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十一)、《与独处相安,与万事言和》吉泽久子著,4星。</p><p class="ql-block">作者在65岁时开始独居生活,并在100岁高龄时撰写了这本书。书中她讲述了自己如何面对衰老、疾病和死亡,如何享受独居生活的乐趣——正如书名所揭示的,生活的核心在于“与独处相安,与万事言和”。吉泽久子的语言平实又俏皮,字里行间显示着这位百岁老人的豁达和乐观,展现出一个非常可爱的老太太形象。</p><p class="ql-block">这本书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说是“独居生活指南”。</p><p class="ql-block">作者的很多观点都深得我心。她始终以平和的心态接纳生活的一切,无论是65岁之前全力照顾丈夫和婆婆,还是之后的独居岁月,都秉承着乐观豁达的态度,不内耗,也不依赖他人,真正做到了“一个人生机勃勃地活着”。</p><p class="ql-block">从她身上学习到了很多:</p><p class="ql-block">比如“哪怕80岁也要有学习的心”;</p><p class="ql-block">比如“即使老了,也不得偷懒、依赖别人,绝对不能从生活中离场”;</p><p class="ql-block">比如要有“良好的生活观和从容的死亡观”;</p><p class="ql-block">比如要“懂得欣赏事物美好的一面,也要能与不好的一面和谐相处”;</p><p class="ql-block">比如“要尽情欣赏落日余晖,细细观察院子里的鸟儿和偶尔闯进来的狸猫”……</p><p class="ql-block">最近连续阅读了几本关于衰老和独居主题的书,我相信我已经树立了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对衰老、疾病、死亡和分离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确信一个人也能活得精彩、充实和愉悦,因此暂时不用再看此类书籍了。</p> <p class="ql-block">(二十二)、《山谷微风》余华著,4星。</p><p class="ql-block">《山谷微风》是余华跨越40年的散文合集,记录了他的童年往事、青春年代和儿子的成长轶事等,颇有“追忆似水年华”的意味。</p><p class="ql-block">这是我第一次读余华的作品,以前看电影《活着》,感觉他的文字应该是苍凉沉重的,处于好奇,翻开了这本书。读后发现,严肃的文学作品需要作家认真对待、严谨创作,花更多心力打磨;而这种回忆性质的生活散文则不需太多限定,显得随意轻松许多。确实,去除他小说中惯有的苦难基调,这本书展现了完全不同的文风,是以温和沉静的笔调描绘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年长的人开始回忆过去,带着份从容淡定,或者说有资格回忆过去(我也是哈)。</p><p class="ql-block">书中,作者的童年记忆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他的叙述方式让我联想到侯孝贤电影《童年往事》里的长镜头:窗外成片的稻田,夏日午后无人的池塘,傍晚宁静霞光里的炊烟,细雨迷蒙中的田野……作者以观察者的角度,穿过时间的长河凝视少年时的自己。这种模糊了时代背景的记叙充满了真实的质感,没有刻意强调却自然流露出的温情,格外打动人心。</p><p class="ql-block">《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和《没有青春了》也是我喜欢的两篇,一为篇首一为篇尾。篇首的《变蓝》讲的是少年不惧风浪的大无畏精神;篇尾的《没有青春了》最后一句“现在我们有房子了,可是没有青春了。”则暗含了人生的成长历程与得失,首尾呼应意味深长。</p><p class="ql-block">书中后半部分主要是写儿子的成长轶事,这部分观感一般,有点平平无奇,感觉很多普通读者也能写出类似的文章。不过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作为一个父亲的拳拳爱心。</p> <p class="ql-block">(二十三)、《如何读懂一幅画:七步图解国画》孙振江编著,5星。</p><p class="ql-block">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在国画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和艺术家,师从黄胄。他不仅醉心于国画创作,更心怀传承与普及国画艺术的热忱,因此才有了本书的诞生。我很喜欢作者的编撰,条理分明又通俗易懂,对普通读者很友好,可以学习到很多。</p><p class="ql-block">全书精选了从东晋到晚清最具代表性的46幅名画,每幅画作者都匠心独运地从七个方面循序渐进地给予解读:</p><p class="ql-block">1:阅读作品标签,了解作者、创作时间、作品尺寸以及收藏地等相关内容。</p><p class="ql-block">2:分辨作品类别,按内容题材(人物/山水/花鸟)、技法表现(写意/工笔)、使用材料(绢本/纸本)、色彩表现(设色/白描/水墨)等几方面进行辨别。</p><p class="ql-block">3:了解创作背景,画家的个人经历和背后的时代印记都深刻影响其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p><p class="ql-block">4:构图,国画的布局构图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疏密、藏露、参差等关系,这些关系的巧妙运用构成了画面的和谐和美感,让我们领略其形式美。</p><p class="ql-block">5:色彩,与西方绘画的光影写实不同,中国画的色彩服务于画面的整体意境和画家的情感,更具主观性象征性。</p><p class="ql-block">6:笔法,含勾、皴、擦、点、染、丝六种基本笔法,这一步目前我还没完全看懂,暂且放置一边。</p><p class="ql-block">7:意境,是中国画的气韵灵魂,是观赏一幅画最关键的一步,作者说“这一步永无止境”,精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多看多揣摩,修行在个人。</p><p class="ql-block">作者通过以上七步深入浅出的讲解,使读者能够较充分领略画作的艺术魅力,提升美学修养。</p><p class="ql-block">当然这样按部就班的解说可能有些教条,但总比自己没有章法地乱看有效很多。好在日子还长,慢慢欣赏慢慢领悟,总能提高自己的美学素养。只愿能在书页与山水自然间安放灵魂。</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诗的味道》高盛元著,5星。</p><p class="ql-block">“那些小时候囫囵背下的诗句,在生命的这一刻击中了我。”</p><p class="ql-block">诗是什么味道?疏阔狂放、柔美婉转、沉郁厚重,亦或洒脱淡然?诗里有家国情怀也有巷里林泉,百味千味,端的是人生况味。</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中一气呵成看完了这本书。作者选取唐宋十位诗词大家——王维、李白、杜甫、辛弃疾、姜夔……这些我们课本里的“老朋友”,讲述他们的诗词与人生。有人评论作者的行文是网文体,直白浅显,甚至吐槽说是中学生水平。我倒是很喜欢这种通俗易懂、流畅自然的风格,因为更贴近生活。诗词本就是大众的,写来就是为了共读欣赏、寻求情感共鸣,否则何不闷在心里或一把火烧掉?那种学究式、诘曲骜牙、死抠格律的论文,我反而疏远之,敬谢不敏。</p><p class="ql-block">正因写的都是我们最熟悉的诗人,所以作者并没有再罗列诗人的生平和诗词明解等,而只是侧重分享引发他共情的诗词和人生片段。他的生动感性跃然纸上,娓娓而谈的是切身体悟:</p><p class="ql-block">写王维:“当你有闲情逸致去观察自己周围世界的时候,你会在生命里收获一片或者更多轻轻落下的花瓣。”</p><p class="ql-block">写杜甫:“他承载着时代落下的灰,像背上了一座巨大的山,一个人走向了历史的深处。”</p><p class="ql-block">借由他的妙笔,我看到李白的“银鞍白马度春风,笑入胡姬酒肆中。”是青春少年的无惧无忧,是酒醒后翻身上马挥手自兹去,留给世人的洒脱的背影;看到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慨、“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的不羁,和“溪上青青草”的闲适,这样丰富的人格魅力当得一句“千古风流人物”。</p><p class="ql-block">诗词赏析本没有标准答案,打动我的必是好诗好词。</p><p class="ql-block">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p> <p class="ql-block">(二十五)、《昨夜星辰》高盛元著,5星。</p><p class="ql-block">趁着阅读的热情未消,我又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依然是五星好评。这是一本唐诗十二讲,内容涵盖个体情感的当时与此刻、怀古诗的繁华与荒芜、边塞诗的叹息和等待、友情的离别和重逢、故乡他乡的飘泊和羁绊、风花雪月夜的诗意寄托、诗歌里的孤独与永恒等。作者依然用他平实的语言流畅地阐述唐诗的诗意与美,让我重温了那些穿越千年的动人诗篇。</p><p class="ql-block">作者的很多观点非常认同:</p><p class="ql-block">“读诗不必牵强附会,也无需过度解读背景,更不必拘泥于散文化的翻译。</p><p class="ql-block">读诗不仅是读思想感情或艺术手法,思想内涵也并非最重要。</p><p class="ql-block">文学作品本身是开放的,应该允许多元解读。阅读的趣味在于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p><p class="ql-block">作品大于作者。诗比诗人更重要。作品完成后便超越作者,留给后人更多解读空间。”</p><p class="ql-block">我欣赏作者没有堆砌繁杂的文学理论,而是以普世情感为纽带,拉近唐诗与读者的距离。千年过去,这些诗句依然能照见我们的内心,滋养我们的情感——因为生而为人,我们有相通的喜怒哀乐。</p><p class="ql-block">唐诗永远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此刻坐在车里,在等点点下课的间隙,听着鸟鸣敲下这个结尾。夕阳在山,晚风轻拂,那些读过的书、感动过的文字化作流光沉于心底,或将于某个时刻照亮生活。</p> <p class="ql-block">附注:配图出自VIVA旅行家公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