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起床,李想跟孔凡生说:“昨夜我考虑了一阵,咱们从明天起开始学英语吧。先跟着广播学,我有半导体收音机,有个电台正从字母教起呢。”孔凡生表示同意,问:“几点开始?”李想道:“每天早晨六点开始,半个小时的英语教学节目,我们六点差不多醒了,先学半小时,再洗漱吃饭,学生八点上课,时间足够了。万一耽误了,晚上还有重播。”这样俩人约定好每天早晨听英语教学节目广播。那时一般单位和个人家庭基本没有电视机,学英语只能通过广播电台收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位新老师昨天了解了备课写教案的过程,今天除继续熟悉备课程序外,逐步开始听老教师的课。先跟陈蕊老师要求,想听听她讲《春》的课文。陈老师笑着说:“我讲得不好,听课可以,多提宝贵意见啊。”李想道:“我们连讲课还不会,您当了好几年老师了,我们要向您学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人拿着自己的椅子走向初一(1)班教室,在操场大建筑物里面东头的一间。上课铃还没响,他们提着椅子进教室到最后一排放下。学生们惊讶地瞧着三人,互相交头接耳问,有的学生说:这是新来的老师要听陈老师的课哪。上课铃响,学生们迅速回座位坐好,陈老师夹着教案本踏着铃声走上讲台,班长一声喊:“起立!”学生们齐刷刷站起来,目向老师,陈老师向学生鞠躬,大家坐下,三位听课老师也随学生站起坐下。李想完成这一过程感到很激动,20年前,他走进了学堂上课就开始了这一程序,经过了小学6年,中学两年,他们把老师当成除父母以外最亲的人,一首歌唱到:自从踏进学校的大门,我们就生活在老师的身边,从一个爱哭的孩子,变成一个有知识的少年,虽然离开了妈妈的怀抱,红领巾却披在双肩,这一点一滴的进步,花费了老师多少的血汗……。十几年前,离开了校园,就再没进过正式的课堂,今天重复了这一过程,让他体验到昔日的感觉,回到了那怀念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时候讲台上的陈老师一改办公室 的笑模样,一脸严肃,扫视了下面的学生。后排有个男生正与另一男生挤眉弄眼,好像刚才课下有的事儿没说完,现正使眼色,陈老师的眼光直射他们,吓得俩学生赶紧坐正,看着前面。李想瞥见这一幕,心里直笑,前面讲台大约两平方米,高出地面十几公分,摆着一张讲桌,老师站在讲台可一览无余下面每个学生,那俩学生的小动作怎能逃脱老师的眼睛。讲台的博弈体现出老师如何利用好讲台,这里面的学问大了,李想也是逐步摸索感受到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待学生平静后, 陈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春 朱自清 ,然后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朱自清的散文《春》这一课。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早年就读北京大学,后到英国留学,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他写的散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结构严谨,我们学《春》这篇文章就可领会到这点。上节课布置了预习课文,下面先叫同学朗读,叫了谁谁就读,我说停就停,然后再叫另一同学接上读。学生们一听更精神贯注了,紧看着课文,恐怕一走神被老师叫起来出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陈老师先叫起一男生站起念课文,那男生大声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停!”陈老师示意读课文的男生坐下,接着说:“读的声音挺大,但感情不够充分,朱自清的散文情感真挚,我们要读出来,再找一位同学读。”接着一位女生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女生读得声情并茂,把春天的美渲染给全班同学,叫大家沉浸在春的怀抱里。接着陈老师又叫起数位学生,把课文陆续读完。这可以看作是学课文的热身,让学生先熟悉了全文。接着陈老师提问:“哪位同学将文中的生僻字、优美词挑一挑,让大家受些启发。”一位男生立即举手,陈老师示意他站起来答:“窠巢的‘窠’以前老念错,这次才知道正确的发音。”“好,通过学习又掌握了一个字的读音,知识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陈老师说。另一位女同学赶紧举手,经过允许她站起来问:“老师,窠和巢都指动物的窝,它们用法上有区别吗?”陈老师一笑:“这问题问得好,这个同学动了脑筋了。‘巢’可以指所有动物的窝,可以独立使用,如筑巢、归巢等,而‘窠’一般指鸟、昆虫的窝,多用于复合词,如蜂窠、窠穴等。”李想在下面听课又有了感触:为什么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拥有一桶水的道理了,有些知识光看课本是不够的,必须不断从外界索取大量的知识充实自己呀。接着学生们一个接着一个举手发言,找出了课文里的优美字词句,什么“朗润”、“小草从地里钻出来”、“蜜蜂嗡嗡地闹”、“吹面不寒杨柳风”、“野花像星星眨眼”“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春雨密密地斜织”……,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一幅春的美图画在学生的脑海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陈老师挑些重点板书在黑板上,给那些发言的同学以鼓励,同时结束了这个程序,开始转到了分析段落大意及写作方法上来。这次是老师逐段读课文,学生静静地听。不愧是年轻老师,普通话说得挺标准,陈老师读得声音虽然不算高,但全班同学都可听得清清楚楚。她每读完一个自然段,提问学生这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几个学生回答后陈老师做归纳,然后又分析这段文字里采用了何种修辞写法。初一的学生在小学阶段都初步学习接触过汉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基本修辞方法,到了中学阶段就是进一步提高运用。学生们很快的找到了文中的比喻、拟人的句子,李想看到有的学生把那些句子抄写在笔记本上,这是有心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想听着课,感概多多。他从小爱写作,不过正式露出头角是小学五年级才开始的。写作水平的高低实际上就是如何在掌握了几千汉字后,怎样将它们编排运用得更加熟练得体。这项功夫的取得除了大脑天资偏爱文字,善于形象思维外,勤奋是主要的。在他小学三年级学的汉字达到一定的阅读能力时,就读起当时的大部头小说,像《林海雪原》《烈火金钢》《红岩》等,还有一些名作家的散文,并把搜集到的优美词句抄在专门的笔记本上,留作写作文时参考。小学四年级时,班里一些同学的作文被老师作为范文张贴在班里的墙报上,李想那时还默默无闻,他的自尊心受到刺激,便暗暗使劲,终于被老师发现,作文当作范文被老师在语文作文课上宣读。这一发不可收拾了,到了小学六年级,临近升学考试,他一天写一篇文章交老师批改,老师高兴地向全班同学说:李想成了咱班的小作家了。恰好那年北京市小学升中学的统考语文科目只考作文,因为升学考试前的毕业考试已经考了语文常识知识,为减轻学生负担,对升学的语文考试进行改革,只统考作文了,满分100分,作文题目是《我的家庭》。李想发挥了创作才能,写出了生动的故事,以语文98分、数学100分的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市重点中学。他边想着这些,边看着活跃的课堂气氛,仿佛回到了中学时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课铃声响起,陈老师宣布下课,并说《春》要用三课时学完,今天是第一课时,下节课继续分析课文中未完的段落,还要求同学背诵全文,最后一课时抽查。有的学生听了直吐舌头,陈老师知道背课文要占用一定时间,但这篇美文值得背诵又不太长。下课时师生再互相敬礼后学生蜂拥而出,赶紧享受10分钟课间的轻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位听课老师提着椅子回到办公室,夸赞陈老师讲得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陈老师谦虚地表示,教法还需要有改进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时候小梁老师告诉李想,下午她要开始讲诗经《伐檀》课文,欢迎去听课。李想很高兴,对孔、吴二位老师说:“下午咱们一起去听梁老师的课,她讲的是古文,正好学习一下,下步再找机会听写人物课文的课。”他们都表示同意。小梁老师知道了也很高兴,看样子自那天李想表示要听她讲《伐檀》课后,她已做了很多准备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