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微信号:15061719578</p> <p class="ql-block"> 【案例1】国庆前夕,区里开展国庆征文比赛,有个学校学生都未参加,原因是这个学校语文教师没有安排,为什么没有安排?据一位老师说,学生征文比赛,组织起来很麻烦,还要给学生指导、批改,最后学生即便获奖,老师也不过是个辅导奖,申报职称时,县级辅导奖不过1分,再说,按学校职称申报计分办法,辅导奖该项最高4分封顶,要是能得到一个市级辅导奖计2分,省级辅导奖计3分,等下次有省市级学生征文比赛再组织学生参加。</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前,这位老师就已经具备副高申报资格了,但却在学校推荐时名次一直靠后,有一年勉强被推荐了,但最后评审却没有通过,原因不言而喻,荣誉少,级别低,竞争力太小了。</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这次征文比赛,根本原因就浮出水面了:该老师是眼中只盯着分值高的“大证”,对“小证”不感冒不说,功利性太强,就像“辅导奖分数封顶”后,就不再积极参加了,这种态度直接导致她很难获得“大证”——教学质量奖,综合荣誉,考核优,更难获得市级以上高级别的荣誉。</p> <p class="ql-block"> 【案例2】某学校去年有2个副高名额,符合条件的有四位老师申报,最终数学与信息技术老师凭借显著积分优势胜出,而两位语文教师因“辅导学生”项积分为零遗憾落选。究其原因,数学老师不仅指导学生在县级数学竞赛、金钥匙竞赛中屡获佳绩,还助力多名学生于报刊发表数学小论文;信息技术老师则带领学生在省市级机器人、编程赛事中摘得多个奖项。反观语文教师,辅导领域始终“静默无声”。</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语文老师不参与?掰开揉碎一看就懂了——他们觉得辅导竞赛“不划算”。组织学生写作文竞赛,既要花时间改稿子、磨句子;帮助学生发表小作文,还要花几百块钱。相比之下,写篇教学论文能攒好几分,带班成绩突出更是“硬通货”。这么一盘算,语文老师干脆把精力全砸在“分多”的事上,学生比赛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活儿,自然懒得碰。</p><p class="ql-block"> 可这精明账反而害了自己!辅导奖分再少,好歹能攒点“底子”。他们光盯着“大分”,结果论文和教学成绩的竞争本就激烈,自己又缺了辅导奖的零碎分,评职称时被数学、信息技术老师甩开一大截。更糟的是,长期不碰学生活动,市级以上的“高级荣誉”连边都摸不着。 </p><p class="ql-block"> 说到底:想走“捷径”,却把路走窄了。职称评审要的是“全面开花”,他们眼里只有“分多分少”,结果“小证”看不上,“大证”抢不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p> <p class="ql-block"> 你想啊,一个大证书背后肯定是包含着教师、学生的努力,有付出,才有成绩,像征文比赛一类的活动不参加,说明教师工作不积极、甚至不负责啊;学生得不到锻炼,作文水平很难提高,考试成绩也就很难提高啊!最后怎么能获得“大证”啊!荣誉证书从来没有大小,每一张都彰显着教师的拼搏付出,浸透了辛勤汗水;荣誉证书从来不嫌多,是多多益益善;就算像有些人说的荣誉证书有“大小”,“大证”肯定也都是一张张“小证”堆积极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小证”看不上,彰显着一个人的功利心态,责任心的缺失,工作态度不端正,从而,“大证”也会与其无缘,晋升高一级职称也就困难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