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看明清两代600年历史变迁

轻踏落叶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专门保管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和皇室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其前身是1925年10月10日成立的故宫博物院文献部。几经历史演变之后,于2021年7月在祈年大街9号建立了新馆。2022年7月向社会公众全面开放。从民国时期建馆至今,已经走过了百年岁月。</p><p class="ql-block">档案馆建筑大度雍容,恢宏厚重,就如同珍藏在馆内那些守护国家记忆,传承民族文脉的历史档案。</p> <p class="ql-block">展馆的主要展区设在三层和四层。三层是基本陈列展厅(分为明代清代两部分);四层是明清档案装具陈列,设有金匮展厅、龙柜展厅以及馆史展厅。</p> <p class="ql-block">参观基本陈列厅时,明显感觉明代档案比清代档案数量上要少很多,明代历史发展脉络清晰,但不够详尽。</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明朝在灭亡时焚烧宫殿衙署,使大量明朝档案化为灰烬。以后清政府多次下令销毁明朝档案,各地架阁库和南明朝廷所存档案,都为之毁灭。清代历次 大兴文字狱,也销毁了大量明代书籍和档案。</p><p class="ql-block">目前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3000余件(册)明代档案,是清康熙以后修《明史》时为补文献之不足而下诏征集上来的。</p> <p class="ql-block">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走进展厅那一刻起,便被浓浓的历史感所包围,一座座展柜将明清两代600年历史的大幕徐徐拉开,从一件件珍贵档案中感受着历史的脉搏与温度。</p> <p class="ql-block">走进明代展厅,迎面是一个巨大的展柜,里面陈列着一幅巨型彩绘世界地图《大明混一图》。</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彩色绢本,绘制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距今已有六百年历史,是我</span>国现存绘制时间最早、尺寸最大的世界地图,也是当时皇帝治理国家、处理政务使用的重要参考工具。</p><p class="ql-block">图中以明代中国疆域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至赤道,北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详细标绘出这一广大区域内山川河流、海洋湖泊以及都邑市镇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这幅在织物上面绘制的世界地图色彩丰富。图中山脉以工笔青绿山水描绘,大小雪山施以白色,河道大多数以墨绿铺色,黄河等部分较为特殊的河流以土黄色为基色,红海以红色为基色,海水则以大小不同、细密规整的鱼鳞纹精绘而成。</p><p class="ql-block">这幅地图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基因,代表了14世纪中国人认知世界的最高水平,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2003年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明代展厅另一个极具震撼的历史档案是《赤道南北两总星图》。</p> <p class="ql-block">星空投影下的巨幅星图,绘制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徐光启等人会同传教士汤若望、罗雅谷等,兼采东西方天文观测传统及最新成果绘成。</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木印彩绘,原为8条幅纵向拼合。</p><p class="ql-block">该图制作极为精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幅皇家星图。2014年,被列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展厅相对来说历史脉络更详尽,有大量珍贵档案做依托,使我们在参观过程中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清代是封建集权专制制度的国家,皇权至上,国家庶政事无巨细,均由皇帝直接处理。所以,围绕皇帝的活动所形成的档案,就构成了国家 档案的核心。展出的是众多历史事件的奏疏、圣旨、诏书、朱批、实录等珍贵的原始档案。</p><p class="ql-block">阅读原始档案,仿佛站在一个个重要历史节点的十字路口,体察局中人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与参观博物馆相比别有一番感受。</p> <p class="ql-block">清时期全图。</p><p class="ql-block">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期的地图是疆域最大时的地图,面积大约在1300万——1400万平方公里之间。道光皇帝继位之后,也就是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真正走向衰亡,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我国领土开始逐步缩小。</p><p class="ql-block">从清朝开始,中国转型成为一个大国,这个大,不仅是疆域大,而且成为一个包括中原和草原,农耕和游牧,汉族和少数民族,长城内和长城外,这种多民族一体的多元化的大国。</p> <p class="ql-block">清朝的国书</p><p class="ql-block">《大清国致荷兰国的国书》是典型的派遣国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山东候补道杨晟不远万里来到荷兰,并向荷兰君主呈递了加盖“皇帝之宝”的派遣国书,藉以表达和好之意。</p> <p class="ql-block">马关条约</p> <p class="ql-block">清宫档案关于查抄和珅家产的记载:</p><p class="ql-block">“和珅获罪重大,已革职,拿交刑部矣。昨查抄京中住屋,多有僭妄逾制者,因思蓟州坟茔,亦恐有规模僭越及侵占民田之事,即在彼藏匿寄顿,亦有所不免”。</p><p class="ql-block">“现查得和珅花园内,房一千零三间,游廊、楼亭共房三百五十七间……遵旨加封。所有查出和珅、福长安两家金珠首饰什物等件细数,相应缮写清单,一并恭呈御览”。</p> <p class="ql-block">“正大光明”匾额下的展柜里,可以看到道光帝秘密立储匣。</p> <p class="ql-block">立储匣中有:立储谕旨一份,满汉合书:“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又汉文书“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p><p class="ql-block">道光皇帝的秘密立储匣是我国现存唯一由皇帝亲笔所书关于清代皇帝承袭传位的原始文献。该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皇位继承及清朝政治制度和文书档案制度具有极高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清代大“金榜”,是古代科举考中进士的题名揭晓榜。时间跨度从清康熙六年(1667年)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记录了中式进士的名次、姓名、籍贯。由于该榜为黄纸质地,故称”金榜”或“黄榜”。</p><p class="ql-block">清代大金榜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p> <p class="ql-block">顺治二年(1645年)8月,清廷首开乡试,次年举行殿试。殿试初于天安门外举行,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在太和殿丹墀前,雍正年间因天气严寒改在太和殿内考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试地点移至保和殿,此后成为定例。</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保和殿。</p> <p class="ql-block">在清代展厅最后一个展柜里,陈列着清末代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这一张纸改变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展馆的四层展出的是明清档案装具系列,主要介绍金匮和龙柜。</p><p class="ql-block">金匮馆和龙柜馆按照季节交替开放,金匮馆冬、春开放;龙柜馆夏、秋开放。金匮已在前一文《皇史宬》中介绍,此处不再赘述。</p> <p class="ql-block">龙柜主要收藏清代的玉蝶。玉蝶是皇族的族谱,记载了清朝历代皇族的人口及宗族谱系,内容包括生育、婚嫁、继嗣、封爵、受职、升迁、降格、死亡等情况。</p><p class="ql-block">乾隆时期的玉蝶以24K金箔为页,云龙纹封面折射出皇家气派,堪称最豪华的户口本。</p>