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开篇·江河相汇的育人之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b><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二小组鲁春国开课:</span></p><p class="ql-block">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刻的泉城济南,正以泉眼的温润、荷风的清和,迎接一场跨越千里的教育之约——我们荆州市名校长培训班的学员们,携长江楚地的风致,踏访黄河滋养的齐鲁沃土,在此相聚。</p><p class="ql-block"> 石首,这座枕着长江涛声、与麋鹿共栖的“鄂南明珠”,向来揣着“借石琢玉”的谦逊向远方学习。今日,我们带着江汉平原教育人“筚路蓝缕”的韧劲,裹着楚文化里藏不住的热忱,走进孔孟之乡:既想感受“有朋自远方来”的儒雅,更想在济南这“天下泉城”的智慧活水里,舀一瓢教育创新的源头活水。愿楚韵书香与齐鲁文脉相碰,让长江的奔涌与黄河的厚重,共写“南北共融、育人同行”的新篇。而这份“活水”的引路人已至——我们有幸请到齐鲁名校长姜勇同志。他深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田野,以“全国教育艺术姜勇名师工作室”等平台为壤,带着三所薄弱校蜕变为优质校的实践智慧,在农村家庭教育的探索里种出了一片风景。他的故事里,藏着教育者最该有的“共生力”。</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分享·深耕实践的协同智慧</b></p><p class="ql-block"> 姜勇校长的分享,从实践中来,向思考里去,主要围绕三个维度展开:</p><p class="ql-block"> 其一,他结合躬耕的三所学校坦言:没有薄弱的学校,只有薄弱的校长;校长的格局,便是学校的模样。三所薄弱校的“逆袭”轨迹,正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其二,他详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探索:从“家长夜校”的烟火气到“新父母学堂”的生长力,用一个个具体案例诠释教育担当,让“各管一段”的校、家、社,拧成了“共生一体”的育人绳。</p><p class="ql-block"> 其三,他以“过一种有爱有信仰的教育人生”为线,细数教育历程里的温度与高度。从课堂晨读到家访夜谈,字里行间都是教育者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这场分享,既是办学实践的“方法论”,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大课,引发了我们深深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悟思·共生共育的教育微光</b></p><p class="ql-block"> 二小组袁玉和结课:</p><p class="ql-block">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我们为办学困惑蹙眉时,姜校长的分享恰如一束光,推开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窗。他的讲述里,藏着滚烫的自信:从三所薄弱校的蜕变,到“全环境立德树人”的落地;从“家长夜校”的烟火气,到“德育进阶课程”的生长力,每一个实践都在印证:教育从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的并肩。</p><p class="ql-block"> 这场分享,更像一堂“教育生态重构课”:</p><p class="ql-block">——办学要破“单打独斗”的局:校、家、社从“各守一方”到“共生一体”,如长江与黄河,各自奔涌却共赴育人的海;</p><p class="ql-block">——育人要去“形式化联动”的壳:让校内知识、家庭实践、社会体验织成闭环,让孩子在无缝衔接的场景里自然生长;</p><p class="ql-block">——家校要丢“资源堆砌”的惯性:回归家访时的促膝长谈,围绕“孩子成长”共筑有温度的价值——就像姜校长的“家访日记”,字里行间都是教育者的俯身与倾听。</p><p class="ql-block"> “人生是一场盛大的心灵对话”,姜校长的这句话,该刻进每个教育者的心里。愿我们带着这份共鸣,以爱为壤,以信仰为光,办让孩子眼里有光、心里有暖的好学校,赴一场又一场育人的约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