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p><p class="ql-block">释义: 自己有功劳于人,不应该常常挂在心上;而自己的过错,则不能不时时反省。别人对我有恩惠,千万不能忘记;而别人与我有怨仇,则应该尽快忘记,不必耿耿于怀。</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精妙地阐述了为人处世中两种最重要的心态:律己与待人。它包含了两对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的关系——“功与过”的自我审视,以及“恩与怨”的外部接纳。</p><p class="ql-block">“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此乃修身之道的基石,讲的是一种严于律己的谦逊与清醒。帮助了别人,施予了恩惠,这本身是一件善举。但如果时时将这份“功劳”记在心里,甚至挂在嘴边,那么这份善举的纯粹性便打了折扣。它不再是发自内心的悲悯与利他主义,而变成了一种可以随时兑现的“人情债”。这种心态,轻则让人变得骄矜自满,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重则会陷入斤斤计较的利益交换关系中,一旦对方未能如期“回报”,便心生怨怼。</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君子,是“施恩不图报”的。他们将行善视为本分,做过了,便如云烟过眼,心中不留痕迹。正如《庄子》中所言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最高境界的德行,是自然而然,不着痕迹的。与之相反,“过则不可不念”,这是对自我近乎苛刻的要求。儒家思想尤为强调“反躬自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种时刻检视自身过失的习惯,是防止道德滑坡、实现人格完善的唯一途径。一个人若能做到“功不念,过常思”,便能戒骄戒躁,在道德修行的道路上行稳致远。</p><p class="ql-block">“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此乃处世之道的精髓,讲的是一种宽以待人的感恩与豁达。感恩,是维系人与人之间温情的纽带。“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我们从小就受到的教育。忘记别人的恩惠,是一种忘本,是人格上的重大缺陷。心中常怀感恩,会让我们更加珍视身边的善意,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世界,从而形成良性的人际互动。</p><p class="ql-block">而“怨则不可不忘”,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一种自我解放的胸怀。人活在世,难免会与人产生摩擦,受到误解、伤害,甚至背叛。这些“怨”若长久积压在心,便会如同毒草,慢慢侵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变得愤世嫉俗、充满戾气。我们以为是在惩罚别人,实际上却是用别人的错误,给自己建了一座心灵的牢笼。忘记怨恨,不是懦弱,也不是纵容,而是选择与自己和解,将有限的生命,从无谓的消耗中解脱出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