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两天前从巴音布鲁克至库车路上对库车大峡谷有过惊鸿一瞥,我对这外表粗犷、听起来神奇的景点充满向往。库车大峡谷有另外两个名字,叫克孜利亚大峡谷、天山神秘大峡谷,属国家地质公园。对这三种叫法,我是这样理解的:天山神秘大峡谷是现在官方定名;库车大峡谷是按属地命名;克孜利亚大峡谷是按特征取名,并且是最原始名字,在维吾尔语里,克孜利亚意为“红色的山崖”。据资料考证,这里庞大的红色山崖形成于中生代的白垩纪,距今已有1.4亿年。</p> <p class="ql-block"> 进入峡谷入口,“天境”两个红色大字赫然矗立眼前,既指上天留给新疆一处好境地,又指这里有如上天之境地,两者所指皆为天地,却又虚实相应。此处为峡口制高点,对面红色岩壁或斜向排列,或横向垒叠,或是纵横断裂,纹理清晰可辨。 </p><p class="ql-block"> 下到谷底,右边有城垛状的瞭望台,墙面刷成猩红色,不似古代遗留。沿这条南北弧形走向的砂石路“一路走到黑”,便是峡谷尽头。整条峡谷全长5公里,峡谷尽头至峡谷入口自然落差200米以上。入口稍偏向东南,谷底道路蜿蜒曲折,向东北弯曲。每到一个转弯处,看两旁绝壁闭合,貌似无路可去。硬着头皮往前走,又峰回路转,豁然开阔,别有天地。真正是山中有山,峡中有峡,谷中有谷。</p> <p class="ql-block"> 谷底宽窄不一,最宽53米,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p><p class="ql-block"> 峡谷高达百米,远看整个山体呈褐红色,壮观夺目,近看又似人非人,似物非物,给人一种熟悉而又陌生,好像见过又叫不出名字的感觉。旁边有石碑明明白白告诉我,这里是“神犬守谷”、玉女泉,那里是旋天古堡、鸵鸟峰,还有“一线天”“神蛇谷”“唐僧石”“相思象”“天山琼阁”“企鹅峰”等,对照细细品味,不禁感慨:哦,原来如此。</p> <p class="ql-block"> 转过灵光洞,听得梵音阵阵,钟鼓齐鸣,“阿艾石窟圣地”到了。石窟位于沟谷中的一块开阔地带北侧的崖壁上,洞窟所在的山体为红色砂质岩,岩体疏松,洞窟距地表高约30余米。石窟下有一个叫阿艾石窟祈福地的小佛殿,殿前墙壁有石窟相关文字介绍:石窟是1999年4月由牧羊人阿布来提在放牧时偶然发现的,其后不久被正式命名为阿艾石窟。从石窟现存壁画得知,石窟修建于唐朝,包括供奉人姓名在内,有23处汉族文化痕迹,这对于研究西域历史、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阿布来提的偶然发现不是意外,那是一种好奇心。人类正是在各种好奇心驱动下,不断发现生活,认识规律,发明事物。</span></p><p class="ql-block"> 考虑到前往石窟的山路陡峭,且游览时间紧张,我只得舍弃了攀爬上去的想法。我认为,既然大峡谷在古代已是一处交通要道,那么唐僧从西天取得真经返回大唐,或许打龟兹经过这儿也说不定。《西游记》里有唐僧经过女儿国故事,女儿国就是龟兹,即现在的库车。 </p><p class="ql-block"> 有人在祈福地前给每个经过的游客送红色祈福带,然后指引游客往殿内听师父讲解。进去一看,仅一尊塑像而已,但两个师父盯着每个进门的游客,眼里满是一副攫取的神情:那是贪婪的眼睛。虽然人的生存方式各有其道,我不能责备求全,但这种眼神明显是对佛门污损,是对神灵的亵渎。我于是扭头退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 前面传来一阵驼铃声,五头骆驼一字排开向我迎面走来,五个骑骆驼维吾尔族少女西域装束,顾盼生辉,勾人心魄。我觉得这骆驼与峡谷十分映衬,苍凉古朴又充满异域情调。</p><p class="ql-block"> 继续谷内行进,地面及靠近地表部分,洪水冲刷痕迹越发明显,岩壁则留有地壳运动留下的印记。整条峡谷为地壳应力和亿万年的风剥雨蚀,洪流冲刷共同作用,形成了现在这势如突兀奔走游龙的自然奇观。许多路段山体被用铁丝网给严严实实包裹着,一看就知道,该处山石滑落、泥石流发生的严重性。</p><p class="ql-block"> 突然见得许多人往回撤,原来前面刚发生了滑坡,道路被堵。我只得跟着人流原路返回。</p><p class="ql-block"> 回望峡谷,奇峰嶙峋,争相崛起;峰峦叠嶂,劈地摩天,磅礴神奇。库车大峡谷集西域峡谷的险、奇、雄、幽于一身,有西域峡谷的共性,又不失此地的个性:鬼斧神工,奇景天成,意蕴丰厚。</p> <p class="ql-block"> 出了峡谷,我跟同游者说:假如这里下几滴小雨,游客要第一时间找高处躲避。稍有疏忽,滔滔洪水就会奔涌而出,逗留游玩的人们将无生还可能。</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此地竟然下雨,景点果然作紧急疏散所有游客处理。</p><p class="ql-block"> 同游者很奇怪我的未卜先知,询问理由。我认为,这主要基于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因为当地是干旱区,平常极少有雨。如果有雨,即便是小雨,地面缺少植被的缓冲阻隔,雨水快速汇聚到峡谷低处,强大地表径流对洪灾形成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强。</p> <p class="ql-block"> 人啊,要多顺应着大自然,不能做不敬大自然的事情,更不能与大自然对着干。如果我们对大自然多了一份敬畏,就会对生活多一份热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