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文脉》读书笔记</p><p class="ql-block"> 飒风</p><p class="ql-block"> 读完《极端之美》再读《中国文脉》,发现这部书应该才是余秋雨先生的正常水平,更能代表余秋雨先生思想的深邃与文笔的从容。《中国文脉》标题宏阔,实则是作者以独特视角对中国文学史进行的一场深度解读。书中充满了作者的思辨光芒,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历史长河中的文学现象进行横向对比与纵向剖析,为我们拨开层层迷雾,找寻那些深藏在时光褶皱里的精神光亮。</p><p class="ql-block"> 我们得以在文字间嗅到《诗经》的乡野泥土芬芳,触摸《楚辞》的凄楚幽深魂魄;感受汉赋的铺陈华美,仰望唐诗的孤峰绝顶,体会宋词的婉约哀愁,品味元曲的市井气韵与生命律动。我们领悟了庄子逍遥无待的自由境界,司马迁忍辱负重的旷达胸襟,李白不羁天外的浪漫情怀,苏东坡历尽沉浮的豁达豪放;我们亦为王羲之笔下流动的云烟倾倒,为老子“道法自然”的随性哲思折服;更惊叹于殷墟青铜沉默诉说的宏伟,神往于桃花源那超越尘世的空灵意境。</p><p class="ql-block"> 《魏晋绝响》是我比较喜欢章节。魏晋是一个烽火连天、礼崩乐坏的著名乱世,但是却也孕育出在精神上活得最为真实不同凡响之人。竹林七贤就是他们的代表,前面部分写阮籍,他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厌恶所谓的正统思想、封建礼教。无视礼法,在母亲的重孝期间依然喝酒吃肉。但又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为母亲的逝去悲伤得形销骨立,吐血数升。他所流露的都是真情实感,丝毫没有虚伪做作。相比之下,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打着礼法的旗号,在表面做足文章,实则很多都是个精致利己之徒。后面写嵇康,则全然沉浸在自己构筑的纯真、淳朴的精神王国里,对官场的黑暗与权贵的威逼视若无睹。他不仅不屑于攀附权贵,即使至交山涛出于好意举荐他入仕,他也愤然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篡逆阴影笼罩朝堂,他的归隐终究未能成为避祸的桃源。面对无妄之灾,嵇康在刑场上从容不迫,索琴而弹,一曲《广陵散》成千古绝响,生命就此定格在三十九岁的盛夏。他的傲然风骨与不屈灵魂,却如那琴音般穿透时空,永世长存,照亮后世无数孤寂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之外,《中国文脉》还单列了《十万进士》《大地小人》两章。</p><p class="ql-block">《十万进士》将科举制度的功过娓娓道来。它曾是寒门士子叩击命运的木铎,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照进现实,也确实选拔出一批批经世济民的栋梁。但当八股文框住了思想的翅膀,当科场舞弊成为潜规则,这架曾经高效的人才筛选机器,便渐渐锈蚀成束缚创造力的枷锁。文章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让我们看见:任何制度的生命力,都在于它能否始终与“人”的真实需求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大地小人》则是对历史与现实阴影中一个永恒存在的群体——小人的剖析。君子与小人的分别,从不在名号的标榜,而在底线的坚守。小人最擅长的,是将精致的利己主义包装成处世哲学,他们信奉“能哭的孩子多吃奶”,用“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话术消解原则的重量。他们懂得利用人性的弱点,在权力的缝隙中钻营,在利益的天平上投机,用撒泼纠缠索取额外的利益。他们的内心里只装着他们自已,他们不知道也不在乎,那些被他们嗤笑为“迂腐”的坚守,恰恰是文明得以延续的基石。就像魏晋名士们以生命捍卫的“真”,纵然在乱世中显得脆弱,却如星斗般照亮了历史的夜空。</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页,有一种感觉:中国文脉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由无数真实的生命串联起的精神长河。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在于背诵多少典籍,而在于能否在浮躁的当下,依然守护住内心的那份“真”——如阮籍的率性,如嵇康的傲骨,如那些在历史深处,始终拒绝与虚伪和解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