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美术馆看吴冠中画展(2025)

东方色

<p class="ql-block">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p><p class="ql-block">吴冠中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著名艺术家。他一生致力于“油画的民族化”和“国画的现代化”,在中西艺术融合的实践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中外艺术界的赞誉。展览由深圳美术馆和浙江美术馆联合主办,为观众呈现两所美术馆收藏的吴冠中佳作、吴冠中师友赠予他的艺术精品、文献手稿等展品,共计六十二件。</p> <p class="ql-block">李可染早年为吴冠中画展题字</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1946年考取国家公费留学名额,1947年到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油画,1950年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p> <p class="ql-block">古镇</p> <p class="ql-block">泼水节</p> <p class="ql-block">石林脚下村</p> <p class="ql-block">思茅</p> <p class="ql-block">石林</p> <p class="ql-block">这几幅速写作品都是云南旅行期间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他不跟风,在捍卫自己的艺术思想这一点上做得很霸气,很真诚。他曾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内容决定形式”的艺术观念占主流时勇敢发言,发表《绘画的形式美》《关于抽象美》《内容决定形式?》等文章,提倡绘画的形式美、讨论抽象美,美术界炸开了锅。</p> <p class="ql-block">他致力于“油画的民族化”和“国画的现代化”,兼取中西绘画特色:先画油画,其油画清新明快,富于抒情意味;二十世纪70年代后又从事水墨画创新,其画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注重点、线、与墨块交融的韵律感,注重形式美,风格鲜明。</p> <p class="ql-block">《夜重庆》对于夜景的表达,由抽象的点线面而来,很细节,却又融合成了一幅很具体的场景。看这幅画,体会江水边山城万家灯火的夜景氛围感很重要</p> <p class="ql-block">他的画作跨越传统风格,兼取中西绘画特色。其画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注重点、线、与墨块交融的韵律感。以意向造型,表达出抒情的、诗意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晚年油画作品《眼》</p><p class="ql-block">这也是吴冠中老先生仅有的一幅画猫的作品。这幅油画也是其生前挂在客厅的唯一一件他本人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吴冠中说,在这只猫的眼睛里,它已经看穿了一切。</p><p class="ql-block">这幅《眼》目前收藏于浙江美术馆,也是其公众号的头像。</p> <p class="ql-block">“油画的民族化与国画的现代化其实是孪生兄弟,当我在油画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将它移植到水墨中去,有时倒相对地解决了。同样,在水墨中无法解决时,就用油画来试试。”</p><p class="ql-block">“我的画一是求美感,二是求意境,有了这两者我才动笔画”</p> <p class="ql-block">《游园惊梦》后花园里的春藤、柳丝、水草,飘逸交错间,飘来京剧唱段“春如线,剪不断,理还乱”。</p> <p class="ql-block">《九寨沟诺日朗瀑布》,1985年,纸本速写</p> <p class="ql-block">《唐海芦苇塘》,2004,纸本速写</p> <p class="ql-block">《老树昏鸦》2007年</p><p class="ql-block">老树枝桠间,数不清的乌鸦归巢后的聒噪热闹。</p> <p class="ql-block">我的第一感觉是,画家对人之情思情结的表达竟然与现代量子纠缠的说法如此相似?</p><p class="ql-block">《相思》2008年</p><p class="ql-block">“我认形式美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描面对象的能力只是绘画手法之一,它始终是辅助捕捉对象美感的手段,居于从属地位。而如何认识、理解对象的美感,分析并掌握构成其美感的形式因素,应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美术院校学生的主修!”</p><p class="ql-block">“美孕育于生之欲,生命无涯,美无涯。”</p> <p class="ql-block">《深宫二十年》2006年</p> <p class="ql-block">《岸》</p> <p class="ql-block">《女藏民》1961年</p><p class="ql-block">“人,穿戴衣冠,士、农、工、商、兵与官,我都不敢画,怕丑化。。。但画过不少藏民,他们美,他们的形象具特色,别人也不辨我画中人物的美丑了。”</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2006年</p><p class="ql-block">“作画先凭个人感受,根据感受创造表达这种感受的方法,因每次每人的感受不同,故每次使用的方法不同,这样产生的方法即谓一画之法。”</p> <p class="ql-block">《晚风》</p> <p class="ql-block">《疏影》</p> <p class="ql-block">《苍天裂》2008年</p><p class="ql-block">面对这幅画及其创作年代,想起了2008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那件天惊地动的大事。</p><p class="ql-block">“我竭力在架构方面经营,我感到传统水墨特别在架构方面日趋衰颓,弱不禁风。要讲架构,必须重视整体面积的分割,不可浪费画面方寸之地,我不让自己的作品留有多余的或非属结构的空白,尽力追求画幅上墙后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异化》2007年</p> <p class="ql-block">《浪迹》2008年</p> <p class="ql-block">《恶之花》2008年</p><p class="ql-block">“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p><p class="ql-block">“我敲警钟,是针对将笔墨的优劣掩盖了艺术本质的优劣,而所谓笔墨优劣的标尺又只是依据传统中某些类型笔墨形态的优劣。我强调笔墨属于技巧,技巧只是思想感情的奴才,艺无涯,笔墨的形态无常规。”</p><p class="ql-block">“抽象,抽象,抽出具象世界中的形式之美”</p> <p class="ql-block">《老屋》2009年</p><p class="ql-block">把油画当成中国画来画。但又从点线面形上都与传统中国画不同,用写意的方式,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意境。</p><p class="ql-block">“我用东方的韵,来吞西方的形与色”。</p> <p class="ql-block">《孤岛》2008年</p><p class="ql-block">近处一大片房屋,黄色给人非常安稳的感觉。但是远处黑色的海面波涛汹涌,与灰色的天际相连,提醒我们这里是海上孤岛。</p> <p class="ql-block">《晴转多云》2009年创作的水墨画作品,规格为101×97厘米</p><p class="ql-block">现藏于浙江美术馆。该画以白桦林为题材,通过阳光下的枝干与黑斑纹理,展现了具象与抽象结合的独特艺术风格。 ‌</p><p class="ql-block">画中突破了传统水墨的框架,用墨色变化和笔触的虚实对比,既保留了树木的写实形态,又融入抽象表达,形成独特的视觉节奏感。这种“不中不西,又中又西”的风格,正是其艺术实验的核心特征。</p> <p class="ql-block">《长寿华彩》2007年</p> <p class="ql-block">《华章》2008年</p> <p class="ql-block">《竹林》1997年</p><p class="ql-block">不同于传统国画对竹子千篇一律的画法。面对这片茂密的竹林,我听见了竹子拔节的啪啪声。“形式美的构成因素往往上升为作品的灵魂,块、面、点、线之间的节律成绘画的根本,启示这些节律的母体被解体或隐藏了,作品进入了抽象领域。” </p> <p class="ql-block">《羊圈》1998年</p> <p class="ql-block">《江南旧梦》2008年</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的是吴冠中的师友赠与他的书画,以及他为其恩师林风眠所写悼文的手稿,真挚的感情充溢其间。</p><p class="ql-block">陈之佛,《迎春》,1947,纸本水墨设色。为赠吴冠中新婚志喜。</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燕昵》,1946,纸本水墨设色。为赠吴冠中新婚志喜。</p> <p class="ql-block">李可染,《牧童》</p> <p class="ql-block">关良,《三打祝家庄》</p> <p class="ql-block">石鲁,《金鱼》</p> <p class="ql-block">朱德群《怀乡》</p> <p class="ql-block">观众互动小卡片</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先生曾说:“想念我,就去看我的画吧!”就让吴先生那质朴温暖的讲述领着您,带您寻觅油画中的东方意向,玩味中国画里的抽象内涵,感应东西贯中的艺术追求,照见璀璨夺目的艺术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