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作者:王国盛</i></p><p class="ql-block"><i>美篇号:106590839</i></p><p class="ql-block"><i>图片:搜自网络</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一”建军节,对于军人和曾经当过兵的人来说,是一个充满亲切与温暖的节日,那是属于他们的荣耀时刻;对于祖国和人民而言,这更是如同自己孩子庆生般的重要日子。我常常思索,究竟是怎样的力量,让我们的人民军队成为了这个地球上最受人民爱戴的军队?战争年代,他们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赢得人民拥护是理所当然。可在这白鸽飞舞的和平年代,为何他们依然能如此深深地扎根于人民心中,收获着无尽的爱戴与敬仰呢?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不断探寻答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答案,或许早已深深印刻在我的少年记忆里。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我的家乡福建省莆田县也未能幸免。当时,两支“造反派”——红派和新派,冲突不断,武斗频发。为了占领县革委会大楼,两派“红卫兵”竟在沿街的高楼上架起机枪,枪口相向,枪声划破夜空,鲜血染红大地,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这座小城。就在人民陷入恐惧与绝望之时,党中央果断决策,对一些县市实施“军管”。莆田作为“文革”重灾区,地区和县的革委会一把手都由部队首长兼任。每当两派激烈武斗时,军管会的官兵们便会迅速从驻地部队28军赶来。他们整齐列队,无畏地站在枪林弹雨的街面中线,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他们眼神坚定,不偏不倚,只为劝和劝散,只为守护人民的安全。那一刻,他们就是这座城市的守护神,是人民心中最坚实的依靠,如同黑暗中一盏照亮了希望的明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答案,或许就藏在灾区人民那一颗颗感恩的心中。最近,我看到榕江人民欢送人民子弟兵抗洪救灾结束返回部队的视频,泪水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那一幕,是如此真实,又是如此感人。画面中,榕江百姓们满含热泪,挥舞着手中的旗帜,紧紧拉着子弟兵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对子弟兵的感激与不舍。中国,是一个多难兴邦的国家,建国后,自然灾害频繁降临。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大兴安岭火灾、九江抗洪……每一次灾难,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而每一次,人民子弟兵总是第一时间响应号召,迅速集结。他们不顾长途跋涉的疲惫,不顾余震的危险,不顾洪水的汹涌,毅然投身到救灾一线。他们用双肩扛起希望,用双手挖掘生命,用胸膛抵挡洪水。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挺拔的身影;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坚毅的面容。他们是钢铁铸就的英雄群体,是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是那风雨中最温暖的港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答案,更体现在我军始终坚守的性质宗旨上。1945年4月24日,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他说“我们这支军队之所以拥有无穷的力量,是因为参加这个軍队的每一位军人,都有着高度自觉的纪律,他们不为少数人和狭隘集团的利益,而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全民族的未来,而团结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是这个軍队唯一的宗旨”。这宗旨,就是这支人民軍队刻在骨子里的信仰,是流淌于血液中的使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白鸽飞舞的和平年代,我们的人民军队从未忘记初心。他们依然是那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钢铁之师,依然是那支让人民无比信赖、无比爱戴的正义之师。军旗猎猎,军徽闪耀,他们用忠诚与担当,续写着属于人民军队的辉煌篇章,让军旗更鲜艳,让军徽更闪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一”建军节,在这个神圣的日子里,请接受一个老兵最诚挚的祝福。让我们一同向军旗敬礼,向伟大的人民军队致敬,向那些为了国家安宁、人民幸福而默默奉献的军人致敬!愿人民军队永远强大,愿祖国永远繁荣昌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