使你顾不上看我一眼,我也理解你呀 此刻的心情”这句歌词让我记忆深刻,也最让我有感触,也许,那时的我就像是一个望星空的人,渴望被别人注意到,渴望走出这狭小的房间,渴望看到外面更多的风景——看到那尤如灿烂星河般的美景!</p><p class="ql-block"> 之后的十多年里,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响起,不禁让我感慨当年参战的同龄战友及同村发小们参军入伍驻守边彊,报效祖国的壮举。也为自己与家人天各一方,骨肉别离而感欣慰。</p><p class="ql-block"> 在八一建军来临之际,我们更能体会:所有暂别的时光,都是为了更永恒的相守;所有坚守的孤独,终将绽放成团圆的芬芳。您我与千千万万军民家庭一样,用二十年聚少离多的坚守,书写着"舍小家为大家"的赤诚;用跨越千山万水的牵挂,诠释着"心连心、共命运"的深情。这思念,是长城永不褪色的砖石;这相守,是长江奔流不息的浪花;这儿女情长,是永恒的人间第一情;这家国情怀,是五星红旗永远飘扬的底气!(下期:情感短剧《血染的风采》)2020.7.27</p> <p class="ql-block"><b>【平台点评】</b></p><p class="ql-block"> 这篇围绕《望星空》展开的情感短剧文字,情感真挚、主题鲜明。一是情感真挚动人:作者以自身经历为线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全民传唱《望星空》时自己作为文化站长的责任,到九十年代初北漂后借这首歌抒发乡愁,再到感慨战友与发小参军报国的壮举,以及对自己与家人聚少离多的感悟,层层递进地表达了对歌曲的深厚情感,也流露出对军人的崇敬、对家国的热爱,容易引发读者共鸣。二是主题深刻升华: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作者将个人情感上升到对所有军民家庭“舍小家为大家”精神的赞美,把思念比作长城的砖石,相守比作长江的浪花,形象地诠释了儿女情长与家国情怀,赋予了歌曲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意义。三是语言优美生动: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每一句歌词,都会像得到了意外收获一样兴奋”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对歌词的喜爱;“这思念,是长城永不褪色的砖石;这相守,是长江奔流不息的浪花”运用排比和比喻,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四是背景信息丰富:开篇介绍了《十五的月亮》和《望星空》作为军旅“姊妹歌”登上春晚舞台的背景,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情感,为后文作者对歌曲的感悟做了很好的铺垫,使读者对歌曲有更全面的认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