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古迹遗存行摄记

行者无疆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7日,西安市军休中心计划安排和精心组织了摄协12位摄友驱车前往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行摄,先后参观了省内独一无二的古民宅——周家大院和历史文化名村——柏社村古地坑院。行之所至,浏览了古迹,增长了见识,体验了民俗,记录下瞬时影像。</p> 周家大院 <p class="ql-block">  周家大院位于三原县城北4公里的鲁桥镇孟店村,始建于清乾隆末年(1787年﹣1797年),是慈禧太后的干女儿安吴寡妇的娘家、刑部员外郎周梅村的府第。周家原有房屋十七院,在孟店村形成了古建群,被称为“孟店周”,由于同治年回民起义烧毁了十六院,现仅保存一院。此院占地3206平方米,建筑面积883平方米,建筑特点上采用了南北兼有的建筑风格,属陕西省独一无二的古民宅。 </p> <p class="ql-block">摄友们在周家大院门口合影(摄友手机摄)</p> <p class="ql-block">砖雕</p> <p class="ql-block">中华名匾——怀古月轩</p> <p class="ql-block">聆听讲解员的介绍(王卫东 摄)</p> <p class="ql-block">  门口一对石狮对峙雄视,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巨型屏风,两边有精雕盘龙篆体字的上马石,东西廊坊两侧各有别具一格的砖刻浮雕。其中,有传说中的“大禹牧牛”、“唐尧放象”,有象征清政廉洁的“单鸽采莲”和喜庆吉祥的“喜上眉梢”。这些砖雕不凭丹青,不借金玉,以巧匠的智慧和双手在朴实无华的砖墙上镂刻出了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它的技艺和风采不失为现代装饰的借鉴。穿过二门,两边廊坊门格上雕刻内容丰富多彩,东雕有陕西著名的“长安八景”、“八蛮进宝”等画面,反映了房主人的深究学问,怡情于自然及乾隆盛世周边民族年年进贡岁岁来朝的情景。西雕有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山东的“蓬莱仙阁”,“渔、樵、耕、读”等场面反映了主人极高的文化品味。穿过廊坊,便是大厅,厅房镶嵌十二扇格子门,门上雕有不同时代的典故图案,其中有“岳母刺字”和“郭子仪大拜寿”等戏剧图案,如舞台再现,栩栩如生。木雕艺术精湛,线条圆润流畅,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走过宽敞的退厅,便是此房的最后一进,后楼建造在青石叠铺的高台阶上,楼上悬挂巨幅匾额——怀古月轩,此匾已被列入中华名匾,游人立于楼上眺望四方,顿感心旷神怡。 </p> <p class="ql-block">廊坊门格上雕刻的“长安八景”</p> <p class="ql-block">门格上雕刻的精美的彩画</p> <p class="ql-block">摄友仔细欣赏古民宅(摄友摄)</p> <p class="ql-block">摄友在周家大院里小憩(摄友手机摄)</p> <p class="ql-block">摄友记录精彩瞬间(王卫东 摄)</p> <p class="ql-block">  整座院落的营造,历时数十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精美细腻的雕刻,精致严谨的布局,清代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盆(池)雕</p> 柏社古窑:地坑院 <p class="ql-block">  柏社村位于三原县新兴镇北部,距县城25公里,全村面积3.5平方公里,辖区15个村民小组,808户3756人。柏社村是国家下沉式地坑窑集中保护区,享有“天下地窑第一村”“中国生土建筑博物馆”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地窑是由原始社会类人猿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一种古老奇特的民居形式,被誉为人类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地窑受外界气候影响小,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且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柏社村内保留有传统的窑洞民居780院,其中下沉式窑洞四合院225院,是目前全国地窑最多、保留最为完整的村子。享有“天下第一窑”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南有兵马俑,北有地坑窑”,这是村道门楼上的宣传语。</p> <p class="ql-block">  当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坑窑,大多的模式是,开挖一道斜坡深入地下约20多米的地方,方形院里一般都有几面古窑,形成一个自成一体的院落,所以也叫地坑院。设计上颇有讲究:中间是长方形的竖井,便于透光透气;下面有排水沟,不受雨天影响;一般院里开挖有井,解决了用水的问题。这样的建筑,简易方便,吃喝拉撒全在下面解决。村民就世代居住在这样的古坑窑中。据了解,当地村民</span>之所以习惯于这样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居住和生活方式,主要因为:一是当地土质比较坚硬,坑窑不会垮塌;二是便于就地取材,节约建筑成本;三是地坑院冬暖夏凉,人住里面舒服。村民世代因袭,相沿成习,便形成了当地人独特的民俗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村里保留下来的古窑地坑院,大多已无人居住,成为一种文化遗存,供游人参观。</p> <p class="ql-block">利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坑院经营</span>农家乐,接待来访游客,富有地域特色。这是下沉式四合院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村里目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仅有一对年逾八旬的老人</span>仍在地坑院里居住和生活。这对老人是村里古坑窑的见证者和“活化石”。摄友们走进老人居住的下沉式四合院里,采访和实际体验老人的生活起居和当地的民风民俗。</p> <p class="ql-block">老人居住的坑窑院落</p> <p class="ql-block">老人仍在劳作</p> <p class="ql-block">老人的窑洞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老人向摄友们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村史和家史,如数家珍,脱口而出。</p> <p class="ql-block">老人展示这里曾拍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电影</span>《三原1937》的纪念马甲。</p> <p class="ql-block">摄友与老人交流</p> <p class="ql-block">老伴在窑洞里忙着做午饭。</p> <p class="ql-block">老人展示自家的农具</p> <p class="ql-block">院里有一口古井</p> <p class="ql-block">摄友们离开前与老人合影(王卫东 摄)</p> <p class="ql-block">  柏社村地理位置重要,是关中通往陕甘宁的重要通道,秦汉以后为兵家必争之地。柏社村始建于晋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革命战争年代,柏社是通往革命根据地照金、马栏、延安的咽喉要地,红军和八路军均在柏社设有秘密交通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向陕北输送后备物资和知识分子的交通要道。1932年,“两当兵变”后,习仲勋转赴渭北、三原等地开展革命工作,曾多次在柏社<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家</span>古窑居住,播撒革命火种。如今,习仲勋居住过的窑洞已作为“心字区革命党史馆”被保护。 </p> <p class="ql-block">同家地坑院</p> <p class="ql-block">习仲勋当年住过的同敏英地坑窑已作为历史建筑被保护。</p> <p class="ql-block">“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是毛泽东对习仲勋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习仲勋旧居</p> <p class="ql-block">习仲勋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这里已设立心字区党史室</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毛泽东曾五次对习仲勋作过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关中特委地下交通站</p> <p class="ql-block">摄友们在同家地坑院里合影留念(李明友 摄)。</p> <p class="ql-block">  柏社村林木繁茂,现有中国珍贵树种楸树5万多株,被称为“楸树王国”。高大繁茂的楸树遮天蔽日,村落掩映在天然的绿色屏障中,形成十分幽静的村落环境。被赞为“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村子。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华,是都市人休闲、度假、养生的可选之地。</p> <p class="ql-block">当地村民已普遍由当年的地坑院迁到地面住房中。这对村民夫妇站在自家门前,以关中人特有的憨厚待人的方式向到访的摄友们示意。</p> <p class="ql-block">  柏社村地坑院作为一处关中民俗文化遗存而闻名。2013年8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2014年3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选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12月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国家森林乡村”。中央四套《远方的家》栏目、中央九套《航拍中国》栏目、电影《向阳花》均曾在柏杜古窑拍摄。中央十一套《一鸣惊人》栏目、中央七套分别在柏杜古窑拍摄《农民新春联欢晚会》和《三原一九三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