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三)

春天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惙。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sì)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孔子在匡地周游,宋国人把他包围了好几圈,但他仍不停地弹琴唱歌。子路进去见孔子,说:“先生为什么这样快乐呢?”孔子说:“过来,我告诉你。我嫌憎困厄潦倒已经很久了,但无法摆脱,这是天命;寻求通达已经很久了,却没有得到,这是时运。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不得志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在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通达的人,并不是他们没有智慧:是时势导致的这样。在水上航行不避开蛟龙,这是渔夫的勇敢;在陆地上行走不避开犀牛和老虎,这是猎人的勇敢;把锋利的刀剑横在身前,把死亡看做最终归宿,这是烈士的勇敢;知道穷困是因为命运,知道通达是因为时势,在遇到重大的灾难时也不害怕,这是圣人的勇敢。仲由,安心吧!我的命运是有定数的!”没过多久,带领甲士的人进来,道歉说:“我以为你是阳虎,所以才包围了你们,现在知道你们不是,请容我道歉然后撤走。”</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吾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赴水则接掖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fū)。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kuà zhì)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zhí)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shì)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公孙龙口呿(qū)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公孙龙向魏牟问道:“我年轻时学习先王之道,长大后就明白仁义的品行,能把差异整合为统一,能分离同一物体的坚硬与洁白,把不对的说成对,把不可以的说成可以;能阻塞百家的智慧,穷尽众人的论辩,我自认为是最通达的人了。现在我听了庄子的话,觉得迷茫又奇怪,不知道是我的辩论不如他呢?还是知识不如他呢?现在我无法开口,我大胆地问一下这是什么道理。”公子牟靠在案几上叹息,又抬头大笑说:“你难道没听说过井底之蛙的故事吗?它对东海的大鳖说:‘我多快乐啊!我跳到井边的围栏上,进入井里就在缺了砖头的井壁上休息。跳入水中井水就会托住腋窝和两腮之下,跳入泥中就会淹没脚掌。回头看红虫、螃蟹和蝌蚪,没有谁能比得上我快乐。况且我独自占有这坑水。而独自占据一口井的快乐。这也是极致了。你为什么不时常进来看看呢?’东海的大鳖左脚还没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于是退了出来。告诉大海说:‘那千里的遥远,不足以称述它的大;千仞的高度,不足以穷极它的深。’禹的时代,十年有九年发生水灾,但海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发生旱灾,但海岸并没有因此而增高。不因为时间长短而改变,不因为雨水多少而增减,这是东海的大快乐啊。’于是井里的青蛙听到了以后,惊恐失色,茫然自失。况且你的智慧还没有到达了解清楚是非的究竟的地步,就想考察庄子的言论,这就像让蚊子背着大山、让商蚷在河里游泳一样,肯定不能胜任。况且你的智慧还没有到达辩论明白极其巧妙的言论的地步,却自己满足于一时的口舌之利,这不就像井底之蛙一样吗?而且庄子的理论下达黄泉上达天空,不分南北,四方通达而没有障碍,处于不可测度的境域,不分东西,从深远幽寂开始,又返回到大道。你却只是浅陋地用观察去寻求,用辩论来索取,这简直是从管子里观察天、用锥子测量大地一样,不也是太渺小了吗?你去吧!况且你难道没有听说寿陵的年轻人到邯郸学习走路吗?不但没有学到邯郸人的走路方式,又忘记了原来走路的方式,只好爬着回去。现在你不走,就会忘记你本来的东西,丢失掉你的学业了。”公孙龙张开嘴合不上,舌头翘起放不下来,于是迅速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竟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庄子在濮水岸边钓鱼,楚王派两个大夫去表达意向,说:“我想辛苦你治理国事。”庄子拿着竹竿不回头看,说:我听说楚国有神龟,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的头巾和竹器都藏在庙堂上。这只乌龟,更愿意在他死后留下骨头而显示尊贵呢?还是更愿意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夫说:“更愿意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庄子说:“去吧,我要在泥水里拖着尾巴。”</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惠子做梁国的宰相,庄子去见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过来,是想代替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惊恐,在国中搜寻了三天三夜。庄子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它不在上面休息,不是竹实它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它不喝。于是猫头鹰找到了一只腐烂的老鼠,鹓鶵经过它,猫头鹰仰着头看着它说,‘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唬我吗?”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梁上游玩。庄子说:“鱼从容地出来游玩,这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也不是我,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也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很明显了!”庄子说:“我们从头开始说。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之类的,就是说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才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p> <p class="ql-block">《庄子·秋水》中包含多个经典寓言故事:</p><p class="ql-block">1. 望洋兴叹:河伯见秋水泛滥,以为天下之美尽在自己,后至北海,才知自己渺小,只能望洋向北海若感叹。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七问七答,探讨了大与小、贵贱无常等问题,最后归于对“天人合一”的求索。</p><p class="ql-block">2. 炫使万足:讲述了夔、炫、蛇与风的接龙式对话,重点探讨“天机”的话题,着眼点在天,体现了庄子对自然规律和事物内在机理的思考。</p><p class="ql-block">3. 弦歌不辍:孔子师徒周游途中被围,危急时刻孔子仍悠然弹琴唱歌,并和子路探讨“天命”和“时运”,体现了庄子对于面对困境时应持有的人生态度和对天命的看法。</p><p class="ql-block">4. 井底之蛙:以井蛙自夸其坑水之乐,不知东海之广大为喻,阐明人道之才华与天道之修为不在一个层面。庄学传人魏牟以此喻向名家宗师公孙龙说明庄子的境界。</p><p class="ql-block">5. 楚庙神龟:楚王派使者聘庄子为相,庄子以楚国宗庙里的神龟为喻,问神龟是愿意死后留骨壳享受尊贵,还是愿曳尾于泥中自在爬行,表明自己宁愿过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p><p class="ql-block">6. 鸱得腐鼠:庄子去看望时任魏国宰相的惠子,惠子担心庄子抢其相位。庄子以神鸟比喻自己,以猫头鹰得到腐鼠怕被抢来讥讽惠子,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轻视。</p><p class="ql-block">7. 濠梁观鱼: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辩论鱼是否快乐,体现了庄子独特的哲学思维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蕴含了对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判断等哲学问题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成语故事:</p><p class="ql-block">1. 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文中河伯见了北海若后,自感见识浅薄,担心“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p><p class="ql-block">2. 管中窥天:通过竹管看天,比喻见识狭隘,文中以“用管窥天,用锥指地”讽刺眼界局限。</p><p class="ql-block">3. 井底之蛙: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比喻见识短浅的人,是对局限于自身环境者的比喻。</p><p class="ql-block">4. 夏虫不可语冰:夏天的虫子活不到冬天,无法和它谈论冰,指因环境局限而无法理解超出自身经历的事物。</p><p class="ql-block">5. 太仓稊米:大粮仓里的一粒小米,比喻非常渺小,文中用以形容个体在天地间的微不足道。</p><p class="ql-block">6. 邯郸学步:燕国少年模仿邯郸人走路,结果忘了自己原本的走法,比喻盲目模仿他人而失去自我(虽常见于引申,但源头与《秋水》中对“曲士”的论述相关,核心为不知固守本真)。</p><p class="ql-block">7. 望洋兴叹:河伯初见北海时“望洋向若而叹”,形容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后泛指因力不胜任或条件不足而感到无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